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赏与争鸣】郭才书 | 《第三次冲动》的文字之美

 昵称71028402 2023-07-25 发布于河南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第三次冲动》的文字之美
□ 郭才书 / 文
看完《第三次冲动》,心中就有了一些“冲动”,想要趁热立马写个书评。几次正襟危坐,摆开架势,欲整一篇,可是敲了几个字,却写不下去,无奈只好暂时罢笔。
尽管已罢笔,心里却还是放不下这件事,始终萦绕在脑海。于是揣摩应该起个什么题目,开头怎样起,中间怎么来,末尾怎么收,乱想一通,然而始终没有一个眉目。

不过不能再耗下去,再耗下去黄瓜菜都凉了。无论好与歹,总得整出来一篇,不然对不起志勇老师,以及他的这部新书了。

本土作家吕老师,太土太普通了,土得让你怀疑《第三次冲动》究竟是不是他写的,普通得让你怀疑他怎么能整出十四部长篇巨著来。反正,无论如何,你都不可能把他和这些作品联系在一起。
是的,作家身材可以不必那么高大,作家也可以头发花白,作家还可以有个大肚腩。但是,作家没有像他这样憨直淳朴的,作家也没有像他这般木讷近仁,或者说木讷寡言的。
他不会花言巧语,口若悬河,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即使听他的课,也不是说多么精彩生动,语惊四座,但是他用拙朴无华的语言,把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你领悟了他的思想见地后,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华横溢、文采斐然。

我没有看过他之前的十三部长篇小说,我一直认为,我们和他就是平起平坐的文友兄弟。直到看完《第三次冲动》,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觉在心底油然而生。

毫无疑问,《第三次冲动》这部长篇小说的整体构思、结构设计、故事情节安排、人物形象以及性格描写是非常成功的。志勇老师就像一位下棋老手和高手,高瞻远瞩,胸有成竹,能从第一步看到最后一步,不像普通下棋爱好者,最多也就看个三五步。
小说一开始就抓人眼球,引人注目,让人欲罢不能,食不知味,夜不能寐,非一口气看完不可。然而人物关系眼花缭乱、错综复杂,故事情节扑朔迷离、险象环生,紧张刺激,你不得不时时回头翻看,温故知新。直至看到宁周元“纵身一跃……翻涌的南溪江水,瞬间就把他吞没了……”,方才把书一合,右手巴掌桌子上猛地一拍,口中直呼 “原来如此!过瘾 !痛快!”
其实意犹并未尽!
真正意犹未尽的不只是《第三次冲动》的整体构思、结构设计、故事情节安排、人物形象以及性格等的描写,这部小说的文字之美,才是我今天要说的重点。
《第三次冲动》不是散文,不是诗,更不是散文诗,所以作者没有刻意去寻求文字语言形式上的唯美,很少有大段落的景物描写和渲染。
唯一还算大段落的景物描写,是乔玲珑背着画夹到南溪岛写生这样一段:“远处,水波粼粼,墨蓝的水面上闪烁着道道金黄;阔大的江面上,片片小船如不小心溅上的墨点;天空中,鸟儿在自由地翱翔,发出一声声嘹亮的啼叫;水天相接的地方,一道清晰的切割线,如天上的仙女用眉笔将大地与天空、水面勾勒出眉眼来,浮动的水纹,成了大地的双眼皮。”
这些鲜活生动的文字,在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来烘托乔玲珑和罗杰第一次相见时她的情趣心境,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
但是,作者正是通过再自然不过的写作手法,展现了颇具个人风格与魅力的文字之美。
譬如文章一开始描写出租车司机傅天南的络腮胡子:“钱没挣多少,就剩下胡子了。要是再刮了,心就空了。”一语双关,意味深长。
“车窗外,暴雨如注,天地一片浑浊。从玻璃上流下的雨水,如泼了一层水银。”区区三十余字,形象生动地描述了雨之大。一个“泼”字,特别传神;“水银”二字,格外逼真。每一个开过车的司机,看了这一句,都会心服首肯。
“夜晚的南溪岛,在暴雨的笼罩下,阴沉得像个墨池。窗外,唰唰的雨声,越来越急,像邻居小孩儿淘气地拧开水龙头在疯狂地滋水玩儿。”这些景物描写,没有去大段落铺开来写,虽然只寥寥几句,却让人引起共鸣,印象深刻。
形容傅天南极度困乏的句子:“两天了,眼皮像生锈的铁合页,沉重得再也打不开。”形容对妻子唠唠叨叨厌烦的句子:“把清晨和夜晚都吵闹得一团糟。掀开锅盖,打开抽屉,里面全是王梅荣唠叨的影子……”读完这些句子,你会觉得,作者对情景事物的描写,简洁明了,言必有中,多么形象,多么贴切。
描述瞿楠的面容,没有用传统的“满月脸、丹凤眼、柳叶眉、悬胆鼻、樱桃嘴”之类的形容词,而是说“长得简直是整部中国历史:面庞如汉朝疆域,额阔腮广;眼睛如两泓清泉,波光荡漾,流淌着唐风宋韵;鼻子却如春秋之古文人,硬朗挺直……”这些诗一样的语言,虽然有些让人似懂非懂,但是如果学过中国历史,就能很自然地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江南丽人的美好形象来。就像时下的一句流行语“她长了一张国泰民安的脸”,脸怎么和国泰民安联系在了一起?可你就会立马想到并脱口而出“不就是云盘大脸吗”。
描写瞿楠迷上纪实文学的原因:“她就是想把生活皱褶里隐藏的碎屑抖出来,晾晒一下,让人们清醒清醒。”这样的文字,诙谐俏皮,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除此之外,《第三次冲动》的文字之美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喜欢用特定的两字短语,来表达人的复杂心情和特别状态,或者周围环境的气氛。比如“孤独、无助、沮丧、懊恼、气愤、纠结结伴而来,他从没有觉得心情如此沉重过。”“声音充满磁性,如同把周围一切的烦恼、忧虑、焦躁,以及缠绵、缱绻,一腔柔情都调和得水乳交融,……”“惊恐、慌乱、寒冷、饥饿一股脑袭来,让她疲惫不堪,……”“安静,寂静,沉静,宁静。死一般的沉寂。”
这部小说的文字之美,还有很多很多,不胜枚举,读者可以在读书中去发现,不再一一赘述。

