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宝康·弥足珍贵的“烟火气”——读任纪勋的《那年那月》有感

 新用户24030ygV 2023-07-27 发布于北京
    读任纪勋的《那年那月》,让人感受最深的,是其中蕴含的那种久违的、亲切的、弥足珍贵的“烟火气”:市井人物,寻常生活,老街旧俗,草根故事。40万字,十一个专辑,无论是小学、老街、文革、排球、工人、家人,还是走进新时代,回忆过往时,都是以一个普通人,甚至是一个孩子的眼光和发现,来记述人和事,物与情,朴实道来,真情实感。他在赠书是时自称“草根文字”,既是自谦,也是实情。而在我看来,其可贵之处,正在于草根,正在于烟火气。接地气,贴人心,有如闷热的夏日里吃白糖棒冰,沁人心肺,解人暑热。
    一度,有热捧大散文的,强调要有大境界,大气魄,汪洋恣肆,海宽天空,动辄数万言,但似乎很快就过去了,因为普通读者不那么买账。其后,又有鼓吹散文应该个人化,私人性,认为写一己的恩怨心结,与社会绝缘的方为上乘,可惜人们不那么认可,很快也就没有多少动静了。在我心目中,好的散文应该接地气,有活力,让人感到亲切,给人更多思考。任纪勋的《那年那月》,没有“虚花头”,以其朴实生动的“烟火气”取胜见长,读来轻松,让人不时会心一笑。 作为同时代人,儿时生活,读书时光,亲友邻居,乡间习俗,文革见闻,改革开放......任纪勋笔下的这一切,在我读来真的很亲切,很有回味,把我带入到以前的场景,家长里短,吃穿住行,乡风习俗,普通生活,文革前后,改革开放,老百姓是如何艰难但坚定地生活,在困苦中寻觅属于自己的欢乐,在简单中走向自己的未来,艰辛但不绝望,努力脚踏实地。这就是我们的社会,这就是人间的“烟火气”。普普通通,实实在在,没有很多的伟光正,没有太多的高大上,“烟火气”不息,生活在继续。
    《那年那月》中我最喜欢在那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老街逸事、温暖的家、往日烟火等几辑,或者说这几辑里“烟火气”更浓郁,更自然。人、事、情,烟、火、味,市井生活,生存、岁月、人性、亲情、童年、往事等等,应该说很普通,其实很珍贵,因为,这一切似乎正在日渐远离我们。留住历史的记忆,留住生活的痕迹,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迫切。小时候,村子里的几十户人家,每家每户姓甚名谁,大人小孩喜好爱乐,家长里短有啥变化,大家都知晓,也都关注。后来,拆迁了,慢慢什么都没有了。住进高楼之后,楼上楼下的人似乎有点面熟却不知名姓,点头招呼之外真的无话可说,生活正在发生太大的变化,于我,真有点戚戚。所以,我更喜欢、珍爱“烟火气”。惟愿,人间“烟火气”永不消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