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底的哈尔滨,树木都在结果,其中最特别的,当属梓属树木(Catalpa sp.),一串串长蒴果垂在枝头,像挂满了面条的树。 这种紫葳科的树木,从前在武汉也常见,我喜欢叫它们面条树。其实它有几种,主要是梓(Catalpa ovata)与楸(Catalpa bungei),结的果都像面条,并不好区分。若遇上花期就容易得多,那喇叭一样的花朵,白底色偏黄是梓,白底色偏粉则为楸。 梓,图片来源见水印 楸, 图片来源见水印 若非花果期,大概就只能从成对的叶子来窥探一二了,紫葳科具有叶对生特性,梓属都具长叶柄,叶片略似桐树,尤其叶片顶端常三浅裂的梓,而楸树的叶常不裂。所以这株大概是梓(Catalpa ovata)吧! 梓原产于我国长江流域及日本,木材白色稍软,可做家具。古人认为,木莫良于梓,要以梓木制作棺材。与此同时,另一种树——桑树也是很重要的树种,众所周知蚕桑在我国古代的重要性,能织衣纺布,维持生计。所以,桑树与梓树,包揽了养生送死之功能,往往被同时栽种于家宅附近,桑梓一词就引申出了故乡之意。 《诗·小雅·小弁》中写到:“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朱熹集传:“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墻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 即自东汉以来,“桑梓”就有了故乡或乡亲父老之意。 毛爷爷也曾作《七绝,改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都该来看看这源远流长的梓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