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末三国灾害频发,古人是如何来防范和应对各种灾害的

 茂林之家 2023-07-23 发布于湖南

引言: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各种各样的灾害总是经常发生。

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意外的环境里,在如今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惨遭破坏的情况下,各类灾害爆发的频率比以往更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也有了更多的灾害预测手段和应对灾害的方式。

在古代社会,科学技术没有得到显著发展,各类先进的仪器和设备都不存在。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遇到灾难时,也会有一套符合时代要求的应对方式,汉朝末年,三国鼎立,自然灾害频频爆发。

官方政府势力减弱,救灾力度大不如从前。

而在民间社会,老百姓自力更生,也摸索出了自救和自强的方法,这一时期的民间会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种种应对方式又有哪些可取之处?

人口交易,四处迁徙

古代的自然灾害大致可以分为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以及生物灾害三大类,地质灾害包括地震、坍塌等情况,气象灾害包括洪水和干旱,生物灾害最为严重的就是疫病。

不管是哪一类灾害,最终都会导致一个社会现象,那就是人民群众无法正常进行生产劳动,各类资源储备迅速消耗,资源快速枯竭,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困扰。

比如干旱,干旱会导致降水量减少,土壤水分流失。

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无法及时得到最需要补充的水资源,只能干枯至死。

底层农民辛勤劳作,最终换来的是颗粒无收的局面,他们接下来一年的口粮,也不知该往何处寻找。

当一片地区发生相当严重的自然灾害时,这里的社会生产力往往会快速下降,朝廷储备的各种资源,也只能在短时间内维系民众的正常生活。

时间一长,资源消耗殆尽,老百姓只能等死。

古时候没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没有浩大的引水工程,也没有各种能够提升农作物产量的基础设施,在天灾面前,人们所能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他们无法增加农作物的供应量,只能在粮食被不断消耗时,为了为数不多的生存资源而大打出手。

地主豪绅往往具有私人武装队伍,不同的势力集团之间会发生争抢,有时为了一袋粮食,可能会有三五十人丧命。

这就是残酷的社会现实,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每一粒大米的价值都比一条人命更高。

有权有势的人当然可以为了争夺生存资源而大打出手,那些无权无势的底层百姓,只能选择人口交易。

古时候的人口交易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交换妇女,另一种是交换家中的未成年儿童。

第一种情况,其实就是人口贩卖。

贫穷的底层农民家庭,他们会把家中的女性以极低的价格贩卖给拥有一定生存资源的家庭,以女性的人身自由权来换取一点微不足道的粮食。

那时候许多农民会把自己的妻子卖给地主,而后用一头牛把粮食拖回家,这点粮食,也就只够剩下的家人吃上十天半个月。

至于这位被卖出去的女性,她要么会成为地主谋利的工具,自生自灭。

要么会成为生育工具,一直为地主生孩子,直到生出儿子为止;要么会成为性奴隶,终生不得自由。

对于三国时期的大多数底层男人来说,女人只是附属品,随时可以因为生命而丢弃。

至于贩卖儿童,那就不得不提到易子而食的可怕社会现象。

在一个家庭中,成年男性是最主要的劳动力,成年女性有时可以作为辅助劳动力而存在。

只有未成年的孩子,他们无法创造劳动价值,反而还会不断消耗各种资源,因此也会被身在绝境的父母当成累赘。

其实贩卖儿童,从本质上来说是交换儿童。

在交换时,古人会优先选择家中的未成年女儿,在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下,女儿成为了自己的父母最先抛弃的成员。

虎毒不食子,他们无法吃下自己的孩子,但是一旦发生交换,面对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就能为了生存而不管不顾。

至于自己的孩子在别人的家庭中会遭遇什么,他们完全能够想象,可他们已经是自顾不暇。

在生死边缘,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体系已经完全崩塌。

每一个人都像野兽一样生活,求生存是最大的本能,他们抛弃了所有人类社会约定俗成的道德标准,变成了动物。

还有一部分人不愿意放弃为人的基本底线,他们会选择迁徙,迁到更加富裕的地方,迁到不受灾害影响的地方。

东汉末年,东南方向往往比西北方向更加富庶,所以在那段时间的人口迁移大趋势中,自西向东和自北向南,是最主要的两条路线。

运气较好的一部分成员,他们可以经过一路的颠沛流离,平安地到达目的地。

他们能够在新的地方找到新的求生手段,不管是继续种地也好,还是开拓家庭手工业也好,总之,他们的基本生存需求已经能得到保证。

还有一部分运气较差的人,他们始终在路上,从未找到目的地。

他们的户籍还停留在原来的地方,所以也就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民,也成了官方政府最警惕的对象。

