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来自:沙丘学院·黄埔7期课堂上,华盖资本董事长、创始合伙人许小林独家分享,文章信息量仅为课程实录的四分之一。 正文: 最近大家看到,拼多多黄峥,刚把董事长给辞了,说要干生命科学去。包括马斯克最近最感兴趣的也是生命科学。 我一直讲的观点就是,踩在大趋势上,你成功的概率要高得多。 当你投资不在趋势上的时候,水平再高,所谓的逻辑和道理再多,都不一定干得过在趋势上的一个普通人。有时候最复杂的道理就是一个最简单的逻辑。 比如我今天告诉你,十年以后,中国十大富豪里可能有一半来自医疗领域,你不一定信,但是我信。 我信了,就会去找可能成为十大富豪的创业者,这里面有运气的成分。但是你要相信医疗会成为第一大赛道,这就是未来的趋势。 01 未来十年,医疗健康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引擎 过去大家认为医疗行业是一个不太赚钱,但是相对来说比较安全的领域。 但是大家发现,生物医药是过去两年,最吸金的领域。而且医疗行业一旦跑对,或者头部公司跑出来,它的回报率不比传统消费TMT领域的回报率差。 拿爱尔眼科来说,市值在过去十年中上涨超过1000%。最早2009年刚上市是60多亿人民币市值,最高时候2400亿人民币左右,最近稍微回调一点。不管是在药领域,还是在服务领域,医疗头部公司在过去十年出现了非常大的增幅。 过去十年,医疗行业各个细分领域都迎来飞速发展。未来十年,医疗行业是更好的十年,还是下坡趋势? 我的观点是,这个词可能稍微有点夸张:钻石十年。 为什么是钻石十年? 疫情以后,这个行业,看似有很多泡沫,未来也会有一大批钱折在里面,但是一点都不影响医疗大市场更大的发展。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判断: 第一,仿制药的暴利时代已经结束,创新成为这个行业核心推动力。全球在研药物数量,中国现在还排不进前五,跟美国有巨大差距,但是后劲很足。这些年大量钱投在创新药研发上,在未来5~10年,中国排名只会越来越靠前。 第二,未来头部医疗企业价值一定会更大。现在出现一个过去不太出现的现象,各个细分领域,头部企业收入年化增长速度快过行业平均数。头部比中小企业增速还要快。像恒瑞、迈瑞这样的企业,增速仍然能达到30%以上。 第三,这两年最典型的变化是,中国医疗领域很多企业开始走向海外。这个行业发展很大程度跟我们企业在国际的地位有关系。疫情和中美关系背景下,国家和民间资金的大力支持,使得很多中国企业变成了全球化企业。过去全都是跨国药企进到中国,很少说中国企业飞速发展海外业务。 第四,医疗领域,消费升级、老龄化,医药商保这些都是机遇。 02 有钱也投不进,医疗投资大厮杀:顶流VC的核心竞争力 我经常给朋友讲,说投资策略,千万不要说得太玄乎,越简单越好。实际上,在生活中看项目就是这个逻辑。 华盖过去这些年,医疗行业投资策略其实总结下来就一页。 说的文绉绉一点就是两句话:一个叫价值发现,一个叫价值创造。 说的更通俗一点。价值发现,就是能找到每个赛道里,细分方向最好的目标企业,并且能投进去。 价值创造,就是作为专业投资机构,你会发现你不能给企业创造额外价值的时候,基本上有钱也投不进去。 这就是现在的竞争现实。 今天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你会发现所有好的企业,只要他想融资,至少都有一二十家,大大小小的,从顶级投部机构到刚设立的私人小机构找他。对企业来讲,能主动找他的人都有钱,这时钱成了最不重要的东西,那最重要的是什么? 企业一定会分析这20家机构,谁的品牌最知名,谁最能帮到你。 比如说,你们谁能助力产品三类证获批我一定优先给你投;或者我现在缺一个CTO,你们谁能帮我找一个这种人才;还有我就想认识哪个客户,我一直想拿他单子拿不着,你能不能帮我介绍? 每个企业都是各式各样的诉求,但这个诉求对投资机构来讲要求很高,如果你只是有钱去投他,即使是跟投,他几乎都不会重点考虑。 每一期基金,华盖都会在最前沿的方向上布局2~3个,或者3~5个项目。当然,另外一个策略上,每一期我们都会选相对成熟一些的项目做布局,跟二级市场退出做结合。 复宏汉霖是复星培养的一个团队,从肿瘤药做起,现在是中国生物类似药第一股。博雅辑因是北大一个教授的项目,我们是这两个项目的早期投资人。 这几个领域在当时看,投资都相对超前,踩在正确的趋势点。我们投的时候,这些公司都没有任何收入,研发投入很大,所以你要看报表,第一阶段是没法投的。但是今天,这类公司再去投的话,基本上估值6亿美金以下,他都不会跟你谈。 这是我们一个简单策略的总结。 横轴是,你关注的细分领域,它的市场增长速度。 纵轴是,你关注的这个领域,行业利润率怎么样。 