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咖诵读||《声音的力量》朗诵:瞿弦和、张筠英、陆洋、黎春;诗歌:杨启舫;

 主播晓峰 2023-07-25 发布于河南

还是2009年,为迎接国庆60周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了一场“60年难忘的中国之声”回顾评选活动。在筹划颁奖典礼的时候,台领导说咱广播的优势那叫一个朗诵啊,于是把我喊去写一首能够“概括新中国广播发展史”的诗。那时候,我算一个不老不小的广播人,怀着为广播写东西深表荣幸的心情查阅历史,重听能够代表不同历史阶段的声音档案,然后就有了这首《声音的力量》。

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在延安的三排窑洞里开始试播音,当时的设备就是一台周恩来从苏联带回来的10千瓦发射机。当时是每周播音三次,还断断续续地。不为啥,就是设备简陋,无线电器材得省着用呗。

原陕北新华广播电台1号播音室就在这件简陋的石窑洞里。这窑洞既能防日本的空袭,又可以防止特务从地面进行破坏。史料记载,广播用的发电机是一部汽车引擎带动的,而引擎发动的燃料居然是天然环保的木炭(这让想起了当年烧炭的张思德)。

猜猜看,“中国对外广播第一人”原清志是哪国人?地地道道的日本人。这位一身正能量的女孩在日本长大到25岁,为了反对日本侵略中国,就干脆买张船票来到中国,找到延安,参军入党。就是她,第一个用日语报出“这里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这声音,对于当年那些正在中国干坏事的日本兵来说,绝对是一种震撼。声音的力量啊!

后来,新华广播电台几经迁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身邯郸新华广播电台一直播音到量1948年。直到1949年3月24日迁往北平,改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更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为全国性广播电台。

1949开国大典上的现场播音(左为齐越,右为潘捷)。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自媒体,全世界想要听那一声“宣告”的人,就只有拜托这些广播人来帮忙了。

现在的央广,就不用多说了吧。这是世界上拥有国内听众最多的广播电台,现办有中国之声、经济之声、音乐之声、都市之声等16套无线广播的节目,全天累计播音324小时。

声音的力量

——谨以此献给中国人民广播事业

作者:杨启舫;

朗诵:瞿弦和、张筠英、陆洋、黎春;

曾经,在最暗的夜里,

那个从陕北窑洞里,

传来的声音,

让黑夜里的中国,

看见了,

黎明到达时的曙光。

曾经,在最危急的时刻,

那个来自,

西柏坡上的声音,

宣判了,

蒋家王朝的灭亡。

曾经,在最晴朗的早上,

一个浓重的湖南湘音,

宣告了,

新中国庄严的诞生。

曾经,在最明媚的春天,

一位老人喃喃的叮咛,

让“中国号”航船,

从此驶向了,

繁荣和富强。

曾经,我们习惯了,

在你的开播曲中起床,

让来自祖国各地的新鲜资讯,

成为早晨桌上的,

主食和营养。

曾经,我们习惯了,

放下工作中的繁忙,

到第三套广播体操的节拍中,

舒展自己的臂膀。

曾经,我们习惯了,

在放学以后,

跑步回家,

只为了不错过,

《小喇叭》里,

叮当打开的信箱。

曾经, 我们习惯了,

在熄灯后的大学生宿舍,

热烈地讨论,

《今晚八点半》里的,

精彩文章。

曾经有过无数次迷茫,

找寻着,

声音发出的方向。

每一次都会发现,

你的关爱,

其实就在我们的身旁。

曾经面对无数次考验,

想看见,

你鼓励的目光。

每一次都会验证,

你的存在,

就是我值得信赖的后方。

曾经有无数次甜蜜,

期待着,

与你分享。

每一次打开收音机的感觉,

就好像,

给咖啡里加糖。

曾经有无数个喜悦,

想对你,

大声地歌唱。

每一次捕捉到你的电波,

就好像给快乐,

插上了翅膀。

这,就是声音的力量呀,

这就是声音的力量。

无论是山高水险,

哪怕是旅途漫长,

只要,听一听来自,

北京的声音,

我们怦然跃动的心脏,

就会变得,

无比地坚强。

从第一颗人造卫星,

传来《东方红》的交响,

到“神舟号”航天员,

漫步太空时的步履铿锵,

我听见了,

那是中国在唱。

从第一辆“解放”车,

轰鸣着开出工厂,

到天路上的列车,

跃上世界屋脊的青藏。

我听见了,

那是中国在唱。

从汉城奥运会,

射击场上传来的清脆枪响,

到2008北京鸟巢,

传出的阵阵喝彩与鼓掌,

我听见了,

那是中国在唱。

从建国初的人民大会堂,

迎着灿烂的朝霞打桩,

到新中国新的华诞,

那天安门广场上,

欢乐的海洋,

我听见了,

那是中国在唱。

那是,

整个的中国在唱啊,

中国在唱。

每一个音符

都唱得炎黄子孙,

英姿勃发、荡气回肠。

每一段旋律,

都唱得华夏儿女,

热血沸腾、豪情万丈。

如果,有人问我,

60年的共和国,

是什么,

最让你难忘?

我说,是声音。

因为听到一种声音,

就会想起一段,

流逝的历史。

听到一种声音,

就会找回一份,

久违的力量。

那是一位叫雷锋的战士在说:

“有一份热,

就要发一份光。”

那是一位叫王进喜的工人在讲:

“有条件要上,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那是在洪水肆虐的大堤上,

战士们齐声发出的

“人在大堤在”的热血誓言。

那是天崩地裂的大地震前,

从收音机里,

不间断传出的,

不离不弃的守望。

那是小岗村里,

包产到户的农民兄弟,

第一次站在自己的责任田里,

听禾苗拔节的声音。

那是上海证交所里的“飞乐股票”

第一次引发了,

股市早开盘的熙熙攘攘。

那是来自海峡彼岸的,

第一班“探亲船”,

跨越了半个世纪后的,

沉重归航。

那是在“一国两制”的构架下,

“舞照跳、马照跑”的,

澳门和香港。

那是“中国之声”,

《直播中国》时的自信与坦荡;

那是“财经之声”,

《特别关注》的潮落和潮涨;

那是“音乐之声”里,

牵动着娱乐指数的新歌排行榜;

那是“都市之声”的,

踏歌起舞、行者无疆;

那是“中华之声”,

《乐游神州》的淋漓酣畅;

那是“神州之声”,

用绵绵乡音陪你到天亮;

那是“民族之声”里,

五十六个民族共唱的和谐,

那是“华夏之声”,

对衣、食、住、行引领的时尚;

那是“文艺之声”里,

讲不完的故事、品不够的书香;

那是“老年之声”中,

越老越俏的美丽夕阳;

那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用真情和汗水,

编织的幸福时光啊,

那是,

我们用中国的声音,

正站在世界的讲台上,

大声地宣讲。

有一种声音,

可以穿透,

岁月的风雨沧桑。

有一种声音,

听一次就会,

让我们终生难忘。

有一种声音,

不必很大,

却能够声震八方。

有一种声音,

会让记忆凝固,

幸福延长。

这,就是,

声音的力量呀,

这就是,

声音的力量,

我们,

用电波,

为你传递——

声音的力量。

张筠英、瞿弦和、陆洋、黎春在颁奖典礼上表演《声音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