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土木华章》怎么读?——解读山西博物院的一个专题展厅

 哲齐66 2023-07-26 发布于山西

一进四层展厅迎面而来的模型展示

言道“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作为目前在我国古建筑资源方面存量巨大、序列完整、类型齐全、精品众多的地区,山西,在古建筑方面的文化与魅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现在,我们一起进入山西博物院升级后的《土木华章》展厅,具体感受一下山西省古建筑文化的点点滴滴。

整个展厅按照清晰的时间线索,从原始社会演进到清代,

主要从木构做法、壁画艺术、彩塑艺术、琉璃艺术等不同角度对古代山西的建筑文化进行了全方位、专业化、多角度的,充满人文气息的展示。这个展厅对古建筑在山西的表现呈现得十分具体,且具有宏观视野,我们细细读来。

补间人字栱,在我国南北朝至唐的墓葬壁画、石窟寺中,较为常见。

陕西潼关税村 隋代墓葬壁画 墓道北壁壁画

太原万柏林区唐代郭行墓墓门(上方有人字栱)

山西 忻州 九原岗墓葬壁画 东魏——北齐  门楼图

山西太原 天龙山石窟 16号北齐洞窟 补间人字栱

大同 云冈石窟 12窟 北魏 前室东壁

模型的斗拱,柱头铺作,二跳五铺作,

一跳和二跳都是华栱,

平出批竹昂形耍头,一跳偷心,二跳计心,

泥道栱上承托隐刻慢栱的柱头枋。

与忻州五台李家庄村的南禅寺大殿柱头斗拱相比,非常一致。可见,展厅进门处的模型,是一处仿唐建筑模型。

型墙上的画作,复制了敦煌莫高窟61窟(五代十国时期)中的五台山全图的内容,

尤其是“大佛光之寺”,把我的视野立刻拉回到了古代山西的建筑文化语境中。

认识人类社会,我们可以从衣食住行这四个基本角度去分析。

上图展示了“住”这一方面人类技术的进步过程。

从地下到地上,伴随着夯筑、榫卯、木骨夹泥技术的进步,

人类对自己生存空间的构建能力,在一步步增强。

尤其我们可以看到半穴居阶段后,柱子在空间的排布上,愈加重要,且灵活。

上图为展厅内的纪录片展示内容

上图(小编补充)展示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构件及相关做法。

如图所示,平身柱和转角柱的榫卯,

为垂直于地面方向的柱子在水平方向上的拉结,

提供了技术支撑,有效增强了柱网的稳固。

上图展示门轴石

小编所画示意图

纪录片中展示的山西垣曲的商代建筑布局

上两图为山西博物院《夏商踪迹》展厅的内容。

黄线,很明显的台基。

到了东周列国时代:图中展示的战国建筑形象,为我们呈现出那时建筑在柱网与屋檐之间,开始出现了斗拱。

图中解说词里“抬梁、穿斗、井干三种大木架体系基本完备”,

对我们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史,非常关键。因为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在整体层面对古代建筑单体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为我们从“台基——柱网——铺作——梁架与屋顶”等结构层次去认识建筑细节,提供了大的方向。

谈到抬梁、穿斗、井干这三种大木架体系,我们一般认为,

抬梁式做法北方相对多,穿斗式做法南方相对多。在南方木结构建筑中,

抬梁与穿斗做法会搭配出现,

比方说一个建筑单体内部,

当心间梁架(正贴的那一榀)使用抬梁式,

山面梁架(边贴)使用穿斗式。

这充分体现出我国古建筑做法上对柱子与梁架关系的灵活安排。

上图是纪录片中的北朝建筑部分。上三图反映的内容,因为目前我国没有对应的陆上木构建筑单体实物,所以在构建这一时期建筑史时,我们需要借助画像砖、石窟寺、石或木的棺椁等不同形式去分析。

山西忻州

九原岗墓葬壁画

东魏——北齐

甬道尽处 门楼图

柱头斗栱出两跳

是斜栱吗?我认为不是。看上去像斜栱,但考虑一下在甬道入口处逐渐往近走,参观者视角逐步变化,出跳的栱会有由不斜到斜的变化,按照近大远小的规律,画者当时未必想表达斜栱这种北方金代开始出现的构件。

补间使用了人字栱补间使用了人字栱,两个栱不是曲度明显的。

这个北魏石棺椁,体现了前廊后室的设计。室与廊的连接,使用了斜向的构件,该构件参与铺作,并伸出做了把头绞项造的一部分。

留个小题,“舌”是哪个部位?