你会看到越往右边、越往上边,这个维度的细分方向,既是高速增长,同时行业利润率又比较高,这个领域是值得重点布局的赛道。 如果你在传统行业,基本上没有什么增幅,利润已经被压得很低,这个领域你要的投企业,一定要有足够规模,和超强的控成本能力。 比如说做化药的,对工厂成本控制、规模化要求很高,人家生产一盒药可能要5块钱成本,它可能是5毛钱,这种企业才能跑出来。 但是在新型领域里面,哪怕是一个初创型公司,都有很多机会。在一个新方向上,创新企业的收入增长值得关注。如果过了一个利润临界点,那就是应该下重手快速下手的时候。 医疗行业一个细分领域企业要完整跑出来,还是要用5~8年时间的。在这个过程中,公司的估值会有很大涨幅,从投资机构来讲,每个阶段都有投资赚钱的可能。 疫情以来,医疗领域造就了很多富豪,这个行业也越来越浮躁。很多看上去是机会的,实际上可能是陷阱。 在医疗投资上,目前我看到的三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这个行当短期里面泡沫不小,但是不用去评价它是良性还是恶性的,任何一个行当,只要是有财富效应,又是一个巨大市场空间的时候,有泡沫是很正常的。 我们去年投的好几个项目,基本上投完1-2个月内公司估值已经涨了10个亿。 第二个问题,国内研发成功率太高了。我拿药来举例,你会看到一个药品,一期临床到最后药品能批上市的成功率,美国只有9%,而中国现在是30%。 第三个问题,很多人说医疗行业现在这么好,我们是不是快速把钱铺在这个行业,就可以后来居上? 我可以很直接的告诉大家,现实中我见到这些例子太多了,很多老板在做转型,一见我就讲,我已经拿了100亿出来,准备重金布局医疗方向。但是大家看到在这个行当里面,医疗还真不是你砸钱就能行的。 我跟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投了七八十家医疗类的公司,几乎很少有外行人进到这个行业创业成功的,基本上都是医学背景的团队,成功概率相对来讲是最高的。 大家看一个协和的学生毕业,读到博士基本上8年就过去了,还不包括有的要去国外再上学,真要做到主任这一级,能参与临床,协助指导研发一个药品从实验室一直到产品上市,平均也是10年以上。一算下来总共18年就过去了。 03 一定要在趋势前,不要追风口当接盘侠 过去十几年的投资中,我自己总结出来四个理论。 理论一,宽窄理论。每一个企业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适当的多元化? 其实道理都很好讲,具体到现实中做选择的时候,其实是很痛苦的。从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来看,初创期的企业确实都是“窄”胡同里跑出最宽的路。做全球化、多元化成功的初创企业很少。 理论二,趋势理论。趋势胜于个人,时代大趋势远远比个人的能力大。我经常拿这个图比较,在2010年,那个时候中国最富有的人,几乎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地产行业。优秀的人选择正确的行业,你会发现他成为首富的概率高多了。(视频剪辑段落,放在文章里发布) 如果在五年以前,你看准生物医药趋势,你怎么样去追? 中国搞了那么多专家回来,那么多风险投资给他们钱去做创业,这些人总要跑出来一些东西的。而且生物医药在国际上,就是对过去的化药有更好的治疗方案,在这个方向上一定会有公司跑出来。 你就跟着这些里面比较靠谱做公司的人,再去看他的产品线,真正有产品要出来,总是要三、四年,给你的窗口期其实不短。 但是如果是在今天,你还按这个逻辑,这些专家都跑出来了,现在就是热门风口上,如果你单纯只在这上面布局的话,我觉得你可能就是接盘侠。一定要在趋势前,不要追风口。 理论三,实践理论。最好的投资实践,就是花钱,一定要把钱投出去。如果你能投自己的钱,学习的效果更好,会比你看材料,比听课效果好。 但是赚大钱的人一定是,一直都在这个领域里很勤奋,好多项目都自己去尝试,才有机会。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说大家更好地去实践,去把钱花进去。 理论四,安心理论。也是我自己坚持最多的一个理论。所谓安心理论,就是你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怀疑,到最后所有的、各方的验证,所有的投资最后都是为了说服你自己,让你做决策的时候,你是安心的。 最怕的就是什么呢? 即使投资失败了赔了,也知道当时是哪个东西看错了,最怕的就是你不管赚了赔了,其实你都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我说的安不安心,主要是这个意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