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忠臣还是佞臣?康熙曾经费尽心机处死鳌拜,晚年为何心软复其爵位

 历史研究室 2023-07-26 发布于江苏

得益于影视剧的影响,鳌拜在大家心中的形象就是一个嚣张跋扈的权臣,甚至一度有谋反的心思,摄于鳌拜权势,就连康熙也没有办法,只能暗中训练侍卫出其不意将其制服,囚死于牢中,留下乱臣贼子的罪名。

但几十年后,康熙却亲自为鳌拜平反,追赠一等男爵,到了雍正年间更是追封为世袭罔替的一等公,也算彻底为鳌拜平反了,也让后人有点不太理解,鳌拜究竟是忠臣还是佞臣?

所有影视剧中,鳌拜都是一副络腮胡子的形象

历史上的鳌拜也的确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前半生的鳌拜的确对顺治这一系极为忠诚,是拥立顺治登基的首功之臣,也因此顺治死后安排鳌拜几个人为辅政大臣。

但权力会迷失人的本心,虽然鳌拜没有谋反的心思,但却痴迷于权力,也让想要亲政的康熙倍感压力,最终下令除掉他。客观来说,鳌拜只是康熙夺取朝政的垫脚石而已。

拥立顺治登基,直接改变命运

鳌拜的祖父名叫索尔果,是女真苏完部的首领,在努尔哈赤初期就投奔其麾下,成为后金的开国元勋之一,其儿子费英东更是列为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而鳌拜正是费英东的侄子。

鳌拜画像

虽然鳌拜的出身还算不错,但在努尔哈赤子孙众多的情况下他并不怎么显贵,毕竟当时八旗内门第观念还是比较重的,最初只是担任甲喇额真的军职,相当于明朝的参将或者游击将军级别。

但在皇太极时期,鳌拜因多次立下战功而得到升迁,先是在皮岛之战获封“巴图鲁”的称号,后在松锦大战中,鳌拜再次表现优异,被任命为巴牙喇纛章京,也就是皇太极的亲军护卫队长。

即便如此,在人才济济的清初时期,鳌拜依然是一个小角色,不要说有议政的权力,就连单独领兵的机会都没有,如果没有其他机遇,鳌拜到头就是一个高级武将而已,轮不到他染指权力中枢。

多尔衮对皇位念念不忘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病逝,由于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八旗内部分为两大派互相竞争,第一派是两白旗支持的多尔衮,另一派则是正蓝旗支持的豪格,而皇太极自己掌握的两黄旗虽然不支持多尔衮,但也没有明确支持豪格,他们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坚持要求立皇子就行。

为什么坚持立皇子呢?因为皇太极时期,八旗的首旗为镶黄旗,所有皇室成员都被划入镶黄旗下,而且镶黄旗待遇远超其他七旗,在擢升和驻守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鳌拜身为皇太极的亲军护卫队长,他也归于镶黄旗下。

正黄旗也是如此,皇太极时代,两黄旗的地位都比较特殊,也因此想要保证两黄旗的权益,自然必须从两黄旗里的皇子里选择一人继位,豪格虽然身为皇子,但他的根基在正蓝旗,一旦即位,那么自然会优先照顾自己的正蓝旗。

两黄旗

至于多尔衮,两黄旗更加不喜欢他当皇帝,毕竟多尔衮三兄弟掌握的两白旗是当时的两个大旗,一旦多尔衮主政,会优先提拔两白旗的人,更别说多尔衮三兄弟之前就和皇太极不对付,当政后会让皇太极之前的亲信们受到冷落,无论如何,多尔衮绝对不能即位。

多尔衮也知道虽然有着很强的两白旗,但在整个八旗内并不算得上有多大的优势,除了两黄旗,其他四旗也各有心思,一旦多尔衮强行登基,那么以两旗打六旗,无论如何都是打不过的,更别说还有投降清朝的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沈志祥的军队,他们直属皇太极指挥,也不会倒向多尔衮。

所以多尔衮先拉拢出身于两黄旗的索尼,索尼为皇太极心腹之一,如果能说动索尼搞出一份先帝遗诏,自己至少在大义上可以继位,但索尼丝毫不给面子,还联合负责宫廷宿卫的鳌拜、图赖、遏必隆等人坚持要立皇太极的儿子。

