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厌童症”?根本不存在什么“熊孩子”!

 新用户2356fYUI 2023-07-26 发布于浙江

“厌童症”?根本不存在什么“熊孩子”!

文/蔡朝阳

一、厌童症


这几天被科普了一个词:厌童症。

大概就是讨厌孩子的意思吧。经过一些媒体自媒体的解释,确定了外延和内涵,大概指的是讨厌“熊孩子”,以及熊孩子背后的“熊父母”。

暑假,孩子放虎归山,在各种公共场合,确实,孩子的密度都增加了,也引起了一些社会关注和讨论。那么,是不是孩子来了,一定就会打扰到你们这些“大人先生”呢?以至于要祭出“厌童症”这个词,来全称指责咱们的孩子呢?

作家苏小懒前段时间记录了若干起家长带孩子乘火车受到苛待的情况。比如有乘客质疑孩子太吵,孩子就被乘务员“邀请”到餐车车厢,甚至车厢连接处。

我觉得乘务员这个做法完全不对。孩子吵闹,家长无计可施,这个时候,不该是你帮助这个家长的时候吗?为什么人家已经处于困境之中,你还要惩罚人家呢?带到车厢连接处这个行为,像极了一个孩子在课堂吵闹,老师无能为力,只好祭出“罚站”这一招:你给我滚出教室,门口罚站!这种变相的体罚,正是老师和列车员的无能和失败之处。看来,这位列车员,也是老师的好学生,学会了很多体罚和变相体罚。

二、要技术和观念,而非泛道德


其实,厌童症作为一种情绪,完全不必要。可以说,99.9%的孩子“不听话”,都是可以用技术性的手段来加以解决的。或者说,与儿童交往,往往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不需要泛道德化。

做两件事,就能解决绝大多数所谓的“厌童症”。第一,学会跟儿童对话、合作;第二,尽量建立一个儿童友好的社区。而这两点,其实根源只在于一点,你需要更了解儿童这个群体,他们独特的看待事物的逻辑。这就是河合隼雄说的“孩子的宇宙”。

其实呢,大家也可以看到,近几年来,“儿童友好”这个说法,已经有很大的增加了。建立儿童友好城市的倡议,我在深圳、杭州,都听到过。也看到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但因为刚在起步阶段,很多时候跟不上,也是情有可原。但关键是要建立这样的挂念。比如现在去机场、高铁站以及大型商场,会有第三卫生间,会有专门给孩子换尿布的地方。这不能装作没看见,说观念没有进步。

当然,还远远不够。

我自己,自称“儿童服务者”,专业带娃,专业陪玩。但确实也遇到很多的困境。怎么办?当然首先要从自己的层面去设想,去设计,力求能符合娃的天性。但是,我们的一些大型社会公共设施,如果能从这个层面多考虑一下,就会好很多。

三、关于硬件设备与组织方式的友好性


比如,暑假,家长多会带孩子旅游,到了各地,博物馆是一个必去的地方。但是多数博物馆的设置呢,并不符合孩子参观。我们经常看到,孩子进了博物馆,瞎逛一圈,就无所事事,躺在地上打滚。他觉得打滚比看展板有趣。但你觉得这是孩子熊的问题吗?

关键是,博物馆的布展,多数是成人视角,是符合成人的接受习惯的。作为一个成人,我可以津津有味看半天,但孩子呢?这种静态的布展,根本没有交互性。那么多文物,只能看,只能听,被动接受,对于他们来说,这个模式是不友好的。就像什么呢?就像是一个满堂灌的课堂,老师用规训的手法教给孩子远离生活本身的死板知识,孩子完全不能投入其中。

因为就孩子而言,他们的接受方式,是沉浸式体验,需要有更大的交互性,更多的给孩子身体、头脑和心灵投入其中的机会——这才叫儿童友好。

我带孩子去博物馆的机会很多,比如去某地一个书法博物馆,孩子们对图文并茂的展板毫无兴趣,只有两个地方有兴趣,一处是纪念品购买处,一处是一个电脑互动的电子屏幕。你在电子屏幕上写字,系统会给你的书法评分。这个互动的电子屏,是全馆唯一一个与孩子友好的设备。

这是由孩子独特的认知特点决定的。孩子不是缩小的成人,他们看待世界,有自己独特的方式,独特的视角。一味用成年人的说教,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以这样一个标准去衡量,我觉得绝大多数博物馆都不适合孩子们去,除非这个孩子有一个高明的家长或者老师带着。

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们多愿意去科技馆,而不是博物馆的缘故。因为科技馆往往比博物馆更多交互性的项目。

上半年我去了扬州的大运河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有一个特别大的亮点:其中的一个馆,复制了明清时代的街巷。既是街巷,那就有很多家店铺,每一家店铺,都尽量复原明清风貌,店员也穿着古装,就像穿越回去一样。更重要的是,确实是在做生意的,可以购买,可以cosplay。这个设置,孩子们的兴趣就很大,因为他们似乎进入了明清时代真实的生活。可惜我去的时候,没有全开。

我还有一个朋友,利用博物馆做活动,叫做“博物馆奇妙夜”。其实就是晚上去博物馆搭帐篷过夜,相当于露营。但又并非只是露营,因为地点是在博物馆内,加上了知识性、趣味性,还有一点点神秘与挑战,这个项目就很好。

你看,要是能这样,孩子们就会全身心投入到你的活动中来,怎么可能会有熊孩子?

