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我家的族谱,推断当今十四亿中国人都是历史上的富人的后代

 海阔天空ctqebj 2023-07-24 发布于河北

从我家记录了近400年历史的族谱来来推断,当代十四亿中国人,极大概率都不是穷苦人家的后代,而是富人的后代,当今所有的穷人,其祖上并不穷,穷是在近代才发生的事情。何以见得?容我慢慢道来。

我的远祖T,是东汉琅琊国,今山东诸城附近的一个县官,其父、兄在当时都很有名,在史书中有详细记载。

我的始祖T29,是远祖T的29世孙,生活在元末明初,居江西鄱阳县,是一个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地方军区司令的官。从东汉到元末,远祖T的子孙大量南迁,遍布江西和浙江。

元末明初,刘福通起义,始祖T29为了避战祸,携众子孙从江西辗转迁居到湖北黄冈。T29有八个儿子,其中有两个儿子后来又返回江西原籍,失去联系(我没有在族谱网上找到这两个儿子的后代),其他儿子则定居湖北黄冈,成为黄冈的鼻祖,而我是T29第七个儿子的后代。

时间来到清康熙年间,我祖上来到了我出生的村庄附近定居,此时我祖上已经在黄冈繁衍了近300多年,跨越了整个明朝。第一个来到我们村附近定居的先人,我称之为村祖,村祖T40是始祖T29的第11世孙,也是远祖T的第40世孙。我手上的族谱的详细资料,就是从村祖T40开始的,传到我,是远祖T的52世孙,也是始祖T29的第23世孙。当然,我家这一脉只是始祖T29众多子孙中普通的一支,经过近700年的繁衍,黄冈及周边有大量的T29的后代,偶遇同姓的人,报一下辈分,基本上就能确定同宗同祖。

从始祖T29的第11世孙开始到第23世孙,这期间经历了清朝、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概360年左右时间,每代繁衍情况怎么样,由此得出什么结论,这是本文的重点。

世代

生活年代

人数

有后人数

有后率

平均生养系数

有后生养系数

十一世

康熙

1

1

100%

1

1

十二世

康熙

1

1

100%

2

2

十三世

康熙乾隆

2

2

100%

4

4

十四世

康熙乾隆

8

6

75%

2.4

3.2

十五世

乾隆雍正

19

16

84%

1.95

2.3

十六世

乾隆雍正嘉庆

37

15

40%

1.16

2.86

十七世

嘉庆道光

43

19

44%

0.97

2.2

十八世

道光咸丰

42

28

67%

1.76

2.64

十九世

咸丰同治光绪

74

36

49%

1.15

2.36

二十世

光绪宣统民国

85

44

52%

1.38

2.65

二十一世

宣统民国

117

62

55%

1.18

2.17

二十二世

解放前后

139

109

77%

1.25

1.62

二十三世

解放后

174

未计

未计

未计

未计

平均

64.5%

1.60

2.48

世代表:

说明:1、各世代先人生活的年代是根据族谱的记载而进行的大致的估计,因为长幼传世的速度不同,所以同一辈分的人,完全可能生活在不同年代。

2、有后人数,是指生养了儿子的人数;有后率,是指每一世代生养了儿子的人占总人数的比率。因为族谱只记载男子,所以我只能分析Y基因的遗传情况, 男子没有生养男子,Y基因就中断了,姓氏也随之中断。虽然没有统计女子,但这并不影响统计结果,因为我们可以想象人类是男子繁衍了男子,女子繁衍了女子,假设有一本专门记载女子繁衍的族谱(mDNA 就只能由女子遗传),那么女子版族谱的情况与男子版大体是相同的。

3、平均生养系数是指,平均每人生养了多少个后代(儿子),没有后代的人,也参与平均;有后生养系数,是指有后代的那一部分人,平均每个人生养的后代是多少。

我们看上表中有后生养系数,平均每人生养了2.48人(男丁),并且每代的数值波动不大,这很可能说明了自然生养状态下平均每个男子能生养的男性后代差不多就是2.5个。由于生男生女的概率大致相等,所以这些先人平均生养了5个孩子,这其实很接近我们父辈那一代人的情况了,我们父辈那一代人家家户户七大姑八大姨的,兄弟姐妹数量明显高于古代,可能是因为西药的普及,使得很多疾病不再致命,孩子的存活率大大提高了。

