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1年,太后宫内16岁的小宫女王氏,跪在地上吓得瑟瑟发抖,李太后铁青着脸质问她:“说!孩子是谁的?” 王氏闭上眼睛,咬紧嘴唇,一言不发,而泪水再也忍不住喷涌而出。 李太后大怒,龙头拐杖往地上一杵,震得地面都发颤:“你可知道宫女私怀身孕按律是要被杖毙的!” 王氏被吓坏了,这才从怀里掏出一套首饰递给了李太后。 李太后一看是御赐的物品,长长舒了一口气,立刻转怒为喜:“为皇家开枝散叶是好事啊,你怕什么呢?” 不是王氏怕,而是皇帝不允许她说出去。 那天,19岁的万历皇帝来给李太后请安,恰好李太后不在。万历闲来无事准备洗把脸,王氏端来一盆水站在一边服侍着。 万历盯着眼前这个水灵的小宫女越看越顺眼,头一热,一把将王氏拉进怀里,旁边的侍从赶紧退下。 一番云雨过后,万历突然像变了个人似的,冷冷地对王氏说:“今日之事不准再提。” 随后,起身匆匆离开。太监追上问:“皇上打算给她个什么名分呢?”万历十分不耐烦地撂下一句话:“就赏赐一套首饰吧。”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王氏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刚才还温情脉脉的皇帝,为什么眨眼间就变得冷若冰霜?她一生的贞洁被毁了,而对方连她姓什么都不想知道。 面对皇帝的绝情,她无能为力,只能默默流泪。 之后皇帝再也没来找过她,偌大的后宫中美女如云,即便皇帝碰见她也认不出来了。 她恪守本分,就当一切都没发生过一样,继续做她的奴隶。 可老天偏要为她鸣不平。 几个月后,王氏竟发现有了身孕,她忐忑不安,不知该喜还是该忧。 每次想起皇帝那张冰冷的脸她都感到害怕,她不知道自己将面临怎样的惩罚。 直到肚子越来越大,已经无法掩盖,被逼无奈下才把真相告诉太后。 太后马上召万历来询问此事,可万历十分嫌弃王氏宫女的身份,他矢口否认:“我不知道,跟我没关系。” 万历的态度彻底激怒了李太后,她直接命人搬出《内起居注》来。上面皇帝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临幸了谁都记得清清楚楚。 铁证在此,万历是抵赖不了了。迫于李太后的威严,万历承认了王氏肚子里的孩子是自己的,封她为王恭妃,入住景阳宫。 看似王氏是飞上枝头变了凤凰,实则是悲惨命运的刚刚开始。 人,都有逆反心理。 尤其是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还要受母亲的压迫,把不喜欢的女人纳为妃,真让他感到恼火。 更何况他的身边有了郑贵妃,此女不仅貌美,性格又活泼开朗,很会讨万历欢心。 万历实在看厌了宫中那些守规矩,无趣的女子,而郑贵妃给他带来了诸多的快乐,因此万历的眼中再也容不下别的女人。 至于王恭妃本来就是个意外,万历就像忘记了她的存在一样,从未踏进过她的宫殿。 王恭妃在景阳宫里默默无闻,静而不争。她的存在感很低,就像一个可有可无的影子,这样的日子也没什么不好。 几个月后的一天,宁静的紫禁城里突然传来 一声婴儿的啼哭声,王恭妃生下了皇长子朱常洛。 消息传来,举国欢腾,她的宫殿里喜气洋洋一下子有了生机,万历有了第一个儿子也着实高兴了一把,他下诏减税免刑,祭祀宗庙。 对王恭妃的态度大变,加封了她的娘家人,对小皇子也倍加爱护,看王恭妃的眼神也不那么冷漠了,还偶尔来王恭妃的寝宫里过夜。 1584年,王恭妃又为他生下了一个小公主,云梦公主朱轩嫄。 这段时间是王恭妃入宫后最幸福的时光,虽然没有郑贵妃那般得宠,但皇帝不那么讨厌她了,对于她来说,足矣。 可是,她生命中唯一的一点幸福很快就被打破了。 1586年,郑贵妃生下了皇三子朱常洵(皇次子夭折)。爱屋及乌,万历欣喜异常,取太仓银15万两,用于庆贺皇三子的降生。 