分享

450年湘昆怎么能这么美

 湖湘地理 2023-07-23 发布于湖南

明朝万历三年(1575年)冬,郴州知州胡汉邀上几个幕僚,到城西的万华岩溶洞踏雪饮酒。他们在洞中布席而坐,喝着小酒,听着昆曲,吟诗作赋,尽兴而返。胡知州回城后似乎意犹未尽,又写了篇《万华岩记》,无意之中留下了郴州历史上关于昆曲的最早记载。

四百多年后的2001年5月,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郴州市人民西路的湘昆剧团,成了郴州最“拿得出手”的一张文化名片。

梅兰芳赐名“湘昆”

昆曲的正宗,在江苏昆山,被誉为中国的“百戏之祖”,与古希腊悲剧、印度梵剧齐名。它源于元朝,兴盛于明朝中后期。明朝万历年间,江苏、浙江的一些昆曲戏班开始从安徽、江西进入湖南巡演。明末清初时,战乱频仍,一些进入郴州的昆班为了避乱,就在桂阳、嘉禾等县落了户,以唱戏为生,后来就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仅桂阳县,有记载的昆班就多达31个,足见当时昆曲之盛,戏迷之多。

1955年春,嘉禾县文教科长李沥青到乡下普查戏台兼看戏,偶然听到县革新剧团的老艺人唱起了那消失已久的婉转细腻的昆曲,而且他们还保留着一些完整的昆曲剧目。讶异之余,他开始收集、整理戏目,又找来吹长笛的李楚池做帮手,排练、试演了《三闯负荆》等昆剧,立志要振兴昆曲。

在“百花齐放”的1956年秋,浙江昆剧团进京献演新编剧目《十五贯》,周总理观剧后大为赞赏,还用“兰花”雅喻来美言昆剧,《十五贯》从此风靡全国,各剧团争相排练上演,一台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消息传到偏远的嘉禾,李沥青兴奋不已。紧接着,湘南省文化厅下文委托嘉禾培训昆曲学员。李沥青欣然牵头,马上招收了一批娃娃学员,让他们苦练童子功,以求功到自然成之效。他要求娃娃们天天吊嗓子两个钟头以上,又商调桂阳县老昆班“昆舞台”艺人肖剑昆、肖云峰等人挂靠到嘉禾县革新剧团,要他们一板一眼、一字一句地给娃娃们授课,同时开锣打鼓排练传统昆曲。

这年底,李沥青率革新剧团赴长沙汇报演出,恰遇京剧大师梅兰芳正在长沙公演。梅大师抽空看了革新剧团的《三闯负荆》《武松杀嫂》等节目,感觉非常“惊艳”,当即命名为“湘昆”,以区别于江苏、浙江等地的老牌昆曲。

《武松杀嫂》剧照

三年后的1960年2月,郴州专区湘昆剧团在郴州正式挂牌成立。1961年底,湘昆剧团应中国戏剧家协会邀请首次进京献演。著名戏剧家、长沙人田汉观剧后喜出望外,称它是“山窝里飞出的金凤凰”。

1962年,挚爱昆曲的李沥青甘愿放弃嘉禾县文教副县长之职,降级到成立不久的湘昆剧团当业务副团长。

40岁出头的李沥青如鱼得水,干劲冲天,和老友们同心协力,陆续改编、整理、创作了几十个剧目,如《连环记》《牡丹亭》《白兔记》《夜奔》《醉打山门》《苏仙岭传奇》《箭杆河边》《海防线上》等,然后就开始了巡演。

湘昆从省内唱到了省外,唱到1966年,省文化厅见湘昆名声鹊起,气候渐成,同时为了向苏昆、浙昆、沪昆等剧团看齐,便将郴州专区湘昆剧团更名升格为湖南省昆剧团(以下称“湘昆”)。田汉闻此喜讯,给它题了六个劲秀的招牌字:湖南省昆剧团。

这六个字至今还镌在大门口的石头上,光彩照人。

田汉题字

“千秋绝艳”

1967年夏,愈演愈烈的文革对湘昆造成了不小的冲击,造反派把多年积累的道具、剧本、资料等都视若敝屣,付之一炬。戏是没法唱了,工资也断了,拖到1969年,只好将大部分演职员下放到农村去,湘昆顿时陷入瘫痪。

