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刹海市”,“作者已死”

 高野海青 2023-07-26 发布于北京

原创 原平方 必记本 2023-07-25 18:17 发表于广西

罗刹海市|刀郎

7月19日,以歌曲《2002年的第一场雪》出道并红极一时、还曾凭借《冲动的惩罚》获全国“金唱片”奖的刀郎在沉寂多年后推出新专辑《山歌廖哉》,其中一首名叫《罗刹海市》的歌曲由于其犀利的歌词瞬间引发舆论关注,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解读热潮持续不断

为什么《罗刹海市》会引起这么热烈的讨论?

不能不说,《罗刹海市》的文白相杂的歌词容易让人产生解读空间,“那马户不知道他是一头驴,那又鸟不知他是一只鸡,勾栏从来扮高雅,自古公公好威名。”类似这样的句子似乎意有所指、直面快意恩仇,又似乎故意留白让人浮想联翩。

有网友甚至精心制作表格,逐字逐句地解读整首歌的含义,认为这样的歌曲是刀郎带“刀”回归的一次复仇,以此内涵、讽刺曾经批评过刀郎的那英、杨坤等知名歌手,借此抨击娱乐圈的势利和黑暗。

有网友则认为刀郎用一首歌骂这几位批评刀郎的歌星是既不懂刀郎、也不懂刀郎的歌,都是些不听歌不看书的中老年朋友,他们不听全专辑不买CD,因而恨铁不成钢又言之凿凿、语重心长的教导说不要把刀郎看得太小了,并断定刀郎的新歌比啥子新摇滚什么的强多了。

或许,“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式的不同解读正是刀郎歌曲《罗刹海市》的价值所在,因为艺术作品的根本魅力就在于它的模糊性和可解读性。

也就是说,一种艺术作品的观众或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历对于艺术作品做出自己的解读,而这种解读可能符合创作者的本意,也有可能突破作者的创作意图、甚至附会演绎曲解创作者的意思,即所谓“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

一部《红楼梦》, 鲁迅先生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也是这个道理。

荒诞派小说《等待戈多》等待的是什么?是自由、平等?还是财富、爱情?谁也不能给出一个明确肯定的答案。甚至连创作者本身都不能。原因在于一种艺术作品一经产生,观众或读者就拥有了自己解释的权利,而作品的传播和接受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更是一个借题发挥、张扬自我的过程,创作者本人不能出来说解读对了或解读错了,罗兰·巴特所谓的“作者已死”正是表达这个意思。

就此而言,刀郎不接受对歌曲含义的采访也是这个逻辑。

罗兰·巴特(1915年11月12日—1980年3月26日),法国作家、思想家、社会学家、社会评论家和文学评论家

但反过来讲,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解读刀郎歌曲的角度,然而刀郎的新专辑与其说是批评一两个人,倒不如说是辛辣讽刺一种社会现象。

“十里花场有浑名,未曾开言先转腚”说的是那英,更是大大小小手握各种评判权力的大小精英,“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权力滋生傲慢,有权力就有地位上的优越感,就容易高人一等,于是就容易滋生傲慢的感觉,任何人都应该比他低一等。但有权力的人不明白的一点在于:权力有失去的时候,位置有替换的一天。

而在不平等的社会里,所谓的精英更一厢情愿的相信自己的成功在道德上也非常合理。在优绩至上的社会里,这意味着成功者不会怀疑他们的成功全是靠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得来。

但他们恰恰忽略了:那些靠努力和天赋在竞争激烈的优绩至上社会中获胜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有所亏欠,这种亏欠被竞争遮蔽了。随着优绩至上原则的强化,奋斗到成功如此吸引我们,以至于这种亏欠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因为,人们越是认为自己是白手起家、自给自足,就越难学会感恩和谦卑。而没有感恩和谦卑,人们就很难关心公共利益。

一句话,精英阶层的傲慢反映了成功人士倾向于过度沉醉在自己的成功中,而不记得有助于他们成功的时机和好运。

权力的傲慢和精英的傲慢背后是利益的傲慢,其实,人们对于刀郎歌曲的热情正反映对于既得利益者上车关门的嗤之以鼻,又借题发挥对所有傲慢者的冷嘲热讽。它表达的是一种社会情绪,而这种社会情绪正好借刀郎的“罗刹海市”得以爆发。

事实上,《罗刹海市》只是专辑《山歌寥哉》十一首歌曲中的一首歌,而《山歌寥哉》的介绍文案是:“它是继《弹词话本》后,结合了聊斋文本与民间曲牌印象的主题概念专辑,此系列尝试构建流行音乐与民间传统文化共生共存的音乐生态。”就曲调而言,从河北吹歌到广西山歌调,从栽秧号子到靠山调,每首歌都有自己的风格,潮流音乐模式的表皮紧裹着传统曲调的芯,本质上保持了刀郎一贯的叙事风格。

更为重要的是,刀郎对于传统小说《聊斋志异》的创造性化用和二次创作。或许正是因为是以歌曲的形式描摹一个类似聊斋魑魅魍魉的世界,这个专辑才命名为《山歌寥哉》。

作为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聊斋志异》中的许多鬼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直至当代,依然被频繁地改编为电影、电视、戏曲等多种艺术样式,《画皮》《聂小倩》等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蒲松龄借鬼怪揭露与讽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其实,贪虐难描画、鬼妖比人强。

《罗刹海市》正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它描述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国家,那里的人以丑为美,完全颠倒是非黑白,刀郎歌词中的“马骥”,也正是蒲松龄故事中的主人公。

但蒲松龄还是太老实了,因为:在他的所谓罗刹国里,那里的评委和人真的相信面如黑锅底的人是真的美。他不明白还有一种罗刹国评委是:心里不是不知道什么是美,但却会故意以丑为美,因为美会独立自傲、丑才恭顺跟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