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路遥的《人生》,有一处印象深刻。 高加林在城里谋到了一个通讯干事的工作,因能力出色,吸引到了城里的播音员黄亚萍。 他觉得黄亚萍对他的事业更有帮助,为了她,狠心甩掉了农村的女朋友刘巧珍。 父亲急匆匆找到他,说:“听说你现在又找了个洋女人,咱们这个穷家薄业怎能伺候下人家?你趁早散了这宗亲事......" 其实,父亲的话没有错。即使是当今社会,结婚也还是“门当户对”的好。 门当户对,两家的家境和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和生活习惯,也会更接近。 两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才会有更多的相似点。精神高度契合,从而有更多共同的话题可以聊。 有人说,两个人在一起,相爱就够了。 谈恋爱时,只要有爱就够了。但真正要结婚,在一起生活一辈子,就需要两个人势均力敌。 正如情感老师涂磊所说:"爱情没有贫富贵贱,但婚姻是一定要看家境的。" 《人生》一书中,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的悲剧都因“门不当,户不对”而起。
《简.爱》中写到: 爱是一场博弈,必须保持永远与对方不分伯仲,势均力敌,才能长此以往地相依相惜。 因为过强的对手让人疲惫,太弱的对手令人厌倦。 《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就是因为精神的不契合导致分手的。 高加林本是一个民办教师,是高家村里少有的文化人。他聪明好学,能在报纸上发表诗歌散文,而且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样样都行。 同村的巧珍是长得最美丽的一位姑娘,家里提亲的把门槛都踏破了,但她谁都看不上。因为,她的心里深深爱着高加林。 只是,自己大字不识一个,高加林宛如天边的辰星,耀眼璀璨,可望不可即。 她从来不敢靠近高加林,但只要他一出现,她就远远地注视着他,眼睛一点都不舍得挪开。 后来,高家林的民办教师被人顶替了,他变回了一个农民。 高家林感觉自己掉进了万丈深渊,而巧珍却很高兴,她终于有资格可以追求他了。 在高加林最痛苦最消极的那段时间,是巧珍给了他最温暖的爱和帮助。 他们终于恋爱了,他在地里干活弄破了手,巧珍温柔地亲吻他的伤口,给他抹药水;他夜里去城里拉粪,巧珍一路跟随,两人相依相偎,有说有笑。 但这样快乐的日子很短暂,不久后,高加林就拖关系进了城,谋到了一个通讯干事的工作。 城里的环境和待遇让他迷醉,他每天不是沉浸在书本里,就是在城市里穿梭,他的见识有了飞速地增长。 这天,巧珍实在太想念加林,就跑到城里来看他。 久别重逢,巧珍居然不知道该和加林谈些什么。她没话找话地说:“三星已经开了拖拉机,咱庄里的水井修好了......" 高加林想起他刚刚跟女同学在一起高谈阔论,聊那些有意思的国际大事,那是多么的有趣啊。 再听听巧珍的那些话,他有些失望地回了个“嗯......” 巧珍继续说着:“你家老母猪下了十二个猪娃,死了一个,还剩......" 高加林生气地说:“还剩十一个,不用往下说了。” 巧珍一脸无辜地说:“可是,第二天又死了一个......" 高加林再也不想理她,他开始害怕,如果和她在一起生活一辈子,生活该是多么乏味。 虽然他心里还爱着巧珍,但他还是狠心地和巧珍提出了分手。 尽管高加林抛弃了巧珍,后来也非常后悔。 但即使两个人结了婚,未来的生活也不会幸福。 高加林是一个积极上进,不甘平庸的人。巧珍却是一字不识,两人差距只会越拉越大,共同语言越来越少,心也就越来越远。 现实生活中,只有精神上相似的人,才会相互靠近,以心灵碰撞出感情的火花。 唯有精神共鸣,才能催发真正的感情。
黄亚萍的父亲是县武装部长和县委常委,家境条件非常不错。她又是家里的独女,自小娇生惯养。 她从高中时期就很喜欢高加林,但因为高加林回了农村,她便放弃了与他在一起的念头。 因为,她还不能为了爱情而嫁给一个农民,她可吃不了农村的苦。 但是,当高加林再回到城里工作,又因表现出色,再一次吸引到了黄亚萍。 她爱高加林的才华和积极向上的个性,她觉得高加林是个可造之才,将来肯定有出息。 她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追求高加林,跟他在一起。 高加林也觉得黄亚萍,对他的未来更有帮助。 他是有梦想的人,当他听到黄亚萍对他说,能带他去南京发展时,他内心别提多激动了。 