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组织学与病理学:上皮组织(腺上皮、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

 元亨技术 2023-07-26 发布于贵州

腺上皮(glandular epithelium)

由腺细胞组成、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构成的器官称腺(gland)

腺上皮癌手绘,腺上皮手绘图,腺上皮绘图_大山谷图库腺细胞位于被覆上皮内组成腺上皮;

深陷于被覆上皮下方的结缔组织内;

作为主要成分构成独立的器官(腺)

腺细胞合成的分泌物组装成膜包小泡,称分泌颗粒

分泌物:

主要为蛋白质(如酶)

分泌糖蛋白(黏液);

分泌脂质(皮脂)

外分泌腺:分泌物经导管排至体表可器官的腔内的器官

内分泌腺:分泌物直接入血或淋巴的器官

单细胞腺:散在于被覆上皮内的腺细胞,如杯状细胞

杯状细胞_360百科

多细胞腺:由许多腺细胞组成的腺

腺细胞的形态:

一般为立方形、柱状、锥形等

细胞器丰富而发达

分泌蛋白质和糖蛋白的腺细胞,粗面内质网发达;

分泌脂类物质的腺细胞,滑面内质网发达

分泌颗粒集聚在腺细胞的顶部

非腺细胞具有分泌功能:平滑肌细胞、心肌细胞、内皮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网状细胞、成骨细胞、某些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及血细胞,合成和分泌许多生物活性物质

一、外分泌腺(Anacrine glands)

(一)外分泌腺结构

外分泌腺(有管腺)由分泌部和导管组成

分泌部的腺上皮细胞合成和释放分泌物

导管与分泌部相连,将分泌物排至器官腔内或身体表面

许多外分泌腺为小腺,是某些器官内的附属腺,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和和皮肤内的腺体;

有些是独立的大腺,如肝、胰、唾液腺、泪腺、前列腺、尿道球腺和前庭大腺等

肝索,肝索和肝血窦模式图,肝板(第4页)_大山谷图库

肝脏(肝小叶)

胰腺胰岛40----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胰腺(外分泌部,胰岛)

前列腺图片_前列腺素材_前列腺高清图片_摄图网图片下载

前列腺

有些器官的被覆上皮有分泌功能,如胃黏膜上皮分泌黏液(表面黏液细胞)

(二)外分泌腺分类:

组成腺的细胞数:单细胞腺和多细胞腺;

导管分支:单腺和复腺;

分泌部形状:管状腺、泡状腺和管泡状腺;

分泌物性质:黏液腺、浆液腺、混合腺;

分泌物分泌方式:全质分泌、顶质分泌和局质分泌;

腺细胞分泌物性质:蛋白质合成细胞、糖蛋白合成细胞和脂类合成细胞

1 单细胞腺

仅见于哺乳动物和人,如散在于黏膜上皮的杯状细胞

杯状细胞(goblet cell)呈高脚酒杯状,常规染色时染色较浅;PAS染色,强阳性。细胞核位于基部,核周有少量嗜碱性胞质。

电镜下,细胞游离面有少量微绒毛,细胞基部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核上区高尔基复合体发达。细胞顶部膨大,内含大量膜包黏原颗粒。靜止期细胞表面有斩六将的微绒毛;分泌期表面呈凹凸不平的大皱褶,周边可见较长的微绒毛但分布不规则,较疏松

杯状细胞主要见于消化管和呼吸道等处黏膜上皮内。

各处杯状细胞形态类似,但有异质性。各处器官对PAS和阿利新蓝(AB)染色反应不同,同一器官不同部位也有差别。

十二指肠绒毛顶部的杯状细胞PAS或AB反应阴性;下部则呈阳性

大肠腔面上皮的杯状细胞PAS或AB阳性,而腺上皮内的杯状细胞则为阴性

上皮内杯状细胞主要含中性黏多糖;腺内杯状细胞含酸性黏多糖;主胰管上皮内的杯状细胞同时含中性黏多糖和酸性黏多糖

十二指肠绒毛上部和下部的杯状细胞对双花扁豆凝集素(Dolichos bifows agglutinin,DBA)反应阳性,对花生凝集素(peanut agglutinin ,PNA)阳性反应仅限于绒毛下部的杯状细胞

分泌期杯状细胞SEM:

顶面不平,周边部微绒毛较长,周围为吸收细胞的微绒毛

2 多细胞腺

由许多腺细胞组成的腺

胃黏膜上皮和分泌期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分泌黏蛋白,称分泌层

鼻腔、附睾输出小管和尿道上皮可见若干黏液性细胞聚集成团或略凹陷成腔,属上皮内腺

大多数腺位于器官结缔组织中(小腺)或单独存在(大腺),由分泌部和导管组成

分泌部形状不一,有管状腺、长圆形的管泡状腺和泡状腺,均由一层腺细胞组成;

