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为什么会沉溺游戏?可能在十年前就埋下了伏笔

 圣龙领主 2023-07-27 发布于重庆
01
经常有家长和我抱怨孩子沉溺游戏。

每天回到家,敷衍完功课,就打游戏到深夜。你强制他睡觉,他就半夜起来摸黑玩。

有的孩子越到重要考试,玩得越起劲。家长看在眼里,那火气是蹭蹭地往上蹿,为此摔过手机、拔过网线,各种剑拔弩张,但收效甚微。

这还算好的。还有的孩子休学在家,天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玩手机,玩得昼夜颠倒,六亲不认。家长干着急又不敢发作,担心孩子有什么过激反应。

孩子喜欢玩游戏,这很正常,但如果玩得无法自控,沉溺其中,就有了成瘾的性质。

孩子游戏成瘾,原因是多方面的,今天只聊聊其中一个比较隐秘的原因:

孩子沉溺游戏,很可能是他缺乏自我安抚、调节情绪的能力。在内在的心理结构上,这一块发育不良。

因为,当一个人感到压力、遇到挫折或者心情抑郁的时候,他的内心是空落落的,是孤立无援的,是虚弱的。

这种糟糕的感觉是非常不耐受的,就会下意识地寻找一些事物来填补内心,寻求慰藉,比如游戏、食物、烟酒。

也就是说,当我们内在自我安抚的能力不足,过于依赖外界的事物填补内心,就容易出现成瘾行为,比如沉溺游戏,酗酒、暴饮暴食等。

02
为什么有些人会缺少自我安抚的能力呢?

还是要追溯到一个人的小时候。

当孩子还是小婴儿时,是非常需要父母无微不至的照料的。饿了尿了无聊了,哇哇一哭,妈妈就会来安抚宝宝。

一次次的及时回应,一次次的安抚满足,时间长了,孩子内心就有了安全感的底色,他知道这个世界是安全的,自己的需求是会被满足的。

同时,他也会内化妈妈这个照顾者、安抚者的角色,发展出自我安抚的能力。这样,即便妈妈有时不能及时给到回应,孩子也会尝试自我调节、自我照料。

比如,孩子想让妈妈讲绘本,但妈妈正在忙,没时间讲,孩子虽然有些失望,但他会试着自己看绘本,自己给自己讲故事。

就这样,孩子自我安抚的能力就一点点发展出来了。

然而,如果父母没有给到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照顾——

比如父母缺席,很少陪伴孩子;

或者父母自己是抑郁的,无力照顾孩子,

或者比较情绪化,给不到稳定的回应;

或者忽视、漠视孩子的需求,

甚至是打压、否定、指责,孩子就无法内化父母的安抚,也就没办法形成自我安抚的能力。

也就是说,孩子没有学习的榜样,他就不知道该怎么应对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强烈的、负面的情绪。

他的内心中缺少一个稳定的、温暖的客体,他很容易张皇失措、脆弱沮丧。

03
如果留意观察,你可能会发现,有的孩子比较好说话,遇事讲道理。
比如计划一家人去游乐场,但临时计划有变,不能去了,大人和孩子讲明情况,孩子虽然有些失望,但也就同意了。

而有些孩子,遇到事情就不太讲道理,容易胡搅蛮缠。

你说计划有变,咱们去不了游乐场了,他就不干了,各种撒泼打滚:不行,我就要去!说什么也要去!经常把家长搞得焦头烂额。

这种情况,看起来是孩子胡搅蛮缠不讲理,但深层的原因,很可能是孩子没办法处理自己的失望情绪,不能自我安抚——在他看来,只有让事情按照原来期望的进行,才能够平息他的失望。

当一个人内在能力弱,就会更加倚赖外界的平稳,希望事事如意。一旦外界有波动、有不如意,内在就会被冲击得七零八落,无所依靠。

小时候可以撒泼打滚,让父母满足自己,但年龄再大一点,就无法要求外界顺遂自己。

这时候,很可能会下意识地退缩——退缩到内心更深处,退回到家里,不再上学;或者逃避,逃避到风平浪静的地方。

04
比如游戏。

一方面,游戏成了孩子的藏身之所,借以逃避内心的焦虑、沮丧和挫败、无意义等等负面情绪——一打起游戏来,那些不开心的事就全都抛之脑后了。

另一方面,孩子通过游戏找到了良好的感觉,体验到自己的存在感、创造力和成就感。

孩子通过游戏,安抚了自己的内心,让自己有所倚靠。

游戏成了孩子的自救行为。

只是,这个方法是饮鸩止渴。

因为,一旦从游戏中退出来,回到现实生活中,所有的问题、所有的情绪又会扑面而来。怎么办?只能又逃到游戏里。

这时,家长看到的就是这孩子沉迷游戏,一天到晚打游戏,越到关键时刻越打得起劲,只有在玩游戏的时候才心情好……

05
了解了沉溺游戏的深层原因,我们该怎么做呢?

如果你的孩子还小,那就从现在做起,尽量做一个稳定、温暖、有规则的妈妈。

让孩子从你身上学习到自我安抚的能力、调节情绪的能力——这是你给到他的传家宝,是他应对风浪挫折的底层能力。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大一些了,那么,请认识到,孩子沉溺游戏,绝不仅仅是手机问题,绝不仅仅是在行为层面进行矫正,那样只会鸡飞狗跳,一地鸡毛。

而是要深入到关系层面,重新审视你和孩子的关系,你们的家庭氛围。

去看一看,孩子内心中的父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是否内化了一个稳定的、有依托的客体形象。

再讲得深一点。

解决孩子沉迷手机的问题,以及各种养育问题,有两个底层逻辑:

1. 问题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孩子的解决办法,是孩子和家长共同的成长契机。

2. 我们不能仅仅聚焦于表面的问题,而是要通过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底层能力,比如自我安抚的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等等。

当我们心中有了这个准星,我们的认知格局就会打开,心态就会更稳,也能更智慧、更灵活地应对各种问题。

而这也是一个分水岭,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是越养越省心,还是越养越糟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