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宁海】仇叶祥 | 南宋古村——梅林仇家

 文化宁海 2023-07-25 发布于浙江

祖籍山东青州的仇渊,字道源,宋绍兴二十七年进士,初为宁海县丞,后升江南提举。他热爱宁海山水,退隐后选择北乡七都(梅林)西南3公里笔架岭北麓项岙(岙胡)定居。

仇氏居住在这里,到第八代还是单丁相传。风水先生告知:这里缺水,不利仇氏居住。明洪武元年(1368),仇渊第八代孙仇希贤,到金溪边斫柴,中午在开阔处点火煨馍糍,临走时用石头压住火种,第二天发现炭火还是红红的,他就产生了搬迁居住地的想法。

仇希贤请风水先生来到金溪边,风水先生仰目观望四周:村南是相见岭和雷婆头峰,村西是影潭山,村北是金溪。尤其是这块小平原,有一座山立地而起,南北两条溪流合抱而过,形如双龙抢珠,汇成一水,弯弯绕绕流向凫溪,进入象山港,融入大海。

风水先生拍手叫好:这座山称湖山,北面是金溪,南面这条溪建村后可称为门前溪。湖山是带水的湖,又有金溪、门前溪,三水合一,是十分难得的风水宝地,很适宜缺水的仇氏家族居住。仇氏家族村庄建在湖山向阳处,一定会千秋万代兴旺发达。据湖山仇氏宗谱记载,这里有金鸡展翅、虹桥架空、螺阜蟠涧、石观献项、瀑布岩机、云龙望涧、云梯步月、番僧遇雨、山叟观澜等湖山十景。这块风水宝地,很快让仇氏家族人丁兴旺,到解放初,仇家村就成为梅林一带单姓最大的自然村落。

仇氏从项岙搬迁到湖山,始称湖山仇氏,后改为仇家村。因仇氏先定居项岙,后搬迁到湖山,人们就把这一带称为岙湖仇。从仇渊定居项岙算起,落户宁海已有800多年。

仇悆太公像

仇渊的祖父是抗金名将仇悆。

仇悆,字泰然。山东省青州府益都县人。北宋年间金兵入侵,国土沦陷,仇悆保康王南渡。南宋在临安(杭州)建都,仇悆官封淮南西路按抚使,镇守庐州(合肥)。他以三战三克金兵,收复寿春城,庐州保卫战大获全胜。宋高宗加封仇悆为徽犹阁直学士、益都伯。《宋史》为仇悆特定一词:“婴城固守”,还详细地写了《仇悆传记》。

后来仇悆任沿海制置使,镇守浙江、福建二省,两任明州(宁波)制置使。官封通议大夫、宝文阁学士。他在明州任职期间,抑豪强,扶善弱,捐田办学,灾年拨官储赈民,深受百姓爱戴。被宁波人民称为史上贤官。晚年仇悆定居奉化,筑沙堰700余丈,当地百姓感其恩,立“善塘庙”祀之。

仇悆在明州任制置使时,与一位幕僚非常要好,打算提拔重用此人。一天两人同行闲聊:仇悆问“你家日常费用多少?”幕僚答:“我家十口人,每天用一千钱。” 仇悆又问:“为什么用这么多钱?”幕僚答:“早上买点肉,晚上吃菜羹。” 仇悆惊:我为郡守,平时不吃肉,只吃蔬菜,你做小吏,每日吃肉,一定是个不廉洁的人,从此疏远这位幕僚。此故事被编入道教劝善书《感应篇》第四卷,成为官员廉洁的典范。

仇悆墓石人石马

宋绍兴十六年仇悆逝世,宋高宗感其精忠保国,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优良品德,下旨:在宁波市东钱湖沙家山建造《仇悆陵园》。陵园墓道上竖立一整套石像:有文臣、武将、石马、石虎、石羊。陵园经800多年沧桑,倒塌破损严重。2023年春,宁波市政府拨款修缮墓道,现为宁波市文物保护点,融入东钱湖旅游景区。

仇悆生五子:长子聿、次子丰、三子肃、四子串、五子车。长子聿二世而绝。丰、串两子未婚战死疆场,埋葬在东钱湖沙家山仇悆墓旁。三子肃抗金屡建奇功,乾道六年(1170年),参加朝庭郊祀封典,被皇上封为通直大夫。因仇悆长、次子无后,三子肃之子渊就是仇悆之长孙。仇渊是宁海仇家村的始祖,本县凤潭、梅岙仇氏均从仇家村迁出,系仇肃之后。

仇悆五子的官职是右承务郎,并世袭沿海制置使。他是奉化、鄞县两城仇氏始祖。西店石孔头村仇氏,从奉化鸣雁迁入,系仇之后。

仇悆17代世孙仇兆鳌、字沧柱,清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官至翰林院内阁大学士,礼部侍郎、吏部右侍郎。他为纪念先祖悆公功绩,来仇家村题下:“生为正臣没作明神英灵亘留天壤,能念吾祖聿修其德继起长望子孙”的楹联,勉励仇氏后裔要以先祖为楷模,确立做人方向。后来仇兆鳌还为湖山《仇氏宗谱》作序,留下十分难得的金字谱墨宝。

