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作名剧】徐霖《绣襦记》京、昆、川、越、粤剧等

 cxag 2023-07-26 发布于北京
图片
  《绣襦记》是著名的戏曲剧目,由明代徐霖编撰,共四十一出。描写李亚仙与郑元和的爱情故事,情节源于唐代传奇小说白行简《李娃传》,但也受元代相同题材石君宝的杂剧《李亚仙花酒曲江池》的一定影响。徐霖曾作传奇戏曲8种,今仅存《绣襦记》。
  徐霖(1462~1538)明代戏曲作家,字子仁,号九峰、髯仙。祖籍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出生于华亭(今上海松江),后移居金陵。其性格倜傥、豪爽,工于书法,又兼善绘画。填曲富有才情,且颇精于格律,他与散曲作家陈铎在当时并有“曲坛祭酒”的称号,并与谢承举一起被称为“江东三才子”。传世作品有《菊石野兔图》轴、《花卉泉石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正德九年(1514年)作《初日蟠桃图》收录于《中国历代名画集》;著有《远游记》《丽澡堂文集》《快园诗文集》《续画史会要》等。
图片
京剧荀派名剧《绣襦记》
图片

  京剧《绣襦记》由陈墨香根据徐霖戏曲本改编,1927年3月26日首演于北京开明大戏院。荀慧生饰李亚仙、金仲仁饰郑元和、张春彦饰郑儋、马富禄饰乐道德、高秋颦饰鸨儿。

图片

荀慧生、金仲仁《绣襦记》剧照

  此剧参照了昆曲“郑儋打子”“亚仙刺目”等折子,经不断修改完善,成为“荀派”代表剧目,因最后结局为团圆,所以被列入“荀派六大喜剧”之一。

图片

解放后,荀慧生仍经常上演此剧,还出本了剧本,但非常遗憾的就是从1927年至1962年间,没有灌制过唱片,也没有留下演出录音。
图片

1958年荀剧团的演出戏单

在荀慧生京剧团的戏单上,《绣襦记》内容简介为:唐代常州刺史郑儋,有子名元和,因赴京科考,路经曲江池,正值长安名妓李亚仙游春,一见钟情,两心相悦,以致迷恋烟花,任意挥霍,至于杀马为亚仙医病,卖童仆以偿鸨儿。金尽被逐,流落街头,变成乞丐。时鸨儿以另觅香里,迁居避郑,亚仙以自行赎身,脱离樊笼,以觅元和。元和在行乞中,遇其父郑儋,怒元和堕落无行,用棍将其打死。在老仆买棺木时,为李亚仙所遇,寻踪见尸痛哭。元和突醒,扶掖回家,勉励攻读,至于以刺目激劝,因得上进,中状元大魁天下,面父认亲,结成美满姻缘。一幕坚贞喜剧。

图片

  荀慧生早年弟子童芷苓、许翰英等都有演出,但七十年代之后几乎就绝响舞台了。近年来通过荀门弟子黄少华在“重阳节”晚会上的演唱,使得这出戏的唱段重新展现在观众面前。

图片

  根据荀慧生剧本和戏单上的唱词,这出戏的唱段不少,最主要的有【西皮慢板】顾影伤春枉自怜、【原板】三月莺花别样妍、【二六】烟花门巷多阴险、【流水】拔下鸾钗剔凤眼,以及【二黄散板、回龙、快三眼】唱段等。

荀派《绣襦记》唱段选
上海京剧院  熊明霞、李文文  演唱

  年青一代的荀派传人们也纷纷学唱这出戏的唱段。2010年,北京京剧院在黄少华等指导下,排演了《绣襦记》,由常秋月主演,终于使得这出“荀派”名剧得以再现舞台。后来,把剧名改为《李亚仙》,以更突出这个人物。

京剧《李亚仙》全剧

(北京京剧院2012年演出实况)

常秋月、刘明哲、宋昊宇  主演
  相对而言,我国台湾地区对于解放前的老戏,演出得还比较多,但毕竟相隔的年限比较长远,而且也没有流派宗师的直接传授,演出时大多在旧本基础上重新排演,所以很多戏都冠以“新”字以示区别,比如魏海敏主演的《新花木兰》《新绣襦记》等。
京剧《新绣襦记》全剧

(台湾国光剧团2007年演出实况)

魏海敏、温宇航  主演
昆曲传统剧目《绣襦记》
  昆曲全本41折,清末存演11折。“传”字辈能演《乐驿》《坠鞭》《入院》《扶头》《卖兴》《当巾》《打子》《收留》《教歌》9折。1937年12月新乐府首演全本《绣襦记》,张传芳饰李亚仙;仙霓社时全本由朱传茗、周传瑛主演。
昆剧《绣襦记》名家集锦
《乐驿》王传淞、沈传锟
《卖兴》高继荣、张寄蝶、姚继焜

《当巾》陈方魁、缪立周

《打子》计镇华、赵扬强

《教歌》张铭荣、王雨生、王泰祺
《莲花》沈传芷
《刺目》胡锦芳、高继荣、徐云秀

  上海戏曲学校传习了《打子》《收留》《教歌》3折,该校京昆实验剧团又增排《莲花》《剔目》,1962年作《绣襦记》串连演出,岳美缇主演郑元和。1982年,上海昆剧团再度对《莲花》《剔目》进行整理改编,华文漪饰李亚仙、岳美缇饰郑元和,该年3月首演于上海艺术剧场。

图片

  北方昆曲剧院、江苏省昆剧院等也都传习了《绣襦记》的折子或全剧。2011年,上海昆剧团也复排了全剧,由黎安饰郑元和、余彬饰李亚仙。
昆剧《绣襦记》全剧演出版
黎安余彬缪斌孙敬华吴双  主演
川剧《绣襦记》传承与创新

