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困扰人类生存的永恒难题,或许,在遥远的未来,这个难题会被解决,但是目前,粮食依旧是困扰人类生活的终极难题,每一个国家都在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而努力。 ![]() 化肥——现代粮食产业唯一的“神”,可以说,现代粮食产业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完全离不开化肥,氮、磷、钾——植物生长过程中必不可缺三种元素,其中钾元素和植物的生长代谢息息相关,简单的说,农作物的高产、抗逆性都离不开钾元素的帮助,钾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稳定最重要的元素。 ![]() 从国家统计局最近几年发布的数据来看,目前我国的钾肥年产量可达到800万吨,位居世界前列,仅次于钾资源大国的加拿大、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受国际形势的影响,从2022年开始,俄罗斯、白俄罗斯的钾肥生产都受到了影响,年产量有所下降。 虽然现在我国的钾肥年生产量可以达到800万吨,位居世界前列,但在几十年前,我国的钾肥完全依赖进口,国内毫无钾肥的生产加工技术,甚至连国内是否有钾矿都不清楚,国外专家甚至一度断言中国没有钾资源! ![]()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农民的生活问题,也知道化肥在现代农业中是不可或缺的,随后开始建设我国的化肥工业,得益于近代国内化肥工业的发展,此时我国化肥工业虽然工艺较差,但是也能生产出一定量的氮肥和磷肥,但能让农作物产量保持稳定的钾肥却是一无所获。 此前,国外的地质勘探队就对我国的钾资源进行过勘探,只不过全都一无所获,随即中国没有钾资源,即使有,也一定会很匮乏的说法就此传开! ![]() 即使这样,国家依旧不为流言所惑,在国内矿床地质学家们的支持下,继续探勘国内的矿产资源,展开相关的科学研究,特别是以钾、硼为主的盐矿资源。 在我国著名的矿床地质学家袁见齐先生的帮助下,我国开始对西北、西南地区进行矿物勘探和研究,袁见齐先生从1940年就开始对我国西南、西北地区的盐矿进行了实地勘察和系统性研究,更是在1943年亲身进入广袤无边的西北荒漠,调查了多个盐湖、盐矿,随后将自己的研究心得汇聚成书——《西北盐产调查实录》,为我国的盐矿勘探事业指明了基本方向。 ![]() 1956年,在国家地质部地矿司的邀请下,袁见齐先生被委托指导国家的盐矿地质工作,次年,袁见齐先生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柳大纲共同组建了中国科学院盐湖调查队,在西北地区展开了轰轰烈烈的钾、硼资源勘探研究工作。 1957年,调查队前往了青海省的柴达木盆地,在柴达木盆地,调查队发现了光卤石钾矿物,随后发现了察尔汗盐湖钾盐矿床,这个超大型钾矿打破了中国没有钾资源的流言,也让我国的钾肥工业见到了曙光,毕竟有米才能做饭,没有钾资源,钾肥工业就是空中楼阁。 ![]() 1958年,我国第一家钾肥生产企业——青海察尔汗钾肥厂在察尔汗附近建厂,且在当年就生产出了我国第一袋钾肥,察尔汗盐湖的氯化钾储量高达5.4亿吨,巨大的储量有力地支持国内钾肥工业的研究和发展。 察尔汗盐湖钾盐矿床的钾资源是液体钾矿,而国外的钾资源以固体钾矿居多,这也是国外的勘探队一直未能发现我国钾矿的原因,相较固体钾矿,液体钾矿的开采难度更大,工业体系也完全不同,但即使这样,我国仍然走出了自己的钾肥工业体系。 ![]() 继察尔汗盐湖钾盐矿床之后,调查队在青海省又陆续发现了其他较为小型的盐湖型钾矿,1962年,云南的调查队发现了小型的沉积式固体钾矿,1963年,四川省钾盐队在自贡市这个千年盐都成立,自贡的钾盐勘探工作就此开始,最终在自贡发现了地下卤水式的液体钾矿。 虽然陆续发现了钾矿,但面对国内巨大的钾肥需求,青海、四川、云南的钾矿资源仍显得杯水车薪,雪上加霜的是此时国内的钾矿勘探工作也陷入了停滞,再也没有较为大型的钾矿被勘探发现,这时,国家不得不加大对塔里木盆地的勘探工作。 从地质学上来说,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曾是相连的内陆盆地,既然柴达木盆地有钾盐,那么塔里木盆地也大概率存在钾盐,为此,一代代地质学家前仆后继地奔向塔里木盆地,再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终于,1995年在罗布泊发现了超大型的钾盐矿床,目前探测储量约2.5亿吨。 ![]() 近年来,随着我国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在西藏、新疆、江苏等地又陆续发现了多个矿床,为我国的钾肥安全提供了更多的保障,目前,我国已探明的钾矿总储量为37亿吨,占据全世界已探明储量的9.4%,位居世界第四。 从传言中的“无钾国”,到如今的钾肥生产大国,地质学家、科研工作者、工人等无数的劳动者付出了血和汗,才使得我国的农作物保持稳定高产,14亿人也才能不饿肚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