仇悆后裔不忘祖训,世代尚武,且精忠保国。仇悆23代世孙仇可香清代任都尉。可香之子仇国华从小习武,祖传的100多斤大刀,练得得心应手,又兼习仇氏太极剑和太极拳,武功高超,清同治年间科考中武举人,仇氏宗祠前立有“举人仇国华”的旗杆。仇国华清同治六年任宁波千总,清光绪二十年升至宁波护中军都司,一生守卫祖国东大门。

仇国华之孙仇起旭,生于1916年。1939年我国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阶段,国家号召有志青年参军抗击日寇。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仇起旭徒步到东阳县黄埔军校报考点,以优异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七分校第16期步兵科,毕业后在新疆任国军连长,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后返家。

仇悆27代世孙仇兴平,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善后办副主任,少将军衔。

仇家村800多年的建村史,沉淀了一大批文物古典。《湖山仇氏宗谱》就是一部极其珍贵的宗谱。这本宗谱长53厘米,宽30厘米,这种规格比一般家谱大一倍。更令人称奇的是,这套宗谱序和部分文字均用“泥金”书写,还有部分彩绘祖宗像,虽然有部分缺页,但金字依然金光闪闪,彩绘仍十分鲜艳。据宁波“文保狂人”杨古城先生称:用泥金写的家谱都是精品家谱,而且十分少见,要有显赫的家世,相当的财力才会拥有。

仇兆鳌太公书写的仇氏金字宗谱

仇氏宗祠更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宗祠始建于清太宗元年(1627),重(扩)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87)。宗祠的仪门口,有一对醒目的木刻抱联。抱联上写:宋代名臣起,湖山望族长。仪门内,一幅大型匾额,介绍仇悆来自山东青州,为宋廷保驾南渡来到浙江。任沿海制置使兼明州制置使,被宁波人民称为史上贤官。

正厅东首挂着第17代世祖仇兆鳌的史绩匾额。仇兆鳌在定国安邦上政绩凛然,清康熙帝称赞他:言行不苟,不可多得。他的著作甚丰,《杜诗详注》最享盛名,至今高等院校把它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之一。正厅西首立着一个祖碑,介绍湖山仇氏的来历。厅堂正中挂着“勋高南宋”大型匾额。示意仇悆为南宋立下不朽功勋。这幅匾额与仪门口的抱联都是清朝张希良所题。张希良,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官翰林。历左右春坊赞善,纂修三朝国史、一统志、明史、春秋讲义类函。累官侍郎,督学浙江,致仕归。希良工诗文,尤湛深古学。著宝宸堂集四卷,及春秋大义、《四库总目》宋史删、文章翰海、格物内外编等,并传于世。张希良康熙38年任浙江提督学政时,概括了仇悆的功绩,示意仇氏后代要继承先祖的精忠保国之志,为国家出力。

仇兆鳌太公像

村里还珍藏着仇悆五十岁大寿时的祝寿像。这幅画像仇悆头戴乌纱相吊帽,身着紫色大袍,脚穿乌黑靴子,双手相搭胸前,端庄大方、慈祥善良、和蔼可亲。画面上有题跋,其中有五行草书“仇悆牒主准,敇故牒绍兴元年四月牒,举知政事秦”。据行家分析,这是当年秦桧的题词,是一幅十分难得的历史珍宝。

仇家村口有三个道地,是该村古村落典型的代表。《缑乡奇景》作家周明礼先生是这样描述的:雷婆头峰下仇家村的古建筑工艺,却像一曲凝练的乐章,使人难以忘怀……这三个道地的墙都是马头墙。车门是门楼式的,上有浮雕石刻,车门前有照壁,上面也有浮雕石刻。道地是卵石铺成的。整个院子的建筑为江南民间典型的四合院。四周廊柱上的斗拱都雕着形态各异的人物、花鸟,门窗上端都用拷头拷成,并有木刻题词。

这三个道地:一个为举人仇国华之家。上世纪末,故居保存基本完好,近二十年来渐渐人去楼空。三个道地一个被大火烧毁,两个摇摇欲坠,已残缺不全。前几年,我回老家拍了几幅故居门墙照,仇国华故居车门两旁石刻对联依稀可辨,上联为:瑞起南阳新宅地;下联为:荣叨北极耀门庭。西北面马头墙保存完整。民国时期乡长仇新科家的道地车门顶,照壁浮雕人像清晰,雕工十分精美,人物栩栩如生。

我是悆公27代世孙,从小生活在仇家村,村口明清时代留下的古桥、古庙、古祠堂,村内一幢幢带有江南特色的古建筑,一口口水清能照出人影的古井、一条条弯弯曲曲伴随我长大的卵石古道……我为故乡的质朴无华之美感到自豪。现在看到她慢慢地湮没和消失,心中思绪万千,慨叹不已!

作者:仇叶祥

网名金溪山人,浙江省宁海县人。

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原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会员、理事、学术委员。近年来在《今日宁海》报“文化周刊”上发表文章50多篇,达13万多字。在《徐霞客在宁海》杂志上发表文章10多篇。《老家戏班子》《壬寅年赏雪记》等文章在《早春》刊物上发表。出版自传文集《足迹:自叙人生路》。

图片 | 作者提供

审核 | 浩海紫烟

本期编辑 | 平安

文化宁海题字 | 无禅

文化宁海工作室出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