总之,看完整部小说,你会发现作品中的情节描述,或者人物对话都是干脆利索,从不拖泥带水,也无一句废话,这样干净简练、辞简义赅的文字,给人一种“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的感觉。

当然,如果非要说该书有什么瑕疵的话,倒也不是没有。坦诚地讲,我是带着挑剔的眼光去看这部小说的,从书的开始到结尾,我发现几处自以为很肯定的“瑕疵”,结果我还是否定了自己,证实所谓的“瑕疵”反倒是精致无瑕。比如书中的“蒙眬”“玻璃碴”“扬扬得意”“号啕大哭”,孤陋寡闻的我想当然地认为只能是“朦胧”“玻璃渣”“洋洋得意”“嚎啕大哭”。
不过,书中的“隐隐作疼”“头疼欲裂”“钩牢脖子”的“疼”和“钩”虽然不算错,但我还是以为,“痛”“勾”更常用一些。
另外,出租车司机招呼路上步行着的乔玲珑,用“小姐,打车吗?”我感觉不接地气,“小姐”改用“美女”更妥帖。现在很少有人敢对一个陌生的女子用“小姐”这样一个称呼了,其原因,你懂的!
以上这些,纯属咬文嚼字,吹毛求疵,鸡蛋里面挑骨头,可以不必当真。
……
掩卷长思,为什么志勇老师能有如此傲人的成就?
杨存保老师曾经告诉我,志勇老师是他的学生,他最了解他,说他有写作的天赋,写作文从来没有犯过愁。
天赋异禀固然重要,但是我想仅仅天资聪颖是不够的,一定需要更多的后天努力才行。
答案马上就找到了。
一次小酌,俭周老师说他很佩服志勇老师坚持每天写作的恒心、自律、毅力。志勇老师给自己定下每天6000字的写作任务,并且不折不扣地完成。倘若某天有事未能完成,就把缺口加在了第二天的写作任务里。
听完俭周老师的话,我羞愧无语,心中暗思:人家一天写6000字,我一天看够6000字没有?
由此看来,在文学的道路上,成功不是偶然的,绝没有“中彩”的可能。
个中滋味,吕作家应该感触最深……
——  The  End  ——

郭才书   网名品茶悟禅,林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芝兰园》签约作者、特邀校对。玩的是嘴皮,共的是心。嘴花心实,大愚若智,自称“西河愚人”。爱好文学和书法。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