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拾忆洋槐林(五)

 冬歌文苑 2023-07-26 发布于北京

拾忆洋槐林

为了解决烧锅草,我到村庄附近的田野里去捡拾裸露在土地表面的玉米根。有一次,妹妹嚷嚷着要随着去。我见妹妹小,不答应,因为去了就是累赘。妹妹见我不答应,继续嚷嚷着。无奈之下,只好勉强同意。本来十几分钟就可以到达地点,可是有了妹妹“拖腿”,我花了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才来到躺有玉米根的田地。

妹妹来到田地,看到玉米根,兴奋地拍起小手说:“哥哥,这里好多啊!我们快捡吧!”边说,边拾起一个玉米根往我粪箕里扔。

“不把玉米根的泥土除去就往粪箕里放,你是来捣乱添堵的,还是来胡作非为的?不让你来,你偏要来,来了又碍手碍脚的,一边玩着去!”我实在气不过,呵斥起了妹妹。

妹妹嘟起嘴,一副十分委屈的样子。

“再嘟嘴,我把你赶回家,半路上让老猫几子(老家吓唬小孩的话)把你拐了去。”

妹妹立马收起了嘟起的嘴,不敢再惹恼我。

“你看我是怎么做的,你学着点。”我做了一下除掉泥土的示范。没想到,妹妹不一会儿就掌握了整个流程的动作要领,即学即会,即会即做,即做即成。别看妹妹身影小,手掌小,步子小,气力小,可她的机灵劲一点儿也不小。我不禁自言自语道:“还真有妹妹的。省去了我不少手脚力,帮了大忙,以后要多带妹妹来。”

玉米的根系上夹带有干燥、坚硬的泥土。为了把玉米根上的泥土除去,不得不把带有泥土的玉米根拿在手中向锄头一次又一次用劲气力猛烈地击打,通过这种“粗暴”的方式去尽玉米根上的泥土。不然连着泥土背回家会很沉,也会严重影响玉米根燃烧时火苗的旺盛。捡拾玉米根也是有“窍门”的,而这些窍门正是来自于数次捡拾玉米根中总结、积累得出的。生长在土地下面的玉米根被犁出了地面以后,是不能立马去捡拾的。原因很简单:刚出土的玉米根上的泥土是潮湿的,黏糊的,不好除去泥土,必须要在晴朗的天气里等上十天半月(阴天里没法计算时日)。

来到一块收过玉米的田地,此时或是播种上了农作物,亦或是犁过的熟白闲地(没有种上庄稼的土地),首先是弯腰撅腚,把一个个玉米根扔向同一个地方,然后捡拾到一起,堆放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来去奔跑捡拾玉米根的时间),这个时候蹲在玉米根旁,一个一个的把根上的泥土除掉放到粪箕(农村那种用藤条编制的带有长把子的农具)里。如果放不满,再挪个位,再去捡拾玉米根堆放在一起,反复着先前的动作流程。放满了以后,把粪箕斜挎在肩背上背回家。一路上,走一程,歇一程;歇一程,走一程。

为了解决烧锅草,母亲会吩咐我利用周末或节假日的时间扛着竹耙,背着粪箕或是用蛇皮袋做成的“布兜”(就是把农村装化肥的袋子用剪刀沿着蛇皮袋的一侧剪开,然后用绳子系在四个角上)到洋槐林去耙草。这里的“草”指的是林间枯死的各种野草,散落的灌木、荆棘,洋槐树上败落下的树枝、叶梗。所谓耙草,就是把竹耙放在林间的地面上向着有“草”的地方来来去去地拖。耙子上装满了草,就在一个开阔、平坦、无草的地方把草卸下来,然后再把耙子放到地面上在林间到处拖,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等到“草堆”一点一点长起来,直到足够一次运回时,就用布兜或粪箕盛放并用扁担担回家。

当然,用竹耙在洋槐林间耙草也不是十分顺心顺意的,也有遭遇特别麻烦的时候。比如:有些洋槐树生长得非常密集或是低矮,要么是竹耙穿不过,要么是人通不过,这个时候只能绕道走,或是把竹耙伸到低矮的洋槐树下,把草先耙出来。这样耙草显然大大降低了耙草的速度,但为了耙草,不得不守住性子。如若遇到大面积低矮的洋槐树,而竹耙又伸不到最里面,这个时候只能冒着被刺伤身体的危险,小心翼翼地钻到低矮的密林里去把草一点一点地耙出来,不然只能弃之于不顾。可弃之不顾的事情,我是不会做的,因为家中正亟待着我耙草生火做饭呢!再比如:灌木、藤蔓、树枝和叶梗散落在一些村民们挖树根时留下的土坑里,则需要用手到土坑里捞或是用竹耙耙出。耙草过程中,还要注意脚下,不能踩到树签或是树根上,否则会扎伤脚板的。除了要防止扎伤脚板以外,还要注意扎伤手掌,因为在用双手掐草时,往往会被树枝上的洋槐刺刺中。

我也从邻家借用了几次铁耙到洋槐林里耙草。这是要看与邻居家的关系近不近,密不密的,不然是白上门或是白浪费腿脚。铁耙比起竹耙,铁耙一次耙草要比竹耙耙得多得多。原因是:一把竹耙最多只有十来根耙齿,而铁耙最多有几十根耙齿,是竹耙的好几倍。因为铁耙耙齿多,接触地面的宽度就大,这样耙起草来就多,这是竹耙远远不能比及的。用铁耙耙草时,还需带一把铁钩。铁钩的作用就是:耙一会的时候,就用铁钩把草向上拉一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铁耙上的草紧紧地挤压在一起,直至把整个铁耙布满,省得来来去去到草堆上卸草浪费时间。

用铁耙耙草的好处不言自明。用竹耙耙草如果说耙一次草担回家要花费三四个小时,那用铁耙则需几十分钟。特别是,当洋槐林里有多人在耙草的时候,用铁耙耙草的人则比用竹耙耙草的人占尽了优势,抢尽了先机。这种局面是不言而喻的。

洋槐林间地面的草耙完了,就把目光由地面改为向天空的“高大上”发展,聚焦到洋槐树的枝头上。这里的“高”指的是洋槐树的耸立;“大”指的是洋槐树粗壮;“上”指的是洋槐树枝头上端。这个时候,竹耙或铁耙已完成了它们的使命,“光荣退休”,不再派上一丁用场。为了获取烧锅草,新式工具又在村民们的别出心裁中孕育而生了。无疑值得欣慰的是:人们的生活虽然贫困,但智商却没有因生活的贫困而穷困。新式工具分两种:一种是最简易的做法,即找来一根不粗不细的洋槐木棍,然后在木棍稍细的一头用铁丝或绳索绑上一个用报废的旧钢筋弯曲成的铁钩。木棍、铁钩都是村民们就地取材,废物利用来的,不费心,少伤神,无花费;另一种是最复杂的做法,村民们会准备好一根细细的长竹竿(竹竿是从小河对岸一个叫“新河头”卖竹竿处精挑细选买来的),但不是极细的那种。如果一根不够长,就把两根竹竿捆绑在一起,增加竹竿的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使竹竿伸得更远,够得更高。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马发军,男,笔名:清泉。江苏省常州市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苏省市作家协会会员。乡土文学全国抗疫征文大赛二等奖。平时喜欢畅游书海,激悦文字;任心灵在文字里自在游走,任思绪在文字中自由放飞。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