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南省博物馆10大镇馆之宝

 荣纳堂 2023-07-24 发布于天津
泱泱中华,历史源远流长,
而博物馆是收藏各个
历史时期文物珍品的宝库。
每座博物馆都有自己的宝库
和最具代表的镇馆之宝。

湖南省作为湘楚之地,
积淀了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
众多奇巧瑰丽的文物至宝、
以及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
下面,带你欣赏
湖南省博物馆10大“镇馆之宝”!



湖南省博物馆位于省会长沙市 开福区东风路50号,与烈士公园相邻,交通便利。是湖南省最大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也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的八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



素纱单衣

素纱单衣,西汉长沙国利苍的妻子辛追夫人的随葬品,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辛追墓。出土时在一号墓葬具的一个竹箱子里,里面有锦袍、单衣,还有裙子、袜子,一共十四件衣物。

素纱单衣以素纱为面料,由蚕丝织造,没有衬里,没有颜色,丝缕极细,织作精美。即使算上纹锦镶边的衣领、衣袖口和衣襟边缘,整件衣服一共只有49克,长132厘米,通袖长181.5厘米,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可以想象它所能营造出来的朦胧美感。

它被誉为西汉时期纺织技术的巅峰之作,是存世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湛、最轻薄的服装珍品。

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

“T”形帛画,是当时葬仪仪仗的一部分,是马王堆一号汉墓发现的一件精美绝伦的西汉帛画,它的文化气息是与楚国传统相通的。

帛画的墓主是被刘邦封为轶候利苍的妻子,整个画面从上到下,画了地下、人间、天上的景物。它把现实生活与想象的东西交织在一起,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西汉初期人们认为万物有灵,所以对神灵无限崇拜。

大禾人面纹方鼎

大禾人面纹方鼎
高38.5厘米,重12.85千克

鼎体呈长方形,口部稍大于底部,口沿外翻,两耳竖立,鼎腹较深,有四个柱形鼎足,腹内壁近口沿处,有铭文“大天”二字。大禾人面纹方鼎,最与众不同的便是的四面,每面浮雕若一个醒目的人面作主题纹饰,边角有象征性的角作装饰。每张人面生动严肃,给人以肃穆崇高的美感。

有学者认为,这种人面纹浮雕,大概与“黄帝四面”传说有关,对应着古代文献中黄帝有四面的记载,也有人认为人面纹方鼎的四个人面反映了“猎头”和祭祀首级的风俗。无论如何,这件青铜方鼎,都是唯一一件人面纹鼎,都是独一无二的国宝。

人物龙凤帛画

人物龙凤帛画,1949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是我国发现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人物肖像画之一。其与“人物御龙帛画”大致确立了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基本表现手法。

人物龙凤帛画质地为深褐色平纹绢,纵31厘米,横22.5厘米,呈长方形,是用线描设色方法绘制的一幅构图简洁而意境深远的作品。其画面省略了一切背景,只着力表现妇人、龙、凤三个形象,以墨线勾勒及写意手法描绘,将毛羽飞动的凤鸟、扶摇升腾的黄龙以及神态庄重的妇人放在一个空间里,形成一弛一张的鲜明对比,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古人物御龙帛画

《人物御龙帛画》
长37.5厘米,宽28厘米

《人物御龙帛画》,又名《驭龙图》,出土时平放在椁盖板与棺材之间,画面描绘墓主人乘龙升天的情景。此幅非衣帛画上端有竹轴,轴上有丝绳,似可以垂直悬挂的幡,应是墓中用于引魂升天的铭旌,属战国晚期。

画面正中描绘一有胡须的男子,侧身直立,腰佩长剑,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屈原的诗意可以在这幅帛画上得到了印证。

画幅中那些向后飘拂的冠带和华盖上绦带的刻画,更使整个画面具有飞动之感,表现了楚艺术谲怪莫测的独特风格。

马王堆一号墓的木棺椁

这具巨大的外椁共用木板70块,约合成材52立方米,最大的木板重达1.5吨。在结构上没用一根金属嵌钉,全用扣接、套榫与栓钉结合而成,是目前所出土的最大最完整的的汉代井字形棺椁实物。