这个儿子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郑贵妃洋洋得意,按照她的想法,这个儿子就是未来的皇帝。 明眼人也都看到了万历对朱常洵的偏爱,为防出乱子,大臣们纷纷上书要求立皇长子为太子。 按照明朝的继承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王皇后没有生下嫡子,理应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这个提议一下子把与世无争的王恭妃母子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万历收到奏疏虽然生气,但他认为大臣们是左右不了皇帝的。他的措施是先拖着,等王皇后去世了,把郑贵妃立为皇后,那朱常洵就是嫡子,继承大统理所当然。 然而,他太低估这些文官们的战斗力了。 明朝文官最光荣的事就是跟皇帝斗,皇帝越不干,他们想要赢了皇帝的决心就越大。 而皇帝最痛恨的就是大权旁落。 逐渐地,这件事演变成了皇权与臣权的博弈,而王恭妃母子便成了这场斗争中的牺牲品。 万历一气之下就把景阳宫变成了冷宫,王恭妃母子三人的待遇一落千丈。 景阳宫里伺候他们的人都被赶走,只留下几个郑贵妃的眼线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他们的吃穿用度甚至连奴才都比不上,而且没有了出入的自由,一把大锁牢牢地把他们锁在了宫内,只留一个能递饭菜的洞口。 突然之间,天空变得就像是被浓墨染透,见不到半点星光。 而皇上的心比这冷宫还要冷上千万倍,让王恭妃感到不寒而栗。冰凉的冷宫中,唯有一双儿女,能带给她丝丝的暖意。 也许是冷宫里的环境实在太恶劣了,一年后,3岁的云梦公主离世了,王恭妃抱着女儿冰冷的尸体嚎啕大哭,无人能理解此刻她有多悲痛,多无助。 而外面朝堂上还在继续战斗着,无数的官员被罢官,被杖打。但他们丝毫不惧,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继续战斗,一波又一波,永无休止...... 这一争就是15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国本之争”。 这场激烈的政治事件,万历逼退了首辅4人,部级官员10余人,殃及的中央及地方官员更是多达300多位,可文官们像打了鸡血一样仍然不屈不饶。 李太后实在看不下了,她找到万历问:“你为什么不肯立常洛为太子啊?” 万历脱口而出:“他是宫女生的儿子。” 李太后勃然大怒:“你不也是宫女生的儿子吗?” 万历这才缓过神,他忘记了自己的母亲也是宫女出身。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赶紧下跪赔礼,李太后冷哼一声扭头就走。 看着母亲远去的背影,万历不得不承认自己输了。他一个人孤独地奋斗了15年,被折磨的半死不活,搞得心力交瘁,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的结果。 如果再固执己见,怕是连皇位都保不住。 堂堂皇帝竟被大臣压制,这让万历感到万分憋屈,在他看来这一切的一切都怪王恭妃生下了朱常洛。 1601年,万历下旨立朱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落下帷幕。 朱常洛终于翻身,而他的母亲王恭妃却永无出头之日。 女儿死了,儿子又被接出宫外,王恭妃一个人孤零零地呆在冷宫里,饭也吃不饱,觉也睡不好。 她无时无刻不在为儿子担忧,儿子身份特殊,在群狼环伺的宫中,他还能好好地活下去吗? 而万历为了惩罚王恭妃,坚决不让朱常洛去看望母亲。母子俩虽同在紫禁城内,却是一别10年未见。 按照常理,儿子被封为太子,王恭妃应该晋升为贵妃,但万历就是不肯同意。 直到朱常洛生下了儿子,才将王恭妃封为皇贵妃,而待遇上却是丝毫未变。 