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作文指导大全(六):怎样写材料作文

 东山威夷 2023-07-25 发布于广西

一、技法指导

提供阅读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及有关要求写作,这种命题形式通常称为材料作文。它以立意的多元性和广泛性而受命题者青睐。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内容,准确提炼主旨”,所以人们也称之为“命意作文”。

材料作文写作的总的原则是两步:一是“围绕材料提炼观点”;二是 “围绕观点写作文”。

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而要把握其关键,就得了解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和写作思路,下面就这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1、归纳主旨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归纳出材料的中心意思,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例如:

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分析】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2、抓关键语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例如:

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分析】通过分析这则材料,我们会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是螃蟹所说的话——“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据此,可以立意为:成功必须经过艰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

3、由果推因法

世间万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就有很多。因为世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根本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例如:

古代有一个渔翁,一天,在井里网捞了两条大鲤鱼;第二天,在井里捞到了三条鲫鱼;第三天,仅仅捞到了几只米虾;第四天,第五天……什么也没捞到。

【分析】材料中那位渔翁在井里捞鱼,第一天捞了两条大鲤鱼,第二天捞了三条鲫鱼,第三天仅仅捞了几只米虾,第四天、第五天什么也没捞到,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通过分析因果法可知:不是渔翁不勤劳,也不是他的运气不好,而是因为井里空间有限,水域过于狭窄 ,藏鱼实在不多。有限的鱼儿都被捞到了,以后当然什么也捞吧到了。通过对“什么也没捞到”的原因的分析,就能确定材料的立意:只有到更广阔的空间去撒网,才能有丰硕的收获。

4、多角分析法

当我们遇到内容比较松散,常常出现多人多事,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从不同角度理解,都有不同的含义的材料,我们在审题时就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这就是 “多角分析法”。例如: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安泰是众所公认的无敌英雄,地神盖娅是她的母亲。安泰在格斗时,只要身不离地,便可源源不断地从大地母亲身上汲取力量,因而能够击败任何强大的对手。不幸的是,安泰克敌制胜的奥妙,被一个叫赫拉克勒斯的对手发现了,于是安泰被弄到空中扼死了。

【分析】对于这类材料,我们要反复研读材料,在透彻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善于从不同角度来考虑,多项联想发散,既考虑其正面意义(正面立意),又考虑其反面影响(反面立意);既可选择材料中的施事方角度,又可以选择受事方角度,还可以选择旁观方的角度,等等,均可进行立意。对于这则材料可从如下角度进行立意:

(1)从安泰的角度:①个人只有紧紧依靠集体,才能有所作为;②自知者明,只有能自知,才能胜利;③要扬长避短。

(2)从母亲的角度:①适当给予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②让“安泰”们早些独立;③看起来是爱,其实是害。

(3)从赫拉克勒斯的角度: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②做事要讲究方法。

5、理解隐喻法

在各类材料作文的审题中,对通篇采用隐喻手法的诸如寓言、童话类或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材料,要能够透过材料中的隐喻手法,挖掘其内在含义,也就是接开隐喻的面纱,让其露出“庐山真面目”,从而顺着命题者的意图,进行正确的审题立意,就是“理解隐喻法”。例如:

  一群刺猬冬眠,天气寒冷,他们相互之间挨得很紧,结果相互之间刺伤了对方;他们相互之间离得远了,就感觉不到温暖。最后他们选择了一个不远不近的恰当距离,相互之间既不刺伤对方,又能互相得到温暖。

  【分析】这则材料主要意思是刺猬之间应该保持恰当的距离,但仅仅看到这点还是不够的,还应该进一步找到所对应的现实生活:父母与子女应该保持恰当的距离,朋友之间也需要保持恰当的距离,个人与金钱、权势之间也应当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这样与现实生活一比较、对应,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依据和基础。

6、比较分析法

有的材料作文给的材料不止一个,而是多项的,或者一则材料中包含多个要素,各个要素之间或同一要素的前后,往往构成一种对比关系,让考生思考、辨别、选择,最后确定立意。面对这种题型,我们要用“比较分析法”来应对。这种方法又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比较求同法”,即题干的几项材料中有若干材料在内涵上有共同性、相通性,我们在审题立意时,通过比较法找出材料之间的共同点,从而确定文章的立意点;另一种是“比较求异”法,即如果题干中几项材料通过比较归类后,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或其它类型的,那么在审题时,通过比较分析找出正反材料之间的对立点,从而确定文章的立意点。例如:

材料一:

①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的人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

②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的准备,但一走上讲台,看到下面满礼堂黑压压的人时,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分析】这两则材料,一则是说很少有人能走过搁在山涧上的木头,一则是说小李演讲面对黑压压的人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两则材料从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们的结果都是一样——未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都是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由这个共同点,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②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材料二:

