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 译文 赏析

 新用户38922816 2023-07-24 发布于海南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 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图片

图片

《爱莲说》原文

图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1)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2)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是著名的隐士。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甚:很,十分。

(3)之:的。(4)可爱:值得怜爱。(5)者:花。(6)甚:很,非常。(7)蕃:多。

(8)自:自从。(9)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10)独:只,仅仅。(11)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2)出:长出。(13)淤(yū)泥:污泥。(14)染:沾染(污秽)。

(15)濯(zhuó):洗涤。(16)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17)妖:美丽而不端庄。(18)通:贯通;通透。(19)直:挺立的样子。

(20)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21)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22)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23)益:更加。(24)清:清芬。(25)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树立。

(26)可:只能。(27)亵玩:玩弄。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28)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助词。

(29)谓:认为。

(30)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31)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32)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33)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34)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35)鲜(xiǎn):少。闻:听说。

(36)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7)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宜乎:当然(应该)。宜:当。众:众多。


图片

《爱莲说》译文

图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图片

《爱莲说》赏析

图片

世有鲜花万万种,惟我独爱此一株。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特立独行的高尚品格。

君子独处,小人从众。俗话说“入乡随俗”,当今社会诱惑颇丰,故有人喜财,有人喜色;有人随众,有人随流。而能够“慎独”,静心思过,方能处世不浊。古人崇尚“止、定、静、安、虑、得”,正是为人君子独善其身之准则。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写作亦有此同工,追热点顺潮流,或可获一时之众,得一时之利,却不可长久。“俗不可耐”原指俗得让人不可忍耐之词,在这里我也理解为——庸俗终究会不长久。


图片

古语中的矛盾现象

图片

《爱莲说》讲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时,可是还有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不是矛盾的吗?

是的,中国古语有很多矛盾之处的:

有个词是“人定胜天”,但又有个词是“天意难违”。

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俗话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

有句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又有句话说“此仇不报非君子”。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俗话又说“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俗话说“礼轻情谊重”,俗话又说“礼多人不怪”。

俗话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俗话又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俗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可俗话又说“有钱能使鬼推磨”。

……

那么,到底哪一句是对的?到底该信哪一句?其实,中国的古语中的矛盾之处,正是中国语言的有趣和魅力之处,也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为那些看似矛盾的词句,是放置于具体历史与文化的大框架之下的,没有哪一句流传后世的警言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是用于不同的语境中。比如,当一个人即使处于污浊不堪的环境中,仍能保持自己的纯洁和高尚的品格时,你可以说这个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当你想告诉某个人,环境对人影响很大,要多接近好人,少接近坏人时,你可以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看,语言是为我们所用的,它只是我们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看似矛盾的语言,只要你能活学活用,其实并不矛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