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大买壳后遗症

 攒菁堂 2023-07-24 发布于甘肃

那是一个狂沙漫卷、乱云飞渡的买壳时代!

2015年那次暴跌,监管机构为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开始限制大股东减持,逻辑也容易理解,股灾的时候实控人再套现,那股价是无底洞了。

命运就是如此,当监管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就会给你开一户窗,这户窗,就是股权质押业务。

减持不让减,大股东有融资需要怎么办?就只剩下股权质押了,2016年,股质市场竟发展到高达3万亿的规模。

3万亿什么概念?相当于2016年湖南省的GDP总值,2016年湖南省的GDP是什么概念?在2016年全国GDP排名中,湖南省排第九。

多吓人,只要股价跌跌,一夜回到解放前,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一个是老板被迫卖壳,另一个是挣扎一下搞“市值管理”最终也是被迫卖壳。

由于壳资源的稀缺性,在巅峰时期,最高壳估值都到百亿了,收一个壳没有几十亿资金拿不了,后来壳交易市场慢慢恢复理性,但很多资方还是踩了坑。

目前A股上市公司控制权交易市场已经进入下半场,下半场不仅仅意味着交易进入深水区,上市公司本身也是冰火两重天,更重要的是前几年买壳的后遗症开始凸显,给交易双方、市场提了一个醒儿。

综合市场实际案例我们梳理总结了十大买壳后遗症为市场其他交易双方提供借鉴

0

1

买壳无运作


市场上有一类买家,买壳前没有想清楚为什么买,也没有去规划买了以后做什么,就是单纯的要控一家上市公司,先控再说。
往往这类买家在收购完上市公司后还会再次出售,因为上市公司收购完成以后,没有任何运作,不论是资本运作还是业务升级,原有管理团队在老板出局后,慢慢的也会离开。导致公司没有活力,就是一个壳状态。
比如A公司,市值20亿左右,某民营老板三年前高价拿下上市公司控制权,不过可惜的是,三年时间上市没有任何的运作,安安静静,好像一个沙漠之花,等待有人可以发现它。
现如今,市值还是那个市值,但壳市场却不是那个壳市场,现如今老板想出手,但因成本在,很难有合适的买家入局。
这就是买壳的第一个后遗症,没有任何运作。资本运作,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0

2

失控打水漂

“我是公司实控人,为什么不让进去?”某民营老板气愤的对保安说到。

对,你没看错,某民营老板到自己实控的公司旗下工厂做调研,被保安拒之门外,最终也没有进去。

A股从来不缺乏大跌眼镜的事件,每一个事件背后都要其特殊的运行逻辑,比如本案的B公司,八年前,现大股东还不是大股东,是上市公司的二股东,

其通过二级举牌成了第一大股东,后又通过协议受让方式受让了原大股东部分股份,彻底巩固大股东的地位,然后开始换董事会,这个时候,不论是股权还是董事任命方面,其都占据优势。

可是双方的明争暗斗一致没有停过,二股东也一直在等待时机,后来现大股东出现资金危机,公司失控,到今日,公司实控人已经变成了失控人。

这是买壳到第二个后遗症,资金打水漂。

0

3

夺权利益场

买壳被夺权的事情常发生,导火索各种各样,但根本原因都一样,那就是利益没有平衡好,为什么说上市公司控制权交易是个复杂系统,就是涉及的利益众多,有一环出问题,就如同多米诺骨牌倒了。

A股中有这么一个案例,就是交易时环节多,导致后边出问题,双方公开撕。

C公司是个干净壳,两年前交易时收购方撬动杠杆进行组局式收购,一个是资金,收购方拉上了地方政府同时和自己的朋友圈弄了部分资金。

另一个是资产,在壳交易中,资产很重要,因为一般原实控人都会留一部分股份,所以资产对交易来讲是很重要的一环。可惜的本案的收购方的资产也是拼盘来的,对资产并没有实际的控制力。如此为后来双方的争夺控制权埋下了伏笔。

后来出现两个变数,一个是收购方资金出现问题,没有完全支付完收购款。另一个是收购方准备的资产自己IPO去了。

后边的剧情大家都可以猜到,双方诉讼,夺公章,各种撕,相互揭老底,会里各打50大板后,最终熄火停战。

这就是在买壳时没有统一规划导致的第三个后遗症,双方夺权。

0

4

杠杆终需还

买上市公司干嘛使,有的玩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搞钱。在A股控制权交易中有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搞钱案例。