在认识唐代木结构建筑前,我们可以具体感知一下唐代建筑的体量。

单材高约30厘米

唐代建筑模型  殿堂造特点比较明显

唐代建筑以佛光寺东大殿为代表的这种铺作层在柱网与梁架层之间作用与比例明显的做法,从五代到宋初,一直有发展和变化。

宋初建筑
高平崇明寺
中佛殿
唐代建筑
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唐代建筑
南禅寺大殿​
五代建筑
天台庵
弥陀殿​
五代建筑
龙门寺西配殿​
宋初建筑​

以上建筑单体,都是我们学习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经典教材。

这部分内容,把建筑史的视野,拓展到了与桥梁、冶金、雕塑等内容的结合上,让我很受启发:建筑史的学习,其实也是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认识过程。

由唐及宋,建筑,在技术上更趋成熟,用材的规模化程度更高,补间铺作的作用更加明显;

槫下方的襻间与串的组合越来越有规律;

辽金时期,减柱与移柱做法频现;

建筑空间内木构、壁画、彩塑的配合度越来越高。

这样看,明五暗四一共九层,是不是很明显啊。

顶部塔刹下方内部梁架,举折明显,中间上部的藻井,体现了礼佛空间的庄严与神圣。

结合中间二、三层的造像空间,理解明层与暗层的关系,是不是更明显了啊。

檐下斗拱特点可以对比同为辽代建筑的大同华严下寺薄伽教藏殿内的天宫壁藏:

看第一层和第二层平坐斗拱的出跳,标准的水平与垂直方向同时变化的出跳类型。

最高一层的平坐斗拱,是想用两跳表达三跳的做法,比较灵活。

这里的柱头铺作,下昂做法比较经典,与屋檐斜向的出檐程度略显平行;向外悬挑;同时压低屋檐。

仰视,理解出跳,是不是更加清晰啊。(上图斗拱出了三跳)

山西大同 华严下寺 薄伽教藏殿 

天宫壁藏(存放经书的书阁)

这样理解中国传统建筑屋角起翘——如翚斯飞,是不是很具体啊。

留个小问题,熟悉晋东南古建筑的朋友,可以判断这个模型是哪座建筑单体的吗?

无补间铺作

第二层檐下山面柱头铺作一跳单栱计心

重栱扶壁

大角梁尾端直抵平梁下方,搭压在四椽栿与丁栿之上。

晋东南古建筑在我国建筑史上地位很重要:

1 存量大,为我们细细梳理古建筑阶段特征提供了大量一手资料。

2 年代序列相对完整。从五代到清代,尤其是宋、金、元建筑的保存相对完整。

3  体现出的做法灵活精巧,比方说抹角梁的运用,

斜栱的出现,

梁栿壮硕,

丁栿弯材、斜置的做法,

柱头斗拱不一定与柱头对位,

移柱与减柱的使用。

高平王报村二郎庙戏台
金代建筑​
元代建筑​
晋城府城玉皇庙
二山门​
元代建筑
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 北宋建筑​
观音殿
金代建筑​
北宋建筑
龙门寺 大雄宝殿​
五代建筑
大云院弥陀殿​
晋城小南村二仙庙正殿
小木作​
小南村二仙庙正殿​
北宋建筑
五代建筑​
龙门寺  西配殿
槫——襻间——串的组合​
丁栿弯材​

以上三张为长治平顺佛头寺

北宋建筑

小编本人在理解中国古代建筑史时,会把元代作为唐宋与明清建筑风格的一个过渡阶段。先粗线条理解,再细部划分各阶段的不同特点。

以山西芮城永乐宫元代道观建筑为例,建筑与壁画、彩画、彩塑在元代的结合程度,发展到了高度融合的阶段。

龙虎门  身内分心槽
纯阳殿斗拱做法的一个亮点​
重阳殿
隔架相闪​(北宋《营造法式》里提到的做法)

我们继续欣赏元代建筑

霍州衙署大堂

主体部分单檐悬山顶

进深六椽 屋面举折(或举架)很明显

柱头铺作,一跳外转下折式假昂,里转为华栱。

一跳之上的外转做耍头,里转做沓头。铺作里外转等高,跳距基本一致。体现了元代斗拱做法的规范化。

前出部分

次间这一缝梁架的柱头与之卯接、上承额枋(内额)的构件像实拍栱。

柱子和铺作中间,一般是普拍枋,但元代山西很多建筑的普拍枋,体量都比我们看到的明清普拍枋大:高且厚。

大堂的两个部分在衔接上,非常精巧。前出部分的梁架直接参与大殿的铺作。

斗拱的作用,小编认为,可以大体归为力学与美学两个角度。划分斗拱不同阶段的特征,可以分析二者哪个占主要方面。元代之前,斗拱的力学作用更大,元代之后尤其到了清代,斗拱的装饰作用越来越明显。总体而言,斗拱是力学与美学的统一体。

展览接近尾声了,内容上更侧重于建筑艺术的表达。

山西汾阳太符观彩塑与壁画展陈

明清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以上是我为大家做的一点简单的介绍。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在展示的时候,应当有一个主线。山西博物院的展陈,抓住了木构做法和建筑单体的代表性——这样的重点。尤其是对佛光寺东大殿柱头铺作的一比一模型复原和应县木塔内部结构的展示,可以直接把观众带到中国古代建筑的教学现场。要言不烦,希望我的图片与文字可以为大家深度欣赏山西古建筑带去足够的资料,以求抛砖引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