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赏荷说莲|莲叶何田田

 品茗客人 2023-07-27 发布于江苏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如今的孩子幸福,刚上小学就能在课本中读到这些诗了。我是在1978年考进大学中文系之后,才有机会读到这些诗句。

  赏荷,人们更多地在赏花。虽然编写了《笠翁对韵》的李渔,在《芙蕖》中这样描绘荷叶:

  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可真正去欣赏荷叶的人似乎不多。荷叶更多的还是在于“用”,实用。

  荷叶之用,首先在于它可以用来包裹东西,而且主要是包裹吃的东西。

  第一次读《水浒传》,看到鲁达去到郑屠的店里生事,先后要十斤精肉,十斤肥肉,剁成臊子。郑屠就是用荷叶给包好了的。儿时的我,觉得奇怪,“怎么荷叶还能用来包生肉?”我们那县城小镇上,只有卖熏烧肉的,将肉切好后,是用荷叶给包起来的。酱油店里,也是用荷叶来包酱菜给顾客的。

  这些是荷叶的小用。如今看来倒也是环保的大用。在餐饮中用荷叶可为中用。

  在大学食堂吃过几回粉蒸肉之后,才发现竟然是用荷叶垫在肉下面,当笼屉布用的。难怪有股特别的清香。

  叫化鸡,是将鸡整理好之后,鸡肚里填入配料食材,用荷叶包住,再裹上黄泥去炙烤的。二十年前,不少饭店流行一种“荷叶鸡”,那是用荷叶包裹了调好味的糯米、再加上鸡肉、香菇等食材,上笼蒸熟的。那也有荷叶的清香。

  我每年会买来一些干荷叶,做蒸菜的时候常铺在调好味的食材下面以增香,如这些年常做的蒸豉香排骨。

  荷叶的大用,则在于用于药,药食同用。

  炎炎夏日,国人以荷叶替代茶叶作为清热、解毒的饮品。

  荷叶自来是中药材,既可与其他药材组方煎制成汤药内服,还能与艾配伍,做成灸条,外用。

  荷叶的这些用途都是要先将叶子晒干才用的。

  现代社会,人们发现并利用了荷叶不沾水的特性,仿生制造出不沾水布料,作为制作冲锋衣的面料。那真的是大用。

  这些,是荷叶的实用。

  很早中国人就发现了荷叶、荷花“中通外直的。据此,近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让荷叶有了“雅用”。

  绣阁探春,丽日半笼青镜色;水亭醉夏,薰风常透碧筒香。

  这些年,李渔《笠翁对韵》在不少小学生中普及了的。上面的就是那本书的下卷之七“阳”中的对子。“熏风常透碧筒香”就是说用荷叶作酒器的雅事。

  碧筒,又作“碧筒杯”“碧桐”“碧桐杯”“碧筩(tǒng,同“筒”,原指粗竹管)”“碧筩杯”,一种用荷叶制成的饮酒器,故而带有清香,称为“碧筒饮”。

  据唐代的段成式《酉阳杂俎·酒食》记载,三国魏正始年间,也就是开始流行玄谈之风的那个时候,历城(现在的济南)北有一片使君林。一个叫郑悫(què)的人,在历城避暑时,别出心裁地选用一张大荷叶放在砚格上,上面倒上二升酒,又用簪子刺穿荷叶中间与叶柄相连接处,再将叶柄弄弯成像象鼻,他和友人在叶茎下轮流吸食流下来的酒水。郑公的这一创新,很快就被历城的人效仿。说这样“酒味杂莲气,香冷胜于水。”

  我很反感一些景点把荷花与睡莲同处一片水域。但选用这一张图片,就是想说明,中国古代的“碧筩”,只能用荷叶,不可能用睡莲的叶子的,因为睡莲的叶子盛不了酒。何况,那睡莲是这百多年才传到中国的。

  后来的人也在仿效这种特殊的喝酒方法。宋冯取洽《金菊对芙蓉》有“夜深欢极忘归去,锦江酿透碧筒香”。王安石在《招约之职方并示正甫书记》中说“碧筩递舒卷,紫角联出缩。”苏轼在《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中说“碧筩时作象鼻弯,白酒微带荷心苦。”做成象鼻弯,便于传递,好轮流喝吧。东坡觉得这样的酒是微微带有荷香、莲味的。

  元明清三代,都有人在诗歌中写到过“碧筩饮”。清初诗人、文学家,世称王渔洋的王士祯(zhēn)的一首题为“吾州”的诗是这样写的:

休夏吾州好,明湖爽客襟。

亭横帝子渚北渚亭,溪绕使君林。

酒爱碧筩饮,诗成白苎吟。

凭栏指千里,云外数峰深。

  回过头来再说荷叶的欣赏。

  荷花开放的时候,人们的目光聚焦在各色花上,到了秋冬,满池的枯荷败叶,倒被中国文人注意了,赏玩了,还会引发诗兴。

  “菊暗荷枯一夜霜。”(《浣溪沙·咏橘》)是苏东坡的诗句。元代的贯云石,在一首《小梁州·春夏秋冬》中这样写道:“枯荷叶底鹭鸶藏,金风荡,飘动桂枝香。

相关文章:

赏荷说莲|莲花 莲房 蜜蜂

图文|雨后,访步凤的前途荷塘

赏荷说莲|读一首古老的情诗,赏抒情的好歌

赏荷说莲|荷花与睡莲,是近亲,不是一家子

宋代的晏殊写过14首咏莲的《渔家傲》

粉笔丹青描未得,神仙一曲渔家傲

晏殊的词有画面感,造语清新,不“掉书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