《绣襦记》是川剧(高腔)的传统剧目,又称《白天院》《李亚仙》,尤其是该剧中《曲江打子》《花子教歌》《刺目劝学》《荣归还目》 等常作单折演出,很有特色,特别是最终李亚仙的眼睛被救治后复明了。上海越剧院在五十年代曾经专程到成都向川剧学习此剧

图片

  八十年代初,左清飞主演的《绣襦记》很好地继承了川剧(高腔)的传统,其塑造的李亚仙,玉骨柔肠、形神兼备、获首届四川省振兴川剧会演表演奖。1983年在北京公演后,好评如潮,剧作家阳瀚笙赋诗相赠。

川剧《绣襦记》全剧

左清飞、夏官禄、黄世涛  主演

(四川省川剧院1983年演出)

  近年来,重庆市川剧院排演的《李亚仙》,由沈铁梅主演,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冠以“大型情感川剧”的名称。

图片
沈铁梅《李亚仙》剧照
越剧范傅流派《李娃传》
越剧的《李娃传》是在川剧的基础上移植改编的,经过范瑞娟、傅全香等老一辈越剧艺术家的再创造,已成为经典剧目,并为婺剧等其他剧种所移植。我们之前已经做了“傅(全香)派”《李娃传》专辑,可以点击下面链接——
【链接】
越剧“傅(全香)派”《李娃传》

图片

范瑞娟、傅全香《李娃传》剧照

越剧《李娃传》不仅是“傅派”代表剧目,也是“范(瑞娟)派”代表剧目,其中“莲花落”一段唱,运用了“小调”【莲花落】的旋律,巧妙地融入到“范派”唱腔之中,令人百听不厌。在八十年代,范瑞娟经常在一些演唱会中清唱这一段,可见她本人也是十分喜爱这段唱腔。

范瑞娟两版“莲花落”清唱

1、1983年上海电视台戏剧大舞台(晨光主持)

2、1985年无锡太湖之滨演唱会(陈燕华主持)

“打上一个莲花落”这段唱,不仅“范派”传人都会唱(在“傅派”专辑中也包含了“范派”传人的演出),而且其他流派的小生演员(比如赵志刚)、其他剧种的演员(比如陶阳)也喜欢反串演唱。
1、赵志刚(著名越剧尹派小生)
2、陶阳(北方相声演员兼京剧演员)
3、斯钰林(上海越剧院范派小生)
4、江瑶(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员)
5、方雪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员
6、魏春芳(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员

而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是一个擅长改革创新的剧团,几乎无戏不改,这段“莲花落”也进行了改革,增加了不少唱词,从江瑶、方雪雯到魏春芳,也得到了传承,形成了与上海越剧院不同的风格。

图片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出的“莲花落”

图片

上海越剧院演出的传承版《李娃传》广告

其他剧种的《绣襦记》
图片

图片

周越桂、徐汝英《绣襦记》剧照

婺剧《绣襦记》“打子”一折

李烜宇、叶路成、陈晓建  主演

(浙江婺剧院2023年1月演出)
图片
卢秋萍、陈笑风《绣襦记》剧照
粤剧《绣襦记》全剧

李笑声、梁素梅  主演

(广西百色地区粤剧团八十年代演出)
图片

周东亮、季春艳《绣襦记》剧照

图片

  除了上述剧种之外,秦腔有《李亚仙》、梨园戏有《郑元和》、滇剧有《白天院》,河北梆子、同州梆子等有《刺目》等,台湾歌仔戏还拍摄过电视片《郑元和与李亚仙》。解放前的老唱片还有百代公司灌制的潮州调《郑元和落难》《郑元和入乞界》等。

图片

  早在1922年就拍摄了无声片《莲花落》,将郑元和与李亚仙变身为现代人,故事情节照旧。1956年,香港闽声公司拍摄了《郑元和与李亚仙》,由王天林导演,江帆、白雪、胡同等主演,当年还先后在菲律宾、新加坡都上映过。1970年,中影股份有限公司拍摄了《李娃》(李亚仙),由廖祥雄执导,紫茵、江明、魏苏等主演。1995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彩色潮剧电影《烟花女与状元郎》,由金作信执导,广东潮剧院一团演出。

潮剧《烟花女与状元郎》电影

张怡凰 饰李亚仙(王少瑜配音)

陈学希 饰郑元和   陈秦梦 饰郑儋

【名作名剧系列】

 史记《将相和》

京、粤剧、秦腔+京韵、西河大鼓、评弹+唐山皮影

 史记《鸿门宴》

京剧、秦腔+评弹、太平歌词+电影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
京、越、评、粤、晋、庐剧、黄梅戏+评弹、二人转
 乐府双璧《木兰辞》
京、豫、粤、越、评、汉剧+京韵大鼓、评弹、单弦+电影
 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
京、越、评、粤剧、秦腔、河北梆子+河南坠子+电影

 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京、湘、川剧、秦腔、山东梆子+京韵大鼓、河南坠子

 喻世明言《羊角哀舍命全交》

京剧+单弦、评书、相声

 喻世明言《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京、评、锡、越、豫、粤、潮、蒲剧、秦腔、黄梅戏+单弦、山东琴书+电影

 鲁迅《祝福》

京、越、评、粤、沪、豫、吕、锡、淮、曲剧、黄梅戏+评弹、单弦+电影

 曹禺《雷雨》

京、沪、评、甬、吕、粤剧、黄梅戏+评弹+话剧、电影

 郭沫若《蔡文姬》
京、昆、越、粤、吕、评剧、黄梅戏+话、歌剧+电影

“京剧方舟”微信平台二维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