外层的黑漆素棺体积最大,长2.95米,宽1.5米,高1.44米,未加其他装饰。第2层为黑地彩绘棺,饰复杂多变的云气纹及形态各异的神怪和禽兽。

黑地彩绘棺

长256厘米,宽118厘米,通高114厘米 

黑地彩绘棺为马王堆一号汉墓木椁中出土的四层木棺中的第二层,棺内涂朱漆,右侧板内壁中上部的朱漆面上,有黑漆勾出的奔马和人,笔画草率,勉强成形。

棺的外表,以黑漆为地,彩绘了复杂多变的云气纹,以及穿插其间、形态生动的许多神怪和禽兽。

朱地彩绘棺
长230厘米,宽92厘米,通高89厘米 

朱地彩绘棺为马王堆一号汉墓木椁中出土的四层木棺中的第三层,通体内外髹朱漆。棺外表的朱漆地上,又用青绿、粉褐、藕褐、赤褐、黄白等明亮的颜色,彩绘龙、虎、朱雀、鹿和仙人等“祥瑞”的图案。

朱地彩绘棺上的龙、虎、朱雀和鹿,都是我国古代所谓的“瑞兽”,被列入“四神”或“四灵”。头挡和左侧面上所绘高山,应该不是一般的山,而是所谓的仙山。


锦饰内棺为马王堆一号汉墓木椁中出土的四层木棺中的第四层,棺内修朱漆,棺外髹黑漆。盖棺之后,在黑漆层外面,横缠了两道宽12厘米的帛束,每道六七层。

锦饰内棺

长202厘米,宽69厘米,通高63厘米 


然后在棺的盖板和四壁板上,分别粘贴一层带菱形勾连纹的贴毛锦。壁板外所贴菱花贴毛锦的周边,又加饰一条宽12厘米的铺绒绣锦,中间又横贴一道,即贴成“日”字形。

过去在长沙地取得战国墓中,曾发现保存完整的带束木棺,但棺外贴丝织品作装饰的现象,还是首次发现,具有非常珍贵的价值。


皿天全方罍


 器身铭文
                     
皿天全方罍,商代晚期铸造,属酒器中的盛酒器一类,因器口铭文为“皿天全作父己尊彝”而得名,皿天全方罍原器身通高63.6厘米,器盖通高21.5厘米。该器形体高大、富丽堂皇,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方罍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堪称“方罍之王”。

马王堆汉墓古尸



辛追(前217-前168年),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辛追是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1号的墓主。

辛追墓位于长沙市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辛追遗体,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指、趾纹路清晰,肌肉尚有弹性,部分关节可以活动,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湿尸。2019年,有学者认为辛追本名为“避”,“辛追”可能是误读。 


辛追夫人复原图

辛追夫人的发现,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这是一具保存完好、并未腐烂的女尸,在考古史上,从来没有发现过跟辛追夫人相似的古尸。

它既不同于古埃及的木乃伊,也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古尸。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说,辛追夫人称得上是古代防腐学上的奇迹,实在令人难以置信。通过这具古尸可以知道,早在两千多年之前的西汉时期,古人就掌握了尸体不腐的方法。

印花敷彩纱丝锦袍



印花敷彩纱丝锦袍出土于马王堆一号汉墓,衣长132厘米,通袖长228厘米,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印花与彩绘相结合的丝织品。它的面世,证实了文献记载的有关“画衣”“画文”的可靠性,反映出汉代印染加工技术的高超。

这件印花敷彩纱丝锦袍,形制为交领、右衽、直裾,袖筒较肥大,面料采用多色印绘工艺,花纹印制线条流畅,层次分明,完全突破了古代刺绣纹饰的束缚,为现存汉代妇女服饰中的佼佼者。


唐摹兰亭序(黄绢本)



唐享绢本《兰亭序》卷,1952年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收购,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是湖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一。

此卷正文质地为绢本,亦称“黄绢本”,纵24.5厘米、横65.6厘米,卷前引首有明代著名书画家、鉴赏家董其昌题书“墨宝'二字(残存),卷中有明代书鉴赏家项元冰藏印甚多。此卷虽不是诸遂良的墓本,但其“笔法飞舞,神采奕奕”,作为唐代初期的书法作品,能流传到现在,实为不易无论在过去还是在现在都被视为珍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