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习练偶得分享19(拳打卧牛之地高架子才能走活步才能练成缠丝劲才能出功夫)

 山峰云绕 2023-07-25 发布于贵州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07716399249097220/?log_from=6a3340b40b551_1690269496110


(拳打卧牛之地高架子才能走活步才能练成缠丝劲才能出功夫)


1、得意忘象——象形取意,得了意,就得逐渐淡化象形,因为象形本就是练功的一种方法,是自己用功而已。等到用功纯熟於心,一举一动当归自然。

2、象形取意——龟背鹤身。

形意门里讲的“鼍形”好像是用来抻胯筋的。咱这是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从龟(大概是海龟的样子)的形状切入。头、尾、壳及四肢。把龟的这种形象竖起来,隐在自己的身体上,忽隐忽现的。用功时久,龟壳的形态逐渐清晰,四肢在龟壳里伸缩。

龟头颈意象成熟,则人的后脖颈与胸椎脊骨可摆脱后肩肋的束缚。

尾巴意象很重要,尤其那个排便小孔处,意象成熟,胯腿及周身意劲可迅疾到达腰阳关穴处脊骨内里,直至命门脊骨处。此劲成了,其它很多劲就都成了。

胸骨(胸骨柄和软肋处)渐成龟肚壳,两肩胳膊在龟肚壳的前两边,也就是龟的两前腿爪。意象成熟,则两肩胳膊犹如龟的两前腿可以在龟壳里柔若无骨地伸缩。

两胯腿在龟肚壳的两后腿处,意象成熟,则两胯腿可以在自己的前腰腹处(前胸肋骨下方)伸缩于龟肚壳里。

如此一来,身肢重量就能挂在龟肚壳上,而不是由胯腿来负重。

再想象龟浮游在水里,这样的话,整个身躯就如龟背壳被水的浮力向上托着,变得轻灵了。龟在水里浮游,依靠龟背壳的侧转偏移而改变方向和角度。意象成熟,人在演拳时,就不是身肢在变转方向和角度,只需想象龟背壳的运动就可以了。

意象成熟,龟壳的外缘成线条状忽隐忽现在大臂肩头至肘节外侧缘和臀部下缘与大腿外侧缘线。这样的话,手足的外缘圈就可缩小至肩胯。

人的四肢伸缩仅仅像龟的四肢伸缩还不够,还得想象鹤立的样子,这样的话,人的四肢就可以在龟壳里上下贯通,伸的挺拔,缩的团聚,从而可以充分的运动五脏六腑和筋膜。

人体是直立行走的,所以向上向前运动是四肢伸缩,而向下或向后运动时就得想象是龟背壳先动,四肢后动,这样的话,大腿肌肉就不会吃力,身体变化更迅疾。

3、杨式拳的一点练功小技巧——

棚手,意点主要在肩胛骨内侧缘,直至脊骨,初始大约身柱穴处。

譬如倒撵猴:向身侧后划弧再曲肘臂往前按的时候,心意主要放在耳后根,用耳后根听(看)侧后手,身上的拧劲自然就出来了,身势也稳当;

与此同时,前面往腰腹处回落的手背心意与尾骨尖相连,再落入足下,气沉丹田、合裆劲(合中有开)就都有了。

4、练功小技巧——

小腿如何竖起来?外踝骨上端,胫骨外侧,腓骨内侧,有胆经通过,大约在趾长伸肌、第三腓骨肌之间,光明、阳辅、悬钟穴,这一小段儿有拎起来的感觉,小腿就能竖起来了,脚下的轻灵劲儿自然就有了。

如果再上升到阳陵泉穴处,再与足三里相互联系,足腿上的劲道更好了。

脖颈与肩根断开来,脊柱这条线就活了,能自转(可螺旋形缠转至尾骨尖),手臂也就松开了,身上的劲道自然就出来了。

手胳膊运动要与肩胛骨内侧(颈大椎两侧)和后胯骨内侧(髂骶关节)同时说上话,肩与胯就能上下相随,同步协调运作了。否则,劲就是散的,也叫断劲。

用功时久,两胳膊手分别以脊柱为中线,左右各形成一个半圆形弧圈,弧圈上端可达天柱穴至哑门穴,弧圈下端可达长强、会阴穴处。两个半圈合在一块儿就可以形成一个圆圈了,分开是两个半圈,合则是整圈,脊柱是中间线。

继续用功,左右半个弧圈在意象中逐渐演化为弓身状,胳膊手似箭矢,脊骨似弓弦。胳膊手这根箭矢可以在任意一个脊骨缝处发射。用功纯熟,两胳膊根节开合皆在脊椎骨骨缝处。

左右两张弓是可变化的,心欲横向阔开,弓身则左右伸张;心欲上下抻拔,弓身则上下伸张。

此时再演拳,两胳膊手分别带着弧圈左右上下翻飞,而根节则若实若虚随着心意顺着脊柱忽上忽下移动。当根节移至会阴穴处时,裆劲自然踏足,陈式拳里也叫一缠到底。

根节活了,身子就活了,拳就活了,心怡神畅,妙趣横生。懂了这个,自然也就能练高架拳了,即是“拳打卧牛之地”,在办公室,在家里,甚至是厨房或卫生间里都可以练一趟拳。高架子才能走活步,才能练成缠丝劲,才能出功夫。

大臂肱骨上端三角肌前缘(大约臂臑穴臑会穴处)肌筋松开了,会出很多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