四、关于儿童本位的观念


我娃小时候,我喜欢带他去肯德基、麦当劳。为什么?因为那是一个儿童友好的餐馆,他们专门辟出一个区域,宁可减少大量餐位,也要建立一个儿童游乐区。这就是儿童友好。

包括宜家。我为什么喜欢宜家,因为宜家门口有个很大的儿童区,爹妈可以把孩子托付在这里,这也是一个安全的游乐场,有专门的宜家工作人员照看。一个商场这么贴心,谁还会不喜欢呢?

否则,你想,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要走完一圈宜家,还要等着爹妈货比三家,有比这个更令人难以忍受的事吗?你还责怪他不乖,说他是熊孩子。这明明是成年社会的问题,为什么最后批评都雨点般落在孩子身上?

高铁其实也一样。为什么不能学习瑞士等国家,专门设立一节儿童车厢呢?这一节车厢是特制的,就相当于肯德基的儿童区。这样,还需要高铁服务员来给孩子“罚站”吗?

飞机上也同理,至少可以准备一两件毛绒玩具,孩子要是不开心了,给一个他喜欢的,以抚慰情绪,不好吗?某娃因为长得帅,就曾被空姐赠送过一个,一直都很喜欢,现在还留在房间里。这是一种特别好的善意,告诉我们的孩子,这个世界上,就是有无缘无故的好。对你好,却不求回报。这是真实存在的。

这些做法的背后,就是儿童本位的思考。

根据《新周刊》提供的信息,1996年联合国提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理念之后,全世界各地逐渐有了不少儿童友好的城市改造。

2012年,伦敦市颁布了《改造社区:为了游戏和非正式休闲》《布伦福特游戏条款》等儿童空间改造文件。此后,当地根据原有的环境基础就地改造,比如嵌入草坪的滑滑梯、家门口挂在树上的网兜、用来练习攀爬的树木……这些设备对孩子有吸引力,也保证安全,还考虑到了残疾弱势孩子的需求。在国内,深圳和杭州也有很多不错的尝试。

五、从对话开始,学会跟儿童合作


熊孩子的“熊”,我告诉你,那是一种能量。熊,不是力量的象征吗?所以才叫“熊熊燃烧”。但作为成年人,你不要去跟这种“熊”的能量去对抗,而是要真正看到他是一个“孩子”,然后利用你的儿童视角和沟通技术,因势利导,让孩子带着这个能量,参与进来,参与到彼此的合作之中。

这需要我们成人社会,更多的学习,更多地去了解孩子,然后带来硬件设备、组织方式的改变。

客观的环境也改善了,主观也同理,观念到位了,我们跟孩子的话语方式,也可以改善。

我自称为“儿童服务者”,确实很多孩子们都会喜欢我。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点,是因为我很少使用规训、呵斥的语气跟他们说话。孩子们很敏感的,一旦你用这样的语气,他立即联想起体制内的班主任,想起喋喋不休的老母亲。所以,跟孩子合作,学会和他们对话,不在于你跟孩子说的内容,也不在于你的姿势是站着还是蹲着,而在于你的语气,你的态度。你不是居高临下的,更不是PUA的,而是跟孩子平等的,甚至,是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的。

每年都会有这样的孩子,大家都觉得他是个“熊孩子”,然后参加了我们的活动,开头的时候,从来不听话。但最后我往往能跟他结下深厚的友谊。因为我跟他找到了共同的话题,比如游戏《我的世界》。甚至可以说,很多关于《我的世界》的知识,都是孩子们教给我的。

这就像《小王子》里,小王子和飞行员那样的对话,这就是彼此的驯服。一旦彼此驯服了,这个熊孩子就不再是熊孩子,他就是小王子。所谓驯服,在《小王子》这个童话里,其象征意义就在于,一个儿童,重新建立他对成人世界的信任。我们也需要这么做。

所以,即便我不讲《我的世界》了,而是开始讲枯燥的历史知识,他也会听的津津有味。最后表示,下一年,还要来参加我们的活动。鉴于我们的活动价格不菲,我会很认真地跟他说,回头让妈妈好好赚钱。

最后这句要挣钱的话,虽是戏言,但却表达了我对他全部的信任和接纳:不管别人怎么看你,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敞开怀抱欢迎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