导管由分化程度低、无分泌功能或分泌功能很低的上皮细胞组成

有的腺细胞间有细胞间分泌小管:要邻细胞间凹陷的沟,沟面有微绒毛

有的腺细胞有细胞内分泌小管,细胞游离面胞膜内陷形成的质膜内褶

分类:

导管分支:单腺(无分支)、复腺(有分支);

分泌部形状:管状腺、泡状腺和管泡状腺

综合分类:

单直管状腺:腺呈直管状,无分泌部和导管之分,如小肠和大肠的肠腺;

单曲管状腺:分泌部呈长曲管状,长导管不分支,开口于表面,如汗腺和耵聍腺;

单分支管状腺:分泌部为管状并有分支,末端弯曲,    有的无导管,如胃腺和子宫腺,有的有短导管,如口腔的一些小腺和舌腺、食管腺和十二指肠腺;

单泡状腺:分泌部呈圆形或椭圆形,导管不分支,人类和哺乳动物无此腺。分泌部有分支或有多个腺泡通入一个导管称单分支泡状腺,如皮脂腺和眼睑的睑板腺;

复管状腺:分泌部弯曲呈管状常有分支,如口腔的一些纯黏液腺、贲门腺、十二指肠腺的一部分和尿道球腺;

复泡状腺或复管泡状腺:共存于腺体内,泡状分泌部开口于管状分泌部的侧壁和末端,如唾液腺和胰腺;

复囊状腺:分泌部较大呈圆形并有大腔,常有多个导管开口于腔面,如泪腺、乳腺和前列腺。

泪腺(1腺泡 2小叶内导管 3 结缔组织间隔 4 腺泡 5 结缔组织)

腺细胞分泌物性质:消化道、呼吸道及生殖道某些腺分浆液腺、黏液腺和混合腺

(1) 浆液(性)腺:腮腺、胰腺

分泌部:管泡状,腔小,由浆液性腺细胞组成,称浆液性腺泡

分泌物稀薄,富含酶

腺细胞呈锥体形,HE染色基底部胞质嗜碱性,着色深;核圆形位于细胞角蛋白这基部,着色浅,核仁清楚;细胞顶部有许多嗜酸性染色的分泌颗粒(酶原颗粒)

电镜下,细胞基部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较多,核上区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细胞游离面有短小稀疏的微绒毛。如舅、胰腺。分泌物含酶(蛋白质)

(2) 黏液(性)腺(mucous gland)

分泌部呈管泡状,边略大而规则,由一层锥体形黏液性腺细胞组成,称黏液性腺泡

广泛分布于动植物体,在高等动物多散在于口腔、鼻腔、气管、食管、胃、肠、排泄器官等处,参与粘液的形成

普通染色时,胞质着色浅淡,有时呈空泡状。用黏蛋白染色法(阿利新蓝AB、胭脂红和PAS)可见细胞质内的黏原颗粒。核扁而小,色深,位于基底部,核仁不明显。分泌黏稠液体,主要为黏蛋白。舌下腺分泌唾液黏蛋白,下颌下腺分泌唾液黏蛋白,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中性黏多糖,胃底腺颈黏液细胞分泌酸性黏多糖,十二指肠腺和输卵管无纤毛细胞分泌物富有蛋白质,子宫腺细胞分泌物富有糖原,宫颈腺分泌黏蛋白嗜碱性明显

舌下腺(1黏液性腺泡 2小叶内导管 3 浆液性腺泡)

(3) 混合(性)腺:颌下腺、舌下腺

含有浆液性腺泡、黏液性腺泡和混合性腺泡。

下颌下腺(M黏液性腺泡S浆液性腺泡SD浆半月D导管)

混合性腺泡由浆液性细胞和黏液性细胞组成,以黏液性腺细胞为主,浆液性细胞位于黏液性细胞之间或几个浆液性细胞聚集在一起,位于黏液性腺泡末端,呈半月形包围黏液性细胞,称半月或新月。分泌物经细胞间分泌小管进入腔内。如舌下腺、颌下腺。

浆黏液细胞:其分泌物性质介于黏液和浆液之间,细胞兼有浆液性细胞和黏液性细胞的特点,如腮腺、颌下腺分泌物含有不同比例的糖蛋白

某些腺如汗腺、乳腺、唾液腺分泌部可见肌上皮细胞:位于腺细胞与基膜之间,扁平有突起,其突起包绕分泌部,形似筐篮,又称篮细胞。电镜下,胞质有肌动蛋白丝。细胞长突起以桥粒方式与腺细胞连接

