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是无用的学问,也是有大用的学问

 东方文捷 2023-07-27 发布于天津

我们经常听说,哲学是一门无用的学问,也是一门有大用的学问,很多人都这么说,但你仔细想想这两句话,其实有点矛盾。既然是无用的,怎么会有大用,到底是有用还是无用,到底什么是大用?

可能很多同学也有这样的疑惑,今天我们就来帮大家彻底厘清这个问题,也来聊聊学习哲学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其实,要理解哲学的“无用”,就要从另外一个对立的概念去理解它,那就是有用或者实用,这其实也是一个典型的哲学思维方法,通过相互对立的概念去辩证地理解另外一个概念。在东西方哲学里面,这都是一个常见的方法,比如在老子的《道德经》里面,可以用“有”去理解“无”,也可以用“有为”去理解“无为”,这个我们后面再分享。

回到今天的话题,我们说的哲学是“无用”的学问,这里的“无用”对应的是有用或者实用,也就是说,哲学并不是一门以实用为目的,这是哲学意义上的“无用”。比如我们学习建筑学,是为了设计和建造房屋;学习木工的知识,目的是为了用这个技术去做出木工器具。换句话说,一个人拥有木工知识本身并没有用处,一定要发挥出来,做出东西出来才有价值,这是木工知识的实用价值。

而哲学跟一般的知识技能不一样,我们学习哲学的目的,恰恰不是为了要达到某个确定的、外在的、实用的目的,这是我们说的哲学的“无用”。但哲学并不是完全没有目的,或者不是真的无用,只是不以外在的目的为目的,而是以自身为目的。就像有人喜欢画画,不是为了画画去赚钱,或者去考级,而是喜欢画画这个行为本身。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哲学是无用的,不是因为哲学是完全没有用处的,而是不以外在的、实用为目的。这是无用和有用的区别。

那可能你会问,既然是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或者陶冶个人情操的东西,为什么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学习哲学呢?哲学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呢?哲学的价值恰恰在于这种“无用”,因为,正是因为不以任何实用的目的为前提,反而会让我们可以跳出固有的、以实用为目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反而能够获得对事物更本质的洞察。这就好比,正因为你不是为了赚钱去画画,不是为了迎合客户的需求去画画,反而你才能更纯粹从审美的角度去画画或者欣赏一幅画。

但哲学和普通的兴趣爱好是不一样的,我们完全可以不用画画,但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思考。如果我们的思考都被局限在某个实用的目的之内,那么我们的思维就会有局限性,思想就是不自由的。换句话说,看起来无用的哲学,实际上可以让我们摆脱“有用”思维的局限性,让我们站到高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和思考问题,这是哲学的“大用”,从实用到无用,再到大用是这样的逻辑。


1,哲学的价值,或者说题主认为的哲学理论,在非深入学习哲学的人眼里,那是理论,但是在深入系统学习过哲学的人眼里那是一个提问。哲学的美妙之处在于你可以尽情反驳也可以尽情支持,追求的是绝对的逻辑严谨,如果逻辑足够严谨,那么一个哲学学说是不会被攻破的。因此,这里就有一个跟科学理论相关的东西,一切科学理论都是可被证伪的,包括相对论,包括量子理论,一个理论一直持续到现在还存在,只能说证伪没有成功。因此,哲学的价值在于他提出了一种思考模式--验证真理的唯一方式是在逻辑上与实践上不能被成功证伪。

2,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字面上看似相对,但其实最早的解释却天差地别。唯心主义最早源自于柏拉图的“形态”观念,认为一切物质都是一个完美型的投影;唯物主义则源自同期甚至更早点的原子论,认为物质都是由极小的原子构成。随着工业,科学,科技,人文的进步,一直到19世纪末期,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了物质构成了这个世界,唯心主义的意念形态岌岌可危。并且随着大生产的需求,唯物主义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武器。为什么一定要强调19世纪末呢?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因为一系列在历史课本上能找到的原因,并且随后成为了共产主义的思想武器来武装意识形态打击资本主义,这一系列的社会变化是在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出现的并发展的。

但是,回到前面第一段,哲学思想其实是跟科学联系在一起的,在19世纪末的时候一系列物理实验慢慢催化了20世纪初的量子力学发展,后来被波尔等人筑基,成为了现在物理学的根基。但是,这个量子力学有个巨大的问题就是,你没办法找到物质基础,量子共轭也让你无法理解这些物质的联系,因此量子力学的发展在本质上动摇了唯物主义的根基,可能这个宇宙的根基并不是物质,而是能量;那能量为无形态的,一切物质为能量所演化,岂不就是唯心主义所认可的完美型么?因此知道过去的30年,随着基础物理的发展,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实验,才刚刚开始动摇唯物主义。但是由于一系列意识形态的原因,唯物主义还是占据了上风,唯物主义并没有完全被驳倒;唯心主义也没有完全被验证,所以现在在非深入研究哲学与物理领域还是以唯物主义为主。

3,大哲学家并不一定对,古往今来的著名西方哲学家的很多思想在后世都被证明为错的,比如说圣贤亚里士多德所研究的基本上就没多少是没被否定的。但是为什么即便现在还尊亚里士多德为圣贤呢?因为在亚大爷之前是没有那么详细的学说的,亚大爷的理论都是原创,彻底的开创性的,所以才被尊敬为最伟大的哲学家。仔细想来,伟大的哲学家,都是有着开创性学说,发明,创造;比如说笛卡尔的二元论,并不是绝对的原创,但是他的普遍怀疑与解析数学确实绝对的原创;或者是里程碑式的问题大解决,比如说康德,被尊称为古往今来三大哲学家,其思想严格来讲都被其国王的哲学家所思索过,他的成就是做了哲学界历史思想大一统,地位不可超越。

4,康德以后的哲学已经没啥好玩的了,基本上只能被人思考,而不能上圣殿,大多都是欺世盗名之徒。只有为数不多的哲学家才能算有创造性的。比如说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就是创造性的,但是他的学说由于太年轻,比不上大家喜欢远古神话,所以很小众。但我觉得维小帅哥给哲学争论划上了圆满的句号。现在的哲学发展都跑偏了,不是玩心理学就是玩佛学,都是些难登科技之堂。

5,哲学还会回归到本质,唯心还是唯物,由于限制于人类实验技术的发展,唯心唯物之争还会持续几个世纪甚至上千年。具体原因可以参考知乎的一个话题,为什么物理学的突破放缓了。。。

直截了当,不说空话

1、如何证实?

没有什么是能证实的,自然科学也证明不了任何一个分子是存在的。

2、如何评价正确性?

合乎逻辑、能解释相关现象

3、为什么宣传唯物?

是苏联思想控制手段的遗留,错漏百出,没什么依据,能考试就好。

4、为什么大哲学家就牛逼?

首先大哲学家一般比不入流哲学的逻辑更严谨,观念更新。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学历高、影响力大、垄断知识。


哲学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的学科,一般具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总是:从感知具体到理知抽象、再合而理知抽象性的具体。“理知抽象性的具体”就是通常罩烂所说的“智慧”或“哲知”。进一步地各种哲知形成了理论系统就产生了“哲学”或称“智慧之学”。

扩展资料:

哲学产生于社会生产力长足进步的古代奴隶制时期,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们认识能力的较大提高,人们开始思索世界的本质等理论问题,人类早期的哲学思想出现了。

在古代,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庞杂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凡是能给人以智慧、使人聪明的各种问题,都是哲学的研究对象。这时期的哲中判学研究对象,包含了具体科学的对象,哲学和科物培漏学浑然一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