中国不同的封建王朝末年,都会有流民发起动乱,这一部分人以生命为代价苦苦挣扎,只不过是为了一点可怜的、能够填饱肚子的粮食罢了。

那个时候的流民就像如今随处可见的流浪狗一样,可以被人肆意侮辱和践踏,没有人会为他们主持公道,更没有人会伸张正义。

而运气最差的一部分人,他们会死在迁徙的路上。

当人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时,外界的任何一点打击,都有可能要了他们的性命。

他们抱着希望踏上迁徙的道路,还没能找到合适的家园,他们就永远闭上了双眼。

种种自然灾害,会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的伤害,民间老百姓无权无势,他们能够做出的应对手段,也仅仅是一些无力的挣扎罢了。

固守原地,重建家园

众所周知,中国人最传统的观念就是安土重迁,土地是人们最大的生存基础,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没有人想要远离自己的土地和家乡。

有一部分乡土情结很重的人,即便是遇到了惨烈的自然灾害,他们也不愿意轻易离开家乡。

在许多同乡选择迁徙时,他们会选择固守原地,和同胞一起重建家园。

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他没有办法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没有办法扭转一个产业的生产方式,但是当所有人团结起来,这份力量就不容小觑。

汉朝末年的田畴,他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他的家乡遭遇了灾祸,许多同胞流离失所,大家都对未来失去了所有希望。

有一部分人想劝他离开这里,可他却始终放不下这里的一草一木,所以他决定带着大家一起走进徐无山,重建家园。

山林地带位置隐蔽,所以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相对较小,相比起平原地带来说,山林反而成为了他们最适合的居住地。

他们砍伐树木,开辟农田,开垦荒地,兴建相对简单的水利设施,准备好了所有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

人们自觉自发地把田畴当作领头人,听他的号召,接受他的安排,尊重他的地位和决策权,在他的带领下,大家在山林地带开辟了一座新的家园。

山林中的野兽,随处可见的野草和野菜,开垦的土地中长出的农作物,都能成为大家的食物,山林里丰富的泉水,也能为大家提供生存保障。

渐渐地,田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附近地区的灾区群众和流民,纷纷来到徐无山投奔他,这里的人数渐渐增加,一个成熟的组织也有必要建立起来。

毫无疑问,田畴成为了这个组织的主事人。

为了保证大家正常的生活秩序,他带头制定并推出了一系列法制和规章政策,要求所有人严格遵守,违规者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另外,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追求以后,他也考虑到了精神层面的东西。

跟着他一起来到山林当中的人,有许多都是小孩子。

小孩儿应该接受教育,他便建起了山林当中的学堂,给孩子们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别人是占山为王,他却是在建设山林,到最后,他甚至拥有了一支私人武装部队,其实力不容小视。

在一些平原地区,当地的地主和名门贵族会主动站出来,号召所有留在原地的平民参与劳动,重建家园。

众志成城,人力虽然无法彻底战胜天灾,但团结大家的力量,人们便能在天灾面前最大程度上保护自己。

尊重医术,形成团体

前文提到,除了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之外,人们还有可能遇到瘟疫。

瘟疫具有极高的传染性和致死率,一旦有人感染,整个地区都有可能沦为一座死城。

能够战胜瘟疫,并且能为大家指出一条明路的人,只有古代的医生。

民间的医生虽然没有“编制”,但正所谓高手在民间,他们还是拥有自己的独门绝技,拥有高超的医术。

医生们并不会固定待在某一个地方,他们的生活方式通常很像江湖侠士,走南闯北,治病救人。

随着灾情的加重,民众对他们的依赖也会逐渐增加,他们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渐渐便会形成一个团体,三国时期,不同地区曾出现过规模不一的教团,这些教团的前身,就是医生团体。

当他们拥有足够的追随者以后,团体规模也就会不断扩大,以至于形成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局势。

古人在医学上的认知并不完善,也不够全面。

但是误打误撞的情况时常会发生,也有医生能够真正在瘟疫中起到作用,于是整个社会便形成了一股尊医的风气。

学习中医,了解中医药文化,信赖中医团体,这也是古人应对天灾的一种方式。

不管是在古代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团结的力量总是异常强大,以集体的力量重建家园,这也是古人的闪光点。

结语:

各种自然灾害的爆发总是无可避免,汉朝末年,灾害频发,民间百姓也自有应对灾害的方式。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他们并没能发挥充分的主观能动性。

但结合时代背景来说,他们已经为了生存而作出挣扎,这一点便极为可贵。

参考资料:

《后汉书》

《中国流民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