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原有的一些“本土鱼”,为什么也不能放生?我的一些建议

 悠渔乐好 2023-07-26 发布于河北

上次去我们这的东川口水库夜钓,本来想着在自然水域钓鱼晚上小杂鱼不闹或者闹的轻一些,可到了那里却比以往更甚。

整个晚上抛竿下去浮漂就没个静止的时候,后来换成玉米和皮筋颗粒饵,情况依旧,黑漂你不提?饵料脱落完了你不提?一晚上也不知抛投了多少竿,钓上来的几乎都是一扎长的小鲤鱼,鲜有一条大鱼。同去的赵师傅干脆换上小点的钓钩开始钓小鲤鱼,到天明时看他鱼护里大约有十几斤了。

后来才听说有人在东川口水库放生了八千斤鲤鱼苗,大家可以想象,个体较小的鲤鱼苗八千斤,个数得有多少?在这个规模很小的水库密度应该是相当大了,难怪一晚上小鲤鱼闹个不停。

我们几个渔获惨淡自然是拜有人放生八千斤鲤鱼苗所赐,咱也不是什么水产专家,不知道这么多鲤鱼苗放到这个小水库会不会对生态造成影响,但影响正常垂钓倒是一定的。

说起放生,不论是网络上还是在现实里引发了很多争议,尤其是放生外来物种,破坏了本土水域的生态平衡。

前几天听报道说:目前长江流域监测到有30种外来鱼类,外来鱼类挤占本体鱼的生存空间,会导致濒临灭绝甚至绝迹,还会和本土种鱼杂交,造成基因污染。

就是本土鱼种也不能随意放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危起伟研究员认为:我国内陆分为七个独立流域,包括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珠江。虽然不同流域的鲤鱼种类相同,但地理种群和遗传基因存在差异,不适合进行交叉放流。

此外,人工育种的遗传改良种也不适合放入天然水域中。这是因为鱼类是卵生生物,卵的数量庞大,甚至达到数百万个,条件适宜时,繁殖力非常惊人,会呈几何级数增长。

加上岸线较长,管理难以百分之百到位,百姓缺乏科学常识,不知道该放什么不该放什么,盲目随意放生会对生态造成严重破坏。

因此,在进行放生之前,必须对放生的环境、物种和数量进行科学评估和严格管理,以确保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我们如果单从钓鱼的角度说,很多钓友对放生还是持欢迎态度,毕竟是对鱼资源匮乏的一种补充,水域里的鱼密度变大了,让钓鱼变得更加容易;只是别像东川口水库那样一次就放生那么多鲤鱼苗。

但如果从生态平衡、鱼资源可持续发展角度说,规范放生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认为放生者主要缺乏的是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们不论是行善积德也好,心灵解脱也罢,从本意上来说并非想去作恶,去有意破坏生态平衡。

所以对大众进行有关知识科普,进行更为广泛的宣传和教育,这是更重要的。

其次,才是强化法治化治理,加大处罚力度。比如说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能不能划定出专门放生的区域,明确放生的品种、放生的时间、放生的方式等等。如果这样是不是可能更有利于对于非法放生现象的规制。

我是悠渔乐好,后续会继续分享有关钓鱼的所见、所闻、所感,期待钓友们的关注和支持,我们下期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