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序言之二

 管用和 2023-07-24 发布于湖北

管用和

潘直亮,男,1941.10出生,湖北汉阳人,中共党员。主任编辑职称。曾任湖北孝感市文联副主席、市美协主席、孝感画院院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孝感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画家潘直亮是我亲密的老朋友。他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经过不懈的努力,终成大器。不但在绘画的艺术上取得骄人的成就,而且使自己的画进入市场。是一位在绘画与经济上双赢的画家。他出了一本线装的诗画集《羊城打油》。我看后十分佩服感动,特地给他的诗画集,写了一篇序言。今发表于下:

读画家潘直亮的诗
管用和
古人评诗,说诗中有画;评画,说画中有诗。又说,画是有形的诗,诗是无形的画。还说,诗画同源。我们的国画家们,干脆在自己画上题诗,将诗、书、画统一在同一作品中。这种将文学和美术二者结合起来,在画面上,诗和画,妙合而凝,契合无间,浑然一体,成了一幅美术作品的构图上、意境上不可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诗情画意,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因此,画面之有题画诗,是中国画的特征之一,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独有的民族形式和风格。而且,我国历史上有些优秀的题画诗,不仅是中国美术史上的宝贵遗产,同时也是文学史上的可资继承与发扬的艺术珍品。自古至今,代代传承。出了不少优秀的题画诗。
画家潘直亮多以古典文化人物和佛教人物为主的题材创作,没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笔墨技术语言是难以胜任的。他的画中,透露出画家在历史、文学、艺术、书法等方面的深厚学养。故他的题画诗也写得饶有味道。这味道就是意味、兴味、情味、趣味、韵味,总的说来,就是诗味。只有富有诗味的作品,读起来才耐人寻味。潘直亮的题画诗不是旧体格律诗,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所提倡的“古典诗词与民歌相结合”的那种诗,句式上与绝句律诗相仿,但只押韵,不局限于诗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却又有着古风古韵的格调。是我国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诗。收入诗集里作品,多是题画诗。“岂敢襟怀千里心, 惟愿不复添鞭痕。常忧老去蹄无力, 更加奋起追时辰。”——题《辕马图》。诗题在画内,而诗意则在画外,读来令人深思感喟。《初到广州》一诗,分外令人感慨:“甲子在望内退休,也敢南下当盲流。谁道他乡无亲友,明月伴我到广州。”。将近六十岁的人了,却内退到广州当“盲流”。广州无亲无故,只身闯荡江湖,可怜只有一轮明月相伴。孤身、孤月、孤旅,离乡背井,面向茫茫人世……诗情发自肺腑,是自慰是自叹还是自励,真真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诗的语言全是白话,明晰通畅简洁,其格调确有唐宋诗歌韵致风味。《月夜》一首五言短诗,言简意赅:“夜阑人不静,霓虹满羊城,多有醉人归,无人看月明”。当下社会,物欲横流,尔虞我诈,蝇营狗苟,贪图享乐,谁还静夜赏月?他的《知音》诗云:“汉阳琴台松柏秀,知音典故情悠悠。手抚廊前青石碑,动我无限古今愁。正是人间真情少,琴断音绝动千秋。”诗人喟叹人间缺乏真情,故有琴断音绝长留知音故事。在这本诗集中,诗人或抒情,或写意,或感时,或议事,或愤世,或嫉俗,或思乡,或念友,或讽喻,或自嘲,或兴或叹,随意而作,可谓信笔写来即成诗。是值得欣赏玩味的了。
我读诗,也写诗,但从来是对诗不求甚解,说不出其所以然来。不罗嗦了,还是让读者去品味画家的诗吧。
2014.6.14.于汉口南京路陋室

喜欢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