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12年,即北宋“大中祥符五年”,“澶渊之盟”已经签订了7年了。由于长期和平的来临,“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不再可能,曾经彪悍的北宋禁军慢慢的失去了新鲜血液的补充。宋真宗于是下了条诏令:
多亏这条诏令,我们现在知道,北宋禁军也曾招募过日本人。 其实吸收少数外籍人士入伍是中原历代王朝的惯例,宋军的主要兵源还是来自破产的农民,与城市的失业市民。 ![]() 招募标准:虽然在宋太祖时期,招募禁军会进行较全面的体格体型,力量身高的测试,但宋代军政官僚化的结果就是招兵标准倾向把身高当成唯一的标准。 一般而言(招募难民时会放低)身高越高年龄越小力气越大,越可能分到待遇好受重视的军队去。 上等禁军,身高标准一般要求在178CM以上。 中等禁军,身高标准约为170CM以上。 而待遇很一般的下等禁军,一般身高在165CM以上 如果身高不到165,就只能去负责劳役,专门干活的厢军了。 身高要求在178以上的上等禁军,兵员在北宋一般只保持在三万人,可见宋代的平均身高也是并不太高的。 ![]() 月收入:禁军的每月主要收入分为钱和粮两部分, 每月的俸钱平均标准为700钱,月粮平均则为每月二石五斗。虽然还有些额外的服装补贴等非固定收入,但考虑到必不可少的上级克扣,能拿满每月”700文+2.5石“估计已经是非常不错了。 北宋中期的米价大约为每斗100文,所以禁军的平均月收入理论上在3200钱左右,这个数字在身处陕西的西北应该还算不错。但在物价高昂的汴梁就不算多了。 北宋时,开封相国寺东路事巷居住着一个叫冯贯道的人,以教孩子读书为业,二十多年如一日,每月能得数千钱,相当于每天收入一百文钱以上左右。 沧州有一位妇女,因自幼母亲卧病在床,家中有没有父亲兄弟等男性劳动力,于是就在市场上出售水果,每天都卖得数十钱,来养活母亲和自己。 堂堂大宋禁军的月收入,不过和一名普通的城市熟练男性劳力相当。 ![]() 日常训练: 北宋禁军是一支强调远程杀伤的军队,北宋中期时,士兵用弩者占十分之五,用弓者占十分之三,使用枪刀的士兵仅占五分之一。 无论是射箭还是射弩,都是极耗费体力的,所以宋军最强壮的士兵都是弓手,连弓都拉不起的反倒会配备枪刀,禁军虽然普遍也会佩戴刀剑,但大多没有训练,其肉搏能力非常可疑。 而骑兵更是如此,元丰时期,禁军骑兵十分之一的骑兵日常训练枪、刀等技艺,余下十分之九的骑兵皆须训练弓箭射击技能。 在后来残酷的战争中,宋军很快学到了太过于依赖弓弩的教训。元丰五年 (1084),宋神宗诏“短兵相接,惟是刀斧取胜。可一面指挥沈括,近降劈阵大斧五千, 可令诸将选择锐兵授之。” 大斧手这个兵种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正式进入了北宋禁军战列。几十年后,制造了”靖康之变“的的金军南征总帅完颜杲(完颜斜也),1130年去世前,就在遗书中坦言:宋军中唯神臂弓和重斧这两种军械值得一提。 ![]() 所以北宋中期的军事训练中,以弓弩和阵型号令为重点,几乎没有肉搏训练,看起来奇葩。其实理由也很好理解。 肉搏训练需要的心理和生理准备比较严苛,在现代有安全护具,有高营养的饮食和医护条件。而在宋代这些都没有,和平时期给不惜代价的给军队全员做肉搏训练,真动真格恐怕就没人当兵了。 哪怕是现代人,给你每月4000元工资还要每天挨打受伤,这活谁还愿意干? 当然,这并不代表宋军的军事训练就完全不可取。以10-11世纪的标准而言,在和平时期保持数十万拿工资的常备军,还有日常训练制度存在,本身就是奇迹。 ![]() 特别是北宋中后期的宋神宗时代,今天看当时的军事训练,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发现。 比如: 除在驻地需要参加武艺技能 的训练,在行军途中凡驻扎时间超过三日,也“须教习武艺”。 要求将阵法纪律书面化,做成纪律手册,在高级军官中普及每人一本。 宋神宗时期针对禁军训练时间过长的问题,皇帝下诏:各地禁军每次训练时间不能超过两个时辰 宋神宗元丰二年(1082)规定,将骑射步射,马上和步下搏击技巧,分解成动作,制成千字口诀,要求禁军人人会背会用。 宋代还成立了中国的军校...... ![]() ......所以在设计军事制度和训练思想方面,宋人真的并不缺乏奇思妙想。宋代军队的问题,是先进的军事思想和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最后有一个故事:宋军有位禁军将领叫做 宋守约,此人每到夏天,都要求士兵把附近的鸣蝉全部抓光,最后他一旦听到有蝉鸣,士兵们就要受罚,这种不近人情的做法甚至传到了宋神宗耳朵里。 面对皇帝的责问,宋守约坦言,自己也知道这种做法不近人情。但班直禁军待遇优厚,却很少打仗,久而久之很容易忘记军令的严苛,自己就是要用这种刻意发布不合理军令的方法,提醒禁军:合理要执行,不合理也要执行 本文由闭家锁的红枫 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