(三)腺的分泌方式:腺细胞分泌物的聚集和排出方式

全质分泌:腺细胞呈团块,无腺腔,如人的皮脂腺、睑板腺

顶质分泌:细胞分泌颗粒聚集在顶部,连同顶部胞质释放脱落。如乳腺、大汗腺、耵聍腺。巨顶质分泌如汗腺、乳腺等,释放分泌物时,顶部胞质和细胞器丢失较多;微顶质分泌如脉络膜上皮和胆管上皮,释放分泌物时,只有很小很小胞质随之丢弃

局质分泌:光镜下,局质分泌或漏出分泌,腺细胞分泌颗粒以胞吐方式排出分泌物,腺细胞保持完整的结构。电镜下分为开口分泌和分子水平的透出分泌两种。开口分泌以胞吐方式释放分泌物,如胰腺外分泌细胞、腺垂体细胞、胃上皮细胞等。分子水平的透出分泌是腺细胞形成的分泌物不形成分泌颗粒。细胞以分子水平或大分子水平释放分泌物,如胃壁细胞、肾上腺皮质细胞、睾丸和卵巢内分泌细胞等,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肝细胞等属此种分泌方式

(四)小腺和大腺

1 小腺

主要分布在器官固有层和黏膜下层的结缔组织内,腺周有毛细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分布

结构简单

2 大腺

表面有结缔组织被膜,被膜结缔组织伸入腺内,将实质分成叶和小叶

大多有一个主导管与表面上皮连续,主导管在叶间分支为叶间导管,再分支为小叶间导管,小叶者导管在小叶内分成小叶内导管。有的的小叶内导管还分成结构与功能不同的部分

小叶内导管的末端与多个分泌部相连

小叶内导管上皮为单层立方、柱状或扁平

导管主要是排出分泌物,某些腺的小导管有合成分泌物和吸收功能,参与调节分泌物的性质、浓度

大导管管壁较厚,有的可见平滑肌。腺内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分支与导管伴行,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围绕分泌部和导管。神经纤维分成细支,在腺细胞表面形成小结状终末。

(五)蛋白质合成细胞、糖蛋白合成细胞和脂类合成细胞

1 蛋白质合成细胞:

细胞自身结构更新所需的蛋白质称结构蛋白

将蛋白质分泌至细胞外发挥效应的细胞称蛋白质分泌细胞,其分泌物称分泌蛋白。

细胞大多呈锥体形或柱状,核圆形,一般位于中央或近基底部。基底部胞质强嗜碱性(大量粗面内质网);顶部聚集许多圆形分泌颗粒,HE染色呈红色。光镜下为些细胞为浆液细胞

2 糖蛋白(黏蛋白)合成细胞:

糖蛋白功能:细胞识别、细胞黏着、细胞内消化等。膜结构重要成分

3 脂类合成细胞:

组成外分泌腺,如皮脂腺、睑板腺、睑缘腺、乳腺等

分泌物含脂肪酸、类固醇和磷酸等成分

二、内分泌腺(无管腺)

结构特点:腺细胞呈团状、索状、网状、滤泡样或弥散分布,无导管。腺细胞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腺细胞分泌物直接释放至血和淋巴内,其分泌物称激素(hormone)。每种激素只能作用于该激素的受体的细胞,这类细胞称靶细胞

有的为独立器官,如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等;

有的存在于其他器官内,如胰腺、卵泡、黄体、睾丸间质细胞等。

散在于消化管、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等处的内分泌细胞称弥散内分泌系统。

一些具有或兼具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如胎盘绒毛膜细胞、睾丸支持细胞、心肌细胞、肾球旁细胞和某些神经细胞等,统称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

APUD (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胺前体摄取与脱羧系统

内分泌细胞分类:激素化学成分和性质

分泌含氮激素的细胞:含氮激素包括结构简单的氨基酸衍生物(如肾上腺素、甲状腺素)和结构复杂的肽类和蛋白类激素

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类固醇激素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性激素

1 含氮激素分泌细胞

粗面内质网较少,高尔基复合体较小,分泌颗粒散在于细胞质中。分泌颗粒在细胞表面以胞吐方式排出分泌物

2 含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性腺和肾上腺皮质内分泌细胞等)

细胞多呈圆形或多边形,核位于细胞中央或一侧,胞质嗜酸性,常含脂滴。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少,滑面内质网发达,常呈多层吻合的管状或泡状,膜内有合成类固醇激素的各种酶。线粒体嵴多呈管状,有少数板状嵴。核旁高尔基复合体较大。胞质常见溶酶体和脂褐质。不形成分泌颗粒,通过细胞膜以扩散方式排出

腺上皮和腺_《组织学与胚胎学》_【中医宝典大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