本来索尼、鳌拜等人在八旗宗室王公面前根本说不上话,但他们却负责议事的崇政殿安保工作,哪怕多尔衮兵多将广,也无法带入皇城里,更不能进入了崇政殿,所以商议之际,索尼、鳌拜等人直接以武力逼迫多尔衮退让。

崇政殿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多尔衮面对两黄旗包围的崇政殿只能迅速服软,提出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为新君,自己和济尔哈朗辅政的方案,成功的化解了这次危机,可以说顺治帝能够登基,就是因为索尼、鳌拜、遏必隆等人。

也因此以多尔衮上位后着力打压他们,而到顺治帝亲政后,他们才得到了重用的机会,从此一步登天。

从龙之功,一步登天

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坠马而死,顺治亲政,索尼被封为世袭一等伯,擢内大臣,兼议政大臣、总管内务府,至于鳌拜则更进一步,担任议政大臣,封世袭二等公,后擢领侍卫内大臣加少傅兼太子太傅。

所以说索尼和鳌拜在顺治后期能够掌握如此大的权力不是因为他们战功多么厉害,也不是因为政治能力多高,纯粹是因为他们曾经拼死帮助顺治帝上位,对顺治足够忠诚,而在这个背景下,顺治帝死后,他们成为辅政大臣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四大辅臣立誓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驾崩,委派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为四大辅政,相当于清朝权力的实际掌握者,索尼、遏必隆和鳌拜都是因为之前从龙之功,而苏克萨哈原本是多尔衮的亲信,之所以能当上辅政大臣,纯粹是因为顺治在清算多尔衮的时候带头举发多尔衮谋逆。

虽然鳌拜名列四大辅臣之末,但权势却仅次于索尼,索尼这个人了可以说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了,因为辅政大臣没有一个宗室子弟,索尼深怕宗室子弟阻挠他们掌权,所以顺治帝刚死就力邀诸王贝勒一起来辅政,本来顺治就是因为担心出现另一个多尔衮才不让宗室辅政的,现在索尼提出这个要求,诸王贝勒谁也不敢僭越。

康熙此时不过八岁

就这样,索尼既博得了一个好名声又有首辅的实权,还促成了自己孙女和康熙的婚事,成为康熙朝初年首屈一指的大臣,不仅如此还主动提出让康熙提前亲政,可以说索尼看的很开。

至于遏必隆,本身性格软弱,本来就不愿意当辅臣,对于其他人提出的建议要么不阻拦,要么不劾奏,基本不管事。至于苏克萨哈就更不用说了,靠反水来上位,其他三人根本瞧不起他,所以鳌拜是仅次于索尼的实权人物,而在索尼死后更是直接成为实际上的首辅。

康熙初年“恶政”皆出于四大辅臣

前面说了,四大辅臣并不是因为战功大和政治能力高而上位的,纯粹是因为顺治的信任,而他们掌权后对于朝政基本没有多大建树,反而激化了很多矛盾,给康熙亲政后留下了诸多的烂摊子。

顺治十八年(1661年),因郑成功袭扰东南沿海地区,四大辅臣以康熙的名义下了著名的“迁海令”,东南沿海地区居民全部内迁三十里,后诛杀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及其他郑氏子弟,彻底和郑成功决裂。

迁海令

康熙元年(1662年),沙俄开始在雅克萨筑城,在黑龙江流域肆意烧杀掳掠,这几个人根本不管,放纵沙俄势力的深入。

康熙二年(1663年),“明史案”爆发,四大辅臣又以康熙的名义处死七十余人,随后又牵连上千人,成为整个清朝牵连最广处死人数最多的文字狱案。

与此同时,四大辅臣决定联合荷兰人一起攻打郑成功占据的台湾,约定战后“金夏归清廷、台澎归荷兰”。但两年后施琅因遭遇飓风而战败,他们免去了施琅的水师提督职务,焚毁福建水师的大型战船,继续施行迁界禁海政策。