三年后的1972年底,形势稍缓,饱经磨难的李沥青又一次被领导点将,回到湘昆剧团着手整顿和恢复工作。

李沥青把下放到农村的演职员都调回来,团结大家一起干事,排演了新编革命现代戏《枫树湾》《红色娘子军》《烽火征途》等。湘昆又一次浴火重生。

1978年,文艺的春天来了。地区领导要给李沥青压担子,安排新工作。李沥青请求缓一段时间,他放心不下湘昆的“传宗接代”。李沥青马上以湖南省艺术学校湘昆科的名义,亲自面试选招了40名小“昆苗”,为湘昆储备了一批优秀的后备人才。

湘昆传唱了这么多年,自然也圈来了不少自称“昆虫”的铁杆戏迷。本世纪初,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到湘昆剧团,看了沟通鬼神流丽悠远的《牡丹亭》后,不禁欣然陶然,给湘昆题了“千秋绝艳”四个大字。黄永玉说:“《牡丹亭》又叫《还魂记》,我坚信湘昆一定能借牡丹而还魂,永远流传下去。”

《牡丹亭》剧照

湘昆“蝶变”

昆曲能传唱六百余年而不衰,离不开一代代艺术家们天才般的创新改造。

特别是湘昆,它远离人文昌盛的江浙一带,在“荆楚之地”的郴州传唱到今天,变苏昆为湘昆,还改编、创作出60多台大戏和200多台折子戏,实在是戏剧史上的一个奇迹。

实际上,昆曲自明末清初甫入湖南,即开始了一个碰撞与融合的过程。郴州的昆班为了生存发展,也一直在紧跟时代进行“本土化”改革:如道白,就掺用了当地土语,音乐也偏向于当地十分红火的祁剧,引进了打击乐和唢呐等,变典雅柔丽的传统风格为高亢质朴的曲调,旋律旖旎中带了一股雄豪之气,形成了所谓“桂阳土昆”,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喜爱,使昆曲在桂阳、嘉禾一带保存了元气。

可到了民国初期,郴州数十家昆班,面对大众化的地方戏和现代话剧兴起的冲击,勉强坚持到1930年代初,昆班还是一个接一个停锣歇鼓了,艺人们纷纷改投祁剧、湘剧等地方剧团。

湘昆成立后的几十年中,李沥青可谓剧团的灵魂角色。改革开放后,优秀演员走上了领导岗位,有张富光、傅艺萍和雷玲先后获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

现任团长罗艳是2010年开始“掌门”湘昆的。十多年来,湘昆发生了靓丽的“蝶变”,从外观看,它是精雅的苏州园林风貌,从剧目看,既葆有传承的传统剧目,也有新创作的本地剧如《雾失楼台》《乌石记》等。通过不断融合新元素,应用新手段,古老的昆剧焕发了青春。

“湘戏新角”现场

除了在国内演出,湘昆还担负着“文化大使”的任务,经常到海外演出、交流。

现在,每到周末,湘昆院内灯火璀璨,美如天上宫阙,吴侬软语飘过,乐声昌丽悠扬。周末夜场拉近了湘昆与观众的距离,让越来越多的帅哥美女成了“昆虫”。

2022年4月中,我这个“昆虫”又一次来到湘昆,参加罗艳团长主持的《半条被子》创作会。大家都觉得昆曲风格是一唱三叹的“水磨调”,要创作好现代昆剧《半条被子》,那难度真不是一般的大,搞不好还会出洋相,砸湘昆的牌子呢。

没想到半年过后,我在朋友圈上刷到了现代昆剧《半条被子》,它几乎是以颠覆之姿又一次“惊艳”在中国昆曲艺术节、湖南省艺术节的舞台上,收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荣捧湖南省“五个一工程”优秀戏剧作品奖而归,又一次将湘昆的古典品格“演”出了现代气质。

2022年1月5日,101岁的“湘昆老人”李沥青先生驾鹤仙逝。他儿子托人将《湘昆往事》和厚厚两巨册《李沥青文学作品选》送给我。我将书缓缓打开慢慢浏览,往昔的岁月如一条波光粼粼的河,闪闪烁烁,引人遐思。




+

与自然时序同呼吸


文字|徐杨

图片|徐杨

微信编辑|毛思怡(实习生)

往∣期∣回∣顾

安化为什么这么多羽毛球冠军?

最让湘西凤凰人自豪的是它……

这座中学图书馆有多美?藏在山林,获得国际大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