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8日,由江西省文联主办、省摄协承办的江西文艺·名家讲堂——摄影专场,在江西省文联二楼多功能厅举行。 ![]() 应萍矿工人报原摄影记者袁鹏的邀请,我们三人结伴同行,前往省城南昌,走进江西省文联名家讲堂,聆听摄影专场讲座。 ![]() 本期特邀著名纪实摄影家、金像奖得主张兆增主讲,活动分专题讲座和艺术沙龙两个环节。 ![]() 张兆增老师,1957年岀生、北京人。原系中国应急管理报、中国煤炭报摄影记者。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纪实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理事、中国煤矿摄影家协会主席。 1980年,开始喜欢上摄影。 1981年,获"北京美"摄影比赛一等奖。 1984年,获建国35周年文艺作品摄影类金奖。 1992年,获比利时国际影展星条奖。 2003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荣誉会员称号。 2016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最高个人成就奖"金像奖"。 他是一位作品等身、荣誉等身、德艺双馨、年富力强的当代优秀新闻纪实摄影工作者,是我国行业摄影领域的榜样和楷模! ![]() 江西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熊盛文,江西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邬定忠,江西省文联兼职副主席、江西省摄协主席徐渊明,以及来自全省各地的摄影家、摄影爱好者、南昌师范学院等高校的摄影专业师生近200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 袁鹏老师与张兆增老师都是煤炭行业报的专职摄影记者,也是摄影界的好朋友,久别重逢,分外亲切,在开讲前握手交谈。 ![]() 上午近3个小时的讲课中,张兆增老师通过讲述自己拍摄《北京十年》《中国煤炭30年冰与火》的两个专题摄影实践与创作感悟,生动形象地阐述了摄影究竟应该怎样表现生活,反映时代,摄影人究竟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用影像定格生活的精彩,留下难忘的瞬间。 ![]() 生动精彩的讲课,引发了在场影友的共鸣,大家纷纷提问,张兆增老师一一作答,现场气氛活跃,大家深感受益良多。 ![]() 在下午的摄影艺术沙龙中,近20名省内重点摄影作者和张兆增老师点对点、面对面,开展学术交流。 ![]() 笔者与中国煤矿摄影家协会会员李志萍老师在一起。 ![]() 大家就如何深度创作、编排专题作品、挖掘精品力作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 ![]() 张兆增摄影作品欣赏 ![]() 纪实摄影往往客观真实地记录呈现了事件的发生,以及某个时间节点的社会现状,体现出创作者对于事物的观察、认知和表达,具有记录社会、见证历史的重要价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张兆增摄影实践与感悟方面的“金句子” 我摄影最难忘的经历是:“道理悟出了,黄瓜菜全凉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沙龙式摄影风靡,我更是痴迷摄影创作,新疆、西藏、云南、陕北、跑了多次。人力、财力、时间没少付出。虽获了很多全国大奖,获奖的底片被我视为珍宝,小心保存。没相中的“废片”却被一卷卷卷起放到抽屉里,这一放就是30多年。 近两年开始整理自己的东西,对沉睡了30年的胶片进行重新的审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越看越感觉那些闲暇时随手拍下的80年代北京变迁时的记录图片很有意义,生动精彩,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后悔当初捕风捉影式的创作,浪费了大好的光阴。没有把精力全部投放在记录变迁的时代上,今天想起来后悔莫及。再看所谓当时获奖的底片,没有一点人文、史料价值,就是一堆“糖水片”。 ![]() 我拍摄的《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北京》之所以每张都很精彩,是因为没有钱。记得我当时工资34元,用的是上海产的400多元海鸥DF135相机,还是跟家里人凑钱买的。我80年代所拍的大部分图片都是用简装、处理的黑白盘片胶卷拍摄。当时我买的胶片是北京市最便宜的胶卷,4毛钱一卷。就算便宜也舍不得连续拍摄,而且那时也没有能连拍的相机。所以,选好拍摄目标,我会等待最佳时期出现,在最佳瞬间出现的时候,按动宝贵的快门。可能这就是大师说的“不仅是当下发生在他身边的一瞬,更是事件此前此后整个过程中的一个波峰”。 ![]() 我们的摄影老前辈刘半农曾说:......作者的意境,借着照相表露出来.....被寄籍的东西,原是死的,但到作者把意境寄籍上去之后,就变做了活的。 我们所见到的人和事是平凡和普通的,是客观外触动了拍摄者的心灵,是寓意或是细节触发了你的想象空间。 关注百姓生存现状,关注芸芸众生,这个群体每天都在上演这鲜活的生活篇章。 ![]() 把握对象取决于摄影人瞬间的敏感性,瞬间的内心状态、想象力、主观认知与呈现的物象高度融合。 摄影大师马克卢布说"在某个神奇时刻,能看到平常看不见的,或其他人见不到的东西" 沙拉·梦所说"突然间,在三分钟内,在适当的地点,适当的时间,刚好在这个角度,偶然聚成了所有你想表达的"瞬间的触觉是刹那间的灵感,是摄影人的敏感度。然而,这种敏感度的获得,需要长时间的训练、自身素养、观察力、想象力,当然,也需要天分。 ![]() 年代是符号,年代是经历,年代是记忆,年代是轨迹。 “每一张照片都是年代的缩影,每一个人物都是时代的产物。”每每整理这些照片,看到这些照片,都会在现实与记忆中穿越。当年拍摄的时间、地点、经过,甚至拍摄对象还记忆深刻,都可以讲出一段生动、鲜活的百姓生活小事,讲出并不遥远的历史故事。
![]() 街拍现在在摄影圈很时尚,许多专业和业余摄影爱好者都热衷于街拍。我觉得街拍应该是有主题的,选取一个主题长期关注和拍摄。街拍不是漫无目的乱拍的代名词。 我的感悟就是要走下去,走到基层,把镜头对准普通老百姓的精彩生活,用心拍摄、静待沉淀,若干年后,抱着相机捞沉底的“干货”。 ![]() 感悟与启示 街拍是当下一个非常盛行的话题,许多名家都是从街拍开始的,如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决定性的瞬间理论正是在街拍中总结出来的。 张兆增也是从1980年拿起相机,是从北京胡同里走出来的摄影大家,他利用上下班和周末的时间开始拍北京的街道,拍北京人的生活,拍改革开放给北京带来的变化,他拍下一位女子晨读的作品《攻读》在全国获得了大奖,也让他收获了爱情,获奖让他更加的自信。 这一拍就是十年,他说现在的社会变化越来越大,邻里的融洽却越来越远,让人更会怀念那时人与人之间那种亲切的关系。 看他的作品会让我们明白如何去街拍,如何去拍那些有意义的照片。他的很多作品如《城中马车》《此处禁止跳交谊舞》《卖挂历》,如同《周日一家人》抓拍得非常生动有趣。 如何拍好故事感,如何拍好趣味性始终是街拍中两大主导性的话题,而这些恰恰又是我们最需要的。 如何街拍?一是多看大师的作品,二是多观察,三是多实践。我想张兆增的作品会让我们的思路大开。 张兆增从一个很不起眼的业余摄影师一拍成名,几次参赛获奖让他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当一个默默无闻的摄影师要想出名,参赛可能是最佳的方式,是证明你能力的最佳体现。寻找时机参赛,在大赛中找到自信,在大赛中证明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