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具禅意诗词名句

 归去来兮中 2023-07-24 发布于贵州

 士大夫心目中的禅意与禅师所悟或有不同。他们理解的“禅意”一般是指放下尘世烦扰,获得一种自在安乐的心态,这句诗想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祥和的心境。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

看到幽溪深涧中野花可爱,令人心神澄静,顿悟禅意,凝神相对默默无言。在静静的观照中,诗人荡涤心胸,内省自察,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白居易《初出城留别》

人生来哪有什么必须要待的固定处所,只要是内心坦然的地方,便可以当作归宿。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或惊或惧或忧或悲,总难得安稳。守住内心的宁静,何处不可为家?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鸟窠《无题》

人不知从何处来,更不知死后要向何处去,由生到死,只有一件事是相同的,那就是永恒的迷惑。何必在意这空虚不实的人生中的事情,这大千世界、人生都像是一场梦。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山中明媚景色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表面上写的是飞鸟,是潭水,是山光物态,实则无一不在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慧能
      意思是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布袋和尚《插秧偈》
当我们身心不再被外界影响,才能悟道。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杜荀鹤《赠质上人》
这是从质上人的精神境界去刻画他的形象。他不说一句有关人世间的话,这才写出精神上大解脱的悟道者形象。

身闲始觉隳名是,心了方知苦行非。
——皎然《山居示灵澈上人》duò
身闲处始觉得去名为是,心悟了方知道苦行为非。

愁烦中具潇洒襟怀,满抱皆春风和气;
暗昧处见光明世界,此心即白日青天。——《围炉夜话》
在忧愁和烦恼的困境中能具备潇洒大度的胸襟,心里就会有舒和温暖的春风在荡漾;在昏暗不明的境遇中如果能看到光明世界,心里就像在阳光普照的天地间那般明亮。

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
——《封神演义》
心情像天上的云彩自由自在,意志如流水一样任意流淌。形容随心所欲无拘无束。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无门慧开禅师
原诗常用来劝人放宽心怀,不要整天为琐事牵挂,眼界一宽,万事万物也会变得美好起来。

多少人来看明月,谁知倒被月明看。
——释德聪《自题月轩》
佛语中,明月代表禅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轮明月,也有一盏残灯。开悟时,心是月;迷途中,则月我两分,月亮永远挂在天空,世人却永远处在轮回中。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李商隐《北青萝》
大千世界俱是微生,我还谈什么爱和恨。表现出诗人对惮理的领悟,淡泊之怀面对现实、从容之心面对仕途荣辱。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西游记》
一个人如果期望自己能有不平凡的生活,或者渴望拥有精彩的人生,就不能畏惧逆境。

量尽前人长与短,自家长短几时量?
——石屋《裁缝诗》
评价别人容易,评价自己困难。我们常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门庭清妙即禅关,枉费黄金去买山。
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
—张问陶《禅悦》
这首诗所阐明的理趣同样是“明心见性”,贵在心性的自得,而非外在的求索。

人情若比初相识,到底终无怨恨心
——《醒世恒言》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前面加了个“若”字。    相见不如怀念。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的确很难忘记,但却更难坚守,甚至因为方向错误,不得不做出改变。
人生的确是一场很长的旅行,开始的时候你会做加法,把越来越多的东西背在身上,后来你会做减法,减到最后,剩下的那唯一的一件东西就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东西有人说是初心,有人说是亲情,也有人说是友情。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黄檗禅师《上堂开示颂》
该诗用梅花顶风冒雪开放、发出芳香,比喻经过艰苦摸索、禅机顿悟的境地,从而表达了诗人劝诫世人为人做事应有梅花这般品性的思想。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陶渊明《形影神三首》
听从老天的安排,顺其自然,不因长生而喜,也不因短寿而悲。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冯道《天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