①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

②恩格斯21岁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

③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

④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

⑤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这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二)材料作文的写作思路

材料作文的写作思路一般分为引、议、联、结四个部分:

1、引述材料。这是第一步。材料字数如果比较多,可以概括性引述;材料字数比较少,可以照引不误。初学者为扣题起见,一般要求开头必须这么做,以后熟练到相当程度,可以运用其他开头方法。(引)

2、分析材料,概括主旨,引出观点。根据材料的内容进行分析议论,引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议)

3、由此及彼,产生联想,想到其他事情,紧扣观点,具体深入分析。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是重点,必须详写。体会和感想应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可以联系学习、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写体会、感想;可以联系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来谈感受,悟收获,等等。(联)

4、总结全文,强调观点。总结得到的启示、懂得的道理。结论可与开头照应,可归纳出结论性的意见,可强调某一重点,可发出号召。这个结论可以是批评式;又可是劝勉式,还可是鼓动式。(结)

由此可见材料作文的写作思路和读后感在总体结构上是相同的。

二、范文示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容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疼爱,但不要溺爱

给野生动物喂食,容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同样,在对孩子的教育培养中,如果爱超过了一个度,达到了溺爱的程度,让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寄生虫习惯,这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这种做法看起来是爱孩子,实际上恰恰是害了他。

当前,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疼爱已经发展到溺爱的地步。孩子走路跌倒了,家长急忙跑过去扶他;孩子吃饭,爹娘把饭送到嘴边;孩子睡觉,爹娘把被子给铺下,尽管这些孩子已八九岁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样势必会养成孩子对父母过度依赖的习惯,这种习惯甚至伴随其一生。试想这样的孩子将来怎么可能会有出息?反观美国,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是不会立即上前扶他的,肯定会鼓励他,让他自己爬起来。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当然,家长疼爱孩子本来是人之常情,然而这种疼爱如果一旦转变成溺爱,就变质了。如果因为爱,就剥夺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那么客观上就扼杀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与实践能力了。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博士生,成绩非常优秀,却因为从小受到父母溺爱导致长大后连自己的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离不开父母的陪伴,最终因为父母的离世而自杀。因为溺爱,所以出现了许多无能的书呆子,无能的健康青少年,更有甚者,成了监狱里的囚犯,这样的教训不可谓不惨痛。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家庭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他自己的未来,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为了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做父母的要经常想想,与其将孩子护在身后,主动为他们遮风挡雨,不如放手,让他们亲历风雨的洗礼,只在山穷水尽的时候给与必要的帮扶。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摆脱依赖,独自前行,让一路的经验累积成才能和智慧,一路的艰辛铸成宠辱不惊的泰然。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1)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天生就迷恋戏剧,对戏剧充满了兴趣。有一次,一个演员病了,,剧院的老板就让他去当替补,莎士比亚一听乐坏了,他用了不到半天的时间就把台词全背下来了,结果演得比那个演员还好。

(3)比尔·盖茨说:“我用一种叫做'兴趣’的钥匙打开了成功的抽屉。”

请根据以上材料,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思考,以“兴趣爱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拟题目,自定立意,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兴趣是成功的催化剂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讲的是兴趣的重要性。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才能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探索研究,从而有所成就。古往今来,许多成功人士,他们的事业往往萌生于对某种事物的兴趣中,延着兴趣开拓的道路走下去,最终找到了成功的路径。

被喻为“科学巨人”的牛顿在苹果树下看书时,一个苹果落了下来,砸在他的身上。这本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在一般人的眼里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可是牛顿却对这个我们不在意的事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继而开始了深入的思考,潜心的研究,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试想如果牛顿对苹果落地也和常人一样习以为常,毫无兴趣,那么他就不会发现“万有引力”,当然也就不会成为经典力学理论的奠基人。

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在一次户外考察中,对某岛上动物外形的异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许我们会奇怪一阵子,就逐渐淡忘,但达尔文却不罢休,进入更深一层的研究,用了22年时间写成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进化论的理论,从而推翻了多年以来“世界上的一切生物都是上帝创造的”这个亘古不变的说法。如果不是兴趣促使他锲而不舍地探讨,也许我们至今仍在信奉着神的创造。

哈尔滨市香坊区13岁的男孩董志成,自强不息,刻苦学习,只用了1年多的时间就把小学六年的课程全部自学完,创造了连跳五级的记录。董志成说出了自己的学习经验:“知识这东西一定要主动去接受,如果被动地学习,那肯定是学不好的,我就是把学习当成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来做。” 

宋代学者张载说:“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由此可见,兴趣是成功的催化剂,它促使我们关注身边的大事小事,无论是辽阔的大地,还是浩瀚的海洋;也无论是形形色色的人生,还是生生不息的万物,它们都存在着千千万万个“为什么”,等着我们满怀兴趣地去揭示其中的奥秘,摘取成功的果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