同年,四大辅臣收缴了吴三桂的的平西王金印,也收回了吴三桂“便宜行事”之权,这让吴三桂看到了清廷的不寻常,开始经营云南之地,为日后起事做准备。

康熙五年(1666年),鳌拜主政后下令两黄旗与两白旗换地,此前多尔衮主政的时候下令圈地,给两白旗好的土地而给两白旗较差的土地,因此鳌拜认为极不公平,下令四个旗互换土地。

此前大家已经在各自的土地上生活了近二十年,有了自己的家产,现在要求换地自然怨言纷纷,但鳌拜的命令又不能不听,很多人故意焚毁旧土地上的房屋、庄稼,给对方来个啥都没有的土地,而且在鳌拜的有心指使下,两黄旗趁机再次大肆圈占民间土地,京畿附近百姓饱受其苦。

《八旗通志》中所载八旗旗地数据

可以说经过四大辅臣的一番折腾,康熙亲政前面临的局势是这样的:

西北准噶尔已经建成一支约两万人火器骑兵部队,威胁清朝西北地区;

东北沙俄在雅克萨、尼布楚等地方建立了据点,遍布贝加尔湖东侧至黑龙江流域,在这里约有两千人的驻军;

东南郑氏已经建成一支强大的海军,最大的福船船身用铁叶包裹,并装有火炮,各能容 500士兵,装有远射程的火炮,具有较强的续航能力和攻击性,除了常备舰船外,一旦有战事,活跃在远东水域的郑氏集团商船可以作为战船参战;

西南吴三桂开始经营西南地区,麾下能够掌控的军卒六万余人,且火器装备率很高,而当时整个京师八旗常备兵只有四万人,火器基本不怎么使用,仅有不到五百人的汉军鸟枪骁骑。

嚣张跋扈,成为康熙夺取朝政话语权的垫脚石

康熙六年(1667年),已经十四岁的康熙开始亲政,既然皇帝亲政了,辅政大臣的职位也没必要存在了,索尼已经去世,而且去世前就上书恳请康熙提前亲政,遏必隆本身性格软弱,辅不辅政都无所谓,苏克萨哈也看的明白,于是以给先帝守陵的名义辞去辅臣的位置,压力一下子给到了不想放权的鳌拜这里。

鳌拜并不想放权,但苏克萨哈辞去辅臣的位置,他也必须辞去,但到手的权力怎么能轻易的放手,于是他联合康熙的堂叔班布尔善搜集了苏克萨哈的24条罪证,试图杀死苏克萨哈,只要苏克萨哈一死,自己不主动交权,康熙也无法奈何得了他。

逼迫康熙

康熙自然不同意,鳌拜多次强行给康熙施压,甚至在康熙面前撸起了袖子,碍于鳌拜的威势,迫不得已下任由鳌拜处死苏克萨哈一家,也给康熙很大的刺激,也让他意识到鳌拜不除掉,他将难以掌权。

但正面对抗鳌拜危险很大,所以康熙为了麻痹鳌拜,选了一些年少的侍卫整天摔跤,然后出其不意一拥而上擒住了鳌拜,定下三十条罪状,关押大牢,最终死在大牢里,不过康熙并没有赶尽杀绝,只是削去了他的世袭爵位,放了他儿子。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已经年老的康熙忽然为鳌拜平反,此时鳌拜已经去世四十多年,追封其为一等阿思哈尼哈番,虽然只是低级的男爵,但也看出对于鳌拜,康熙内心的纠结的,平心而论,鳌拜为顺治一系的上位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康熙自然看在眼里。

智擒鳌拜

但鳌拜拎不清自己,他的崛起是因为他的忠诚,但在顺治之后就因为自己做打算放弃了忠臣的位置,能力还不行,施政还差,所求更多,后面更是飞扬跋扈,擅杀大臣,比多尔衮还猛,已经到了不得不处理的时候,这也是康熙仅仅追封一个男爵的原因。

到了雍正时期,雍正彻底为鳌拜翻案,追封鳌拜为世袭罔替的一等功,加了“超武”的封号,到了这里似乎已经盖棺定论了,不过乾隆不太满意老父亲的做法,撤销了他一等公的爵位,重新降为男爵,或许在乾隆眼里,鳌拜虽然拥立有功,但所作所为依旧是个乱臣贼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