两人恋爱后,黄亚萍就开始按城市人的标准来包装打扮高加林。虽然高加林感觉有些别扭,但却很喜欢。 他们一起游泳,戴着墨镜躺沙滩上晒太阳,一起谈天说地,一起唱歌。这样浪漫的城市生活,让高加林如痴如醉。 俗话说,有得就有失。高加林享受着黄亚萍给予他的一切,但也得迁就黄亚萍任性的小脾气。 一次,高加林正在开着会,黄亚萍却打来电话,说她的进口削苹果刀子,丢在了他们玩的地方,让高加林赶快去给她找。 高加林只得请假,冒着大雨去给她找刀子,可怎么找也没有找到。 回家后,被淋成落汤鸡的他,却被黄亚萍取笑。 黄亚萍掏出削苹果刀笑得前仰后合,原来她只是为了试探他。 习惯了被巧珍当宝贝一样宠着的高加林,一时难以接受,愤然离去。 但想想她优厚的条件,还是忍着继续跟她交往。 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他和黄亚萍的关系也只能终止。 当初,高加林是靠走后门找到的这份工作,如今东窗事发,他又被打回了农村。 一切的美梦都破碎了,黄亚萍依然很爱他,但他农民的身份是黄亚萍绝对不能接受的事实。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可能会去指责批判黄亚萍的利己主义。但站在黄亚萍的角度来想,她又是理智的。 生活不是恋爱,需要考虑的事情必须现实。 黄亚萍过不了高加林的苦日子,高家也伺候不了这个娇生惯养的大小姐。 就像苏格拉底说的:爱情是一种理想,而且很容易错过;而婚姻是一种理智,是综合选择、比较后的结果。 结婚,还是门当户对的好。 越是背景相似的家庭,各方面观念越容易融合,也就省去了很多的摩擦。
婚姻是一辈子的事,只有与相处舒服的人在一起,才会长久。 不必讨好,无需取悦,跟谁在一起舒服,就跟谁在一起。 巧珍和马拴就是很好的一对。 马拴与巧珍一样不识字,一样的善良,心灵纯净。 他曾疯狂追求过巧珍,可是后来听说巧珍爱上了高加林,他便默默退出,把对巧珍的爱深深埋在了心底。 直到巧珍遭高加林抛弃,让全村人瞧不起时,他又及时出现,再次让巧珍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巧珍问马拴:“我的名誉不好了,你不嫌弃吗?” 马拴立即向巧珍表白:“我不嫌弃,我一辈子给你当牛做马,也不会让你受委屈。” 多么朴实的语言,虽然很土气,但很真诚。 真正疼你爱你的人,就是会怕你苦着累着,愿意替你把一切的苦事都做了,你只管享福就好。 巧珍感动了,在她与高加林的相处中,她一味地付出而得不到加林的关爱。 这样的感情真要坚持一辈子,也一定把巧珍累垮了。 而巧珍嫁给马拴后,她整个人都是放松的。 她可以随意做她想做的事,马拴也会全力支持她,因为马拴的心同她一样善良,是真正懂她的人。 高加林被辞退了,他的女朋友也与他分手了,他又变了一个一无所有的农民。 当他狼狈不堪地回村时,本想着村里一定有很多人等着看他的热闹,也一定有很多人在村口等着骂他一顿。 但结果却让他感到意外,不但没有人辱他骂他,反而个个都在安慰他。 殊不知,这都是巧珍在背后说服亲人,不要伤害高加林,他已经够痛苦了。 她甚至要帮高加林安排一份教师的工作,包括马拴也愿意帮高加林这个忙。 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马拴的大度。而之所以如此大度,是因为他懂巧珍,她这么做,只是因为她善良。 真正的爱情不就是这样的一种默契吗?无需解释,我懂你的言外之意,你懂我的欲言又止。 当巧珍的姐姐问巧珍,还有没有再和高加林在一起的想法时,巧珍非常坚定地回答:“这是不可能的,我应该和马拴过一辈子。” 《哈尔的移动城堡》中有这样一句话:“爱,不是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学会用完美的眼光,欣赏那个不完美的人。” 一开始,马拴并不是巧珍理想中的伴侣,而最终他却成了巧珍心目中最完美的那个人。 马拴与巧珍的爱情,注定幸福一辈子。 “门当户对”的观念,听起来有些老传统,但我们必须承认,这个观念是有着一定的道理的。 当然,门当户对,代表的并不单纯是金钱、地位上的相当,也需要认知、观念等方面的相当。 家庭背景相似的男女,他们的生活习惯,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消费观念等都不会相差太远,在一起生活也就更容易相处。 所以,结婚,还是要找门当户对,旗鼓相当的,更容易获得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