她依然被锁在冷宫中,没得吃,没得穿,无人跟她说话,常年累月只是一个人不停地流泪,眼睛都哭瞎了。 在这种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摧残下,她终于撑不住了。 1611年,王贵妃病入膏肓,她感觉自己活不了几天了,于是掏出所有的积蓄塞给了一个太监,希望他能传话让儿子来看她一眼。 朱常洛得知消息后,跪求父亲允许他去见母亲最后一面,万历终于良心发现,点头同意。 景阳宫门上的大锁都已生了斑斑锈迹,朱常洛一阵心酸,咬牙砸开了锁。大门打开的那一刻,他再也忍不住眼泪哗哗直流。 只见院内杂草丛生,到处都落着大厚的灰尘,昏暗的寝宫内结着里三层外三层的蜘蛛网,而缠绵病榻的母亲蓬头垢面,眼睛早已哭瞎,怀里紧紧抱着三件小童装。 朱常洛“扑通”一声跪倒在床前,王贵妃为之一颤,她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儿子,虽然她已经什么都看不到了。 为了保护儿子,她上来先小声对儿子说:“郑家有人在此。” 然后,以手代眼,抚摸着儿子,母子分离十年,弥留之际她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儿子诉说,却什么也不敢说,只哭着说了一句:“儿长大如此,我死何恨?” 当天,王贵妃就永远地离开了这个无情又冷漠的世界。 29年前,她与皇帝的一次偶遇,让她有机会成为了当今太子的生母,从宫女摇身变成了皇贵妃(空有其名),甚至是未来的皇太后。 但同时,也因为这次偶遇,让她在冷宫里生活了30年,既无恩宠,也无厚待,最后惨死。 而临终前,她看着自己的儿子已经平安长大,她觉得此生足矣。其实,王贵妃的愿望一直很小,小到只要活着就好。 她死后,大臣们建议按贵妃的礼仪厚葬,但万历又开始犯浑,坚决不同意,只想找个地方随便埋了。 对此,万历与大臣又争执了10个月,王贵妃迟迟未能入土为安。 由于景阳宫地处皇宫内最偏远的角落,宫内散发出的恶臭味也影响不到皇帝。路过的宫女,只能掩鼻而过,为她的凄惨遭遇无不感慨万千。 最终万历还是利用权威,将王贵妃草草葬在了明十三陵的一块平地里。 而他的儿子朱常洛并不争气,或许是童年一直过着备受欺压的苦日子,养成了他懦弱的性格。 他登基后,并没有找郑贵妃的麻烦。为了讨好他,郑贵妃送给他8个美人,朱常洛欣然接受。 史书记载:是夜,连幸数人,圣容顿减。 苦了太多年的朱常洛在父亲去世后,一下子放飞自我。白天日理万机,晚上辛勤工作,仅做了29天的皇帝便一命呜呼,也没来得及厚葬自己的母亲就撒手人寰。 直到她的孙子朱由校登基后,才将祖母的遗体迁至定陵,与万历皇帝合葬。 1958年,考古人员挖掘了定陵,发现王氏的陪葬品非常寒酸,一把用了30多年的银壶,还有一块破碎的银盘。唯有一顶凤冠最值钱,还是后来孙子朱由校补给她的。 更让人心酸的是,在她的棺椁中还发现了三件黄色的小童装。 专家猜测很可能是她的女儿云梦公主的遗物,想来女儿的离世是她永远抹不去的痛啊。 王氏这一生真的是太苦了,因皇帝的一时无聊,她失去了女人最珍贵的贞洁。 即便她没有怀上身孕,在那个年代她也不可能再嫁到好人家了。 而嫁给皇帝,又几十年如一日地遭受虐待,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 虐待她的理由却又是如此荒唐,不是怪她出身不好,就是怪她生下皇长子。 如果不爱,请别伤害。 可惜那是万恶的封建社会,像王氏这样的小人物,没有任何的自主权,只能任人宰割。 有幸的是,因她改写了历史,让历史记住了她,没有被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消失不见。还能够让我们认识到她,了解到她传奇的一生。 与之相比,今天的我们实在是太幸福。 当遭遇不幸,抱怨命运不公时,看看那些比自己更不幸的人,才知道自己是多么幸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