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及相遇问题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07-23 发布于甘肃
图片

追及相遇用物理语言表述就是两物体在同一时刻处于同一位置,或者说某个时刻它们的距离为零。

因此,我们首先得到沿某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公式。沿直线建立坐标系,将B的坐标与A的坐标之差定义为AB的“距离”,则

其中,表示AB的初始“距离”,分别为AB各自的位移。

之所以选择保留“距离”的符号,而不是直接取绝对值,是因为我们可以根据“距离”的正负判断谁在前谁在后。

令距离为零可得追及相遇条件

“距离”公式(1)与追及相遇条件(2)是处理追及相遇问题的两个核心公式。

上述两个公式(1),(2)中,都会出现两物位移之差;而这其实就是AB之间的相对位移。

除了直接用两个位移相减以外,我们还可以将其中一个物体视为参考系,根据另一个物体相对前者的运动求相对位移;或者画出两个物体的图,根据它们所夹的面积求相对位移;这给我们处理追及相遇问题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

四类基本问题

高考中,追及相遇问题主要涉及如下四类基本问题。

求距离极值

第一类问题是求两个物体距离的极值,有两种方法。

临界法

找到所有共速的时刻,根据“距离”公式求各个共速时刻及全过程的初末时刻两物的“距离”(以出发时的前物仍在前为正,在后为负),从中找出距离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函数法

将两物的关系代入“距离”公式,得到“距离”作为时刻的一元二次函数,配方求极值。

一般而言,临界法比函数法更为简单。

判断能否追击相遇

第二类问题是判断两物会否发生追击相遇,也有两种方法。

临界法

首先,找到所有共速的时刻,求出初始时刻、各共速时刻、末时刻两物的“距离”。

由于物体的位置不突变,故两物的“距离”也不突变。因此,若相邻两次共速,或初始时刻与第一次共速,或末时刻与最后一次共速,对应的两物“距离”一正一负,则它们之间必有某个时刻发生追及相遇。

若所有这些时刻对应的“距离”都为正,则说明任意时刻原来的前物仍在前,追及相遇不会发生。临界情形是某次共速时正好发生追及相遇。

方程法

将两物的关系代入追及相遇条件,得到时刻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方程是否有解及解的数目判断能否追及相遇及追及相遇的次数。

对于多过程追及相遇问题,用临界法判断会否发生追及相遇比方程法更为简单。如果采用方程法,需要逐段过程进行判断。

追及相遇的条件

第三类问题是求两物发生追击相遇的条件或不发生追击相遇的条件;方法与前一个问题基本一样。

区别在于此类问题两物各自的运动情况存在未知,一般是某物的初速度或加速度未知。

对于多过程追及相遇的问题,两物若会达到共速,则共速发生在哪个阶段未必是确定的,需要分情况讨论。

图片

设两物沿同一直线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当B的加速度取不同值时,两物体共速可能发生在A加速运动的阶段,也可能在A匀速运动的阶段。

求发生追及相遇或避免发生追及相遇的条件时,需要分两种情况讨论;或者先分析虚线所示的临界情形会否发生追及相遇,再据此进一步分析追及相遇条件。

临界法

考虑某次共速时恰好追及相遇的临界情况,据此分析发生追及相遇的条件或避免追及相遇的条件。

方程法

将两物的关系代入追及相遇条件,得到时刻的一元二次方程;发生追及相遇的条件就是方程有符合要求的解;避免追及相遇的条件就是方程在给定范围内无解。

求追及相遇的时刻或位置

第四类问题是求两物发生追击相遇的时刻或位置;这需要解方程。

方程法

将两物的关系代入追及相遇条件,得到时刻的一元二次方程;此方程的解就是追及相遇发生的时刻。之后,求出车的位移即可知道追及相遇发生的位置。

例题

【例1】 AB两车在同一直线上向右匀速运动,B车在A车前,A车的速度大小为B车的速度大小为,如图所示。

图片

(1) 若,当AB两车相距时,B车因前方突发情况紧急刹车(已知刹车过程的运动可视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从此时开始计时。求:

图片

A车追上B车之前,两者的最大距离。(求距离极值)

解析:设B车停下的时刻为,则

解得 .

(函数法) B车停下前(),A,B各自位移作为的函数为

A,B距离作为的函数为

因此,当时,距离有最大值,最大距离为. 因,最值可达。

B车停后(),A,B距离作为的函数为

于是,递减,不可能取全程最大值。

(临界法)两车共速时,A,B的距离取极值。

时刻共速,则,故.

共速前,两车位移分别为

于是,A,B的最大距离为

A车追上B车所用的时间。(求追及时刻)

解析:(方程法)若追及发生在之前,则追及时

解得

(负根不符合题意,已舍去)。

若此根不大于,即

也即,则追及时刻即为此根。

,则方程在内无解,不发生追及;追及发生在之后。

追击时

解得.

当然,也可以事先判断碰撞发生在哪个阶段。

考虑B车停下时正好追及的临界情形,两车初始距离应等于B停下之前,A相对B的位移

因此,若,则时,正好追击。

,则之后追击。

,则之前追击。

显然,若,则,必有;因而,追及必然发生在之后。

③ 从安全行驶的角度考虑,为避免两车相撞,在题设条件下,A车在B车刹车的同时也应刹车的最小加速度。(避免追及相遇的条件)

图片

解析:(临界法)若A车比B车先停(如图中蓝线所示),则A车始终比B车慢,不会相撞。

A车比B车后停(如图中紫线所示),则两车第一次共速时相距最远,第二次共速(两车均停下)时,它们的“距离”若仍非负,则不会相撞。

因此,不相撞的条件是两车均停下时的“距离”

.

(2) 若,当AB两车相距时,A车以加速度紧急刹车,并向前车鸣笛示意;经时间后(这段时间内未相撞),车开始加速。为避免相撞,B车的加速度至少为多大?(避免追及相遇的条件)

图片

解析:(方程法)题中已经指出之前未相撞。显然,若A车停下后也不可能相撞;故,相撞只可能发生在之后,A车停下之前。

因此,两车相撞的条件是

合并同类项整理可得

若判别式

则方程无解,不相撞。

前不相撞,故,有

因此,解不等式可得.

为方便表示,记.

,则当时,有.

时刻,(题中指出时间内未相撞),故内必有方程的解,必然发生一次撞击。

综上,不相撞条件为;若,即便 仍不相撞。

(临界法)避免相撞的临界情形是共速时正好相遇。

设共速时刻为,共速时的速度为,则

解得.

若此时正好相撞,则

解得.

因此,不相撞的条件是.

【例2】 沿同一平直公路的两个不同车道运动的甲、乙两车的图如图所示;开始时甲车在乙车前方处,则:

图片

时,两车第一次共速,而此时两车距离

时刻第二次共速,共速时的速度为,则

解得.

同时,时,乙的速度为

因此,第二次共速时,两车距离为

时第三次共速,此时两车距离

因此,出发时两车相距最远,甲在乙前方处。

两车在,,三段时间内各发生一次追及。

第一次追击的时刻满足方程

解得第一次追及发生在时。

时,有

因此,第二次追及发生在之间。第二次追击发生的时刻满足方程

解得.

时,有

因此,第三次追及发生在之间。

第三次追及的时刻满足方程

解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