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在,长安就在?安史之乱之后再无长安

 萧武在此 2023-07-24 发布于上海

诗在,长安就在。诗人可以这么说,但我们普通人不能真的这么认为。因为长安真的没了,盛唐真的没了,生活在盛唐的老百姓,瞬间就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了。

安史之乱之前的开元盛世的老百姓过的什么日子?河北,山东,河南一带的老百姓还是安居乐业的,安史之乱之后这里就成了藩镇割据混战的主战场,不说千里无鸡鸣、白骨露於野吧,起码也是很多老百姓死于战乱之中。

诗在,盛唐也在诗歌里活着,但是唐朝当时人最清楚盛唐前后的落差有多大,长安就被攻陷了三次,皇帝出逃了好几次,吐蕃最厉害的时候已经到了平凉,还搞了清水劫盟,大唐的里子没了,面子也没了。

长安和洛阳的老百姓,在盛唐那就是今天的北京人,是天龙人,安史之乱来了,瞬间就变成了难民。李唐皇室也是无耻,向回鹘求援夺回长安的时候,答应回鹘只要帮唐军夺回长安,长安城里的老百姓回鹘可以随便抢掠,不仅是财帛,还有“子女”,也就是青壮年男女,也要被回鹘抓去做奴隶。

还有整个西域地区完全沦陷,河西走廊也被吐蕃攻占,原本迁居那里的汉人经历了长时间的抵抗,最后逐渐湮没无闻了,因为被当地同化了。河西走廊好一些,但汉人也胡化了。丝绸之路就此断绝,一些胆子大的商人不得不冒险长途跋涉,先北上到蒙古,然后从蒙古往西,绕开河西走廊,进入中亚一带进行贸易。

大人物弹指一笑间,是无数没有留下姓名的普通人的血泪。我们可以想象盛唐,可以追慕长安,但盛唐不等于长安的繁华和诗人,更是千千万万普通人安居乐业。

“忆昔开元全盛日”的时候,老百姓的日子也并不好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才是常态。但那时候的冻死骨没那么多,而安史之乱之后,长安多次被攻陷、抢掠,生活其中的老百姓的遭遇可想而知。

安史之乱的爆发不仅是马嵬驿的悲剧和玄宗父子的勾心斗角,更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平静生活突然被打破,变成了动荡和不确定。作为普通人,今天当然可以喜欢李白的潇洒不羁,喜欢高适、岑参等人边塞诗中的雄浑豪迈,但距离我们更近的可能还是杜甫的三吏三别中的场景。

杜甫好歹还是官员,但是因为级别太低,没有资格跟着玄宗一起西行,安禄山占领长安的时候,他还没有来得及逃走,好不容易逃出长安赶去见了肃宗,还被怀疑陷贼中的时候受过伪官,不被信任,只好南逃四川,逃亡路上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心爱的小儿子冻饿而死,自己却无能为力。

这是多大的悲哀?没有这种遭遇,没有在逃亡路上见过官兵抓壮丁的惨状,没有见过官府催租的场景,写不出来三吏三别这种史诗级别的诗。我小时候也喜欢礼拜的豪迈,“李白斗酒诗百篇,天子来呼不上船”,“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年龄大一点之后,就觉得还是杜甫离我们更近。

三吏三别几乎可以当成纪实诗看,画面看非常强烈,差不多就是文字版的现场直播。官兵深夜敲门,老夫妻只剩一个儿子,跳墙逃走了,老头体弱多病,最后把老太太抓去充数了。官兵们要完成自己的KPI,理由也很堂皇,国没有了,哪还有家?这理由你能反驳吗?反驳不了,反驳你就是五十万,就是安禄山叛军的奸细。

所以,我们看《长安三万里》,可以喜欢,也可以喜欢李白的狂放,也可以喜欢高适的深沉,但更需要看到的是,安史之乱带来的动荡对每个普通人的冲击,上至王公贵族达官贵人,下到贩夫走卒普通百姓,都在这大时代大变局的动荡中如水上浮萍,随波逐流,或者死于江湖,或者死于战乱。

也就是说,看完之后,我们更应该珍惜和平。和平的年代,虽然高适、李白都还郁郁不得志,但起码杜甫还是开朗的,每个人都还能活着,还在寻找向上的机会,而当战争来临的时候,就不是怎么向上的问题了,而是底线会被直接击垮,回到生死存亡的边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