也就是说在清朝,在自然生养的情况下,只要条件允许,平均每个家庭能生养存活5个孩子,那么既如此,能生养但后代全部都是女孩从而族谱上没有留下后代名字的可能性就很低了。于是结论是,没有生男丁的人,也就是族谱上无后的人,极有可能是他们真的无后,既没有生男,也没有生女。

由于平均每一代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无后,所以实际平均生养系数只有1.6,经过12代繁衍之后,男丁人数从1人繁衍到174人。而如果每个人都有条件生养后代,并按有后平均生养人数2.48人(男丁)来算,十二代之后,男性后代将达到21826人,是实际后代数量的125倍!没有算错,就是有这么夸张,生养系数1.6和生养系数2.8产生后代数量的差别就是有这么大,因为它们是呈指数递增的。

实际上,微观上每个家族的生养系数是不同的,在过去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下,生养系数完全取决于家庭条件。毫无疑问,越是富裕的家族,生养系数越高,越是贫穷的家族,生养系数越低,甚至是无后,因为贫穷可能会造成早逝、残疾、娶不到老婆、生了但没养活等等各种问题,都会造成无后。

我们进一步推算,按照平均有后率64.5% ,如果一个家族潜在生养系数是1.0(只算男丁),那么这个家族能连续繁衍两代的概率是(1.0 * 65.5%)^ 2 = 41.6%,繁衍三代的概率是(1.0 * 65.5%)^ 3 = 26.8%,以此类推,繁衍十代的概率就只有1.2%了,如下表所示:

一代

64.5%

二代

41.6%

三代

26.8%

四代

17.3%

五代

11.1%

六代

7.2%

七代

4.6%

八代

3.0%

九代

1.9%

十代

1.2%

所以,我们可以听到有人说自己家三代单传,偶尔有听到说五代单传,但再多就没听过了,在现实生活中,单传三代、五代基本上算是到极限了,想要不绝后,后代人口必须要爆发,而不是靠单传。

那么灵魂拷问来了(毕竟我们经过了斗地主、打土豪的年代),那些有幸繁衍至今成为我们直系祖先的人,会是赤贫的穷人吗?

答案是可能性几乎为零。要知道,一个家族的生养系数一定与家族的富裕程度成正比,即便偶尔有运气成分,出现富裕家族少生了,而贫穷家庭多生了的现象,在下一代也会得到纠正,除非家境出现根本性的反转。从我家300多年的族谱可以看到,平均每代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无后(这还是在清朝人口爆发时期),这部分人当然是最穷困的范畴;在有后的人家中,家境一般的,贫农、中农等大概占三分之一,家境富裕的,包括富农、地主乡绅等,也大致占三分之一。而家境一般的,如我上文所述,如果生养系数太低,每代生养个把两个孩子的,坚持不了多少代,就会绝后,从而不会成为我们的直系祖先。

所以,毋庸置疑,我们所有人,都是那相对富裕的那三分之一的人的后代,我们的祖先混得好的可能是王侯将相、达官贵人,混得一般的大概是地主乡绅,最不济也是个富农就算偶尔掉到贫农成分里去了,肯定也迅速爬了出来了重获生机,而不可能世代贫穷。

可是,有人会说他家就是世代贫穷,那他一定搞错了,他既然存在,就说明他们家是近代才变穷的,祖上不可能穷,祖上5代以上最起码是有田有地、有宅子的体面人家,否则就没他。

基于某些原因,我们经常把“穷”跟“善良”捆绑在一起,而把“富”跟“不仁”联系在一起,以至于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富人(多半是地主乡绅)的后代。这是何其荒谬的事情。诚然,任何朝代都有不公平的事情发生,都有贪污腐败,但闭上眼睛想一下,在过去地广人稀,生产效率低下的情况下,富裕的家庭,也就是我们的祖先,为什么不会是凭着优良家风、辛苦劳作、勤俭持家,一代又一代积累起来的呢?而穷人,为什么不可以是因为好吃懒做、游手好闲造成的呢?

富人和穷人,没有谁天然具备正义性,善恶在于事情本身,而不在于他是谁。文明社会不是要消灭贫富不均,而是要消灭不公平,既要承认和保护强者的合法利益,又要保障弱者的基本生存权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