D公司,账上有资金,市值低,干净,股比也不多,在壳市场是比较抢手的存在,虽然看溢价比较吓人,但看绝对值,还是可以玩一把。

同样的剧本,收购方撬动杠杆进行收购,不同的是,这次杠杆是需要还的,怎么还?玩家给出的答案当然是占用上市资金。

后边的故事就比较雷同了,收购款没有付完,开始走诉求冻结,控制权存在不稳定因素,上市公司资金占用被ST,迫于无奈,只能再次出让控制权。

这是买壳的第四个后遗症杠杆收购的代价

0

5

亏损扶不起

谈了几个民企买壳后出现的问题,在这场控制权交易中,其实国资才是绝对的主力,接下来我们看看国资买壳的后遗症。

某地方国资以捡漏纾困形式收购E公司,收购完成后,对上市公司开启各种扶持措施,比如资金、比如业务,但很可惜无济于事,上市公司持续大额亏损,亏损的怀疑人生。

地方国资最后迫于无奈,只能选择再次出让控制权。往往便宜的才是最贵的,很多地方政府喜欢收购性价比高的标的,觉得自己是政府,收完后给点业务订单,上市公司肯定能好转,可惜资本市场不是这个玩法。

对于收购方来讲,一艘即将下沉的船,一分钱都是贵的。这是买壳的第五个后遗症,亏损的企业根本扶持不起来,好在现在地方国资已经成熟很多了,要好标的,而不是便宜的。

0

6

赋能伪命题

很多上市公司老板心里有个执念或者误区,认为国资收购完成后是可以给赋能的。这也是很多老板选择国资交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是从实务中看,赋能可能是个伪命题。

首先一个核心问题是上市公司是不是需要国资赋能才能发展的更好,其次是国资可以赋哪些能,最后是怎么赋能。

这三个问题,在交易中大家往往都比较关心第二个问题,往往忽视第一个和第三个问题,比如第二个问题,国资一般在交易中会提到可以提供信用背书、资金支持、订单支持、优惠政策等。

这对于很多在商场苦苦打拼的民营老板来讲,好像看到了希望,却没能思考国资买壳背后的逻辑,我们再看第三个问题,具体国资入主后,怎么赋能?信用背书是解决身份问题,戴上国资的帽子是不是更好的开展业务,这个要看具体的行业。

资金支持是以什么形式,借款、担保还是认购定增,是否可以落地,毕竟对于部分地方国资而言,没有那么多资金,买上市公司是为了融资的,不是给上市公司输血的。

最后我们再看第一个问题,上市公司是否真的需要国资赋能?这个问题或许需要再过一个并购周期,才能回答。

这是买壳的第六个后遗症赋能是伪命题

0

7

定增遥无期

很多交易中,为了解决溢价问题或者稳定控制权或者解决上市公司资金问题,都会选择配套做定增。

不过有的交易不是同步配套做锁价定增,而是后续择机再发定增,比如某国资,在收购完上市公司后,试图发定增,不过因各种原因,最终还是没有完成定增,综合看收购成本就比较高。

对于部分国资来讲,他们觉得定增什么时候做都可以,只要拿到控制权,后边想什么时候做就什么时候做,不过市场环境、公司股价、监管政策等都会对定增产生不利的影响。

这是买壳第七个后遗症定增延后一延后遥遥无期

0

8

整合行路难

对并购交易而言股份过户完成不是结束,往往才是开始,最难的其实是整合,所谓整合就是要两个公司相互融合,本质上是人、资金和业务的融合。

对于很多国资而言,往往很难像收购时讲的当个甩手掌柜,这是国资属性决定的,一定是要把控公司,区别在于把控程度在哪?沿海的国资可能稍微好些,因为旗下的上市公司比较多,不会在一个上市公司花费大部分精力。

而小地方国资集全县区之力收购一家上市公司,很难给企业极大的自由度,比如某国资,在开始收购时各种承诺,到后期真正整合的时候,出现各种分歧、矛盾,最后只能分道扬镳。

这个收购整合不是某收购方的问题,而是一个行业问题,很难有人做好,这也是买壳的第八个后遗症。

0

9

         股价揽腰斩

市场一般的预期是,国资收购完上市公司股价会有相应的提升,但从实际案例看,国资收购上市公司有一半以上股价和收购时没有什么变化,有四分之一的上市公司股价是发生了腰斩,股价腰斩充分说明这个案子收购是不成功的。

市场不买账,可能是基本面的问题,可能是预期不达标的问题,也可能是后续出现风险的问题,但不论是哪种原因,股价腰斩,对于收购方来讲,尤其是国资,很难交代。

没法交代,管理动作就有可能变形,动作变形,股价继续下跌,陷入死循环。

没有通盘考虑,国资收购后,股价不一定涨,也有可能是腰斩,这是买壳的第九个后遗症。

1

0

         退市踩大雷

国资收购上市公司完成后最失败的什么?不是赋能不行、也不是整合难,更不是股价腰斩,而是直接退市。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收了一个雷,而且这个雷在尽调的时候还没发现,简直是奇耻大辱。

比较某地国资在上市公司业绩爆雷前夕,花费巨资通过各种方式成为上市公司大股东,后业绩爆雷,公司退市,相关责任人被查,成为资本市场典型的反面教材。

主要原因是部分国资缺乏收购经验,为了完成收购任务,仓促入局收购,导致后续踩雷,这是买壳的第十个后遗症。

不论是对国资而言,还是民营企业,收购上市公司都不是一个小事,要慎重对待,适合自己的标的才值得出手,选择一个专业的靠谱团队,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出现买壳的十大后遗症。

End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