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哪有你,这样你” ——当我走近木心

 塔中之塔 2023-07-27 发布于四川
木心说

我觉得人只有一生是很寒伧的,如果能二生三生同时进行那该多好,于是兴起“分身”“化身”的欲望,便以写小说来满足这种欲望。

我偏好以“第一人称”经营小说,就在于那些“我”可由我仲裁、做主,袋子是假的,袋子里的东西是真的,某些读者和编辑以为小说中的“我”便是作者本人,那就相信袋子是真的,当袋子是真的时,袋子里的东西都是假的了。

——木心《鱼丽之宴·仲夏开轩》

前言

       先生在《知与爱》中写道:我愿他人活在我身上,我愿自己活在他人身上。”还说过:“我常常连虚构的方法也是虚构的。”这或许能解释先生在《童年随之而去》中,关于那只小碗真实性的描写,弄丢的是不是小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童年随之而去了……

      继99后的小帅哥徐子为后,又一位99后的大三女生“一碗苓”(昵称),参加完第八期读书沙龙后,写下了“哪有你,这样你” ,看着这些充满青春气息的文字,除了羡慕她们时间银行里存款比我多以外,还嫉妒她们在这样小的年纪就读到了先生的文字。不过还好,我们还是有一个共同点,正如她在文中所言:我又走近他了,一步一步地,内心虔诚而情绪热烈。

鹤无粮

2019年7月8日·成都

我是在2017年正式走近木心先生的。前几年我只是断断续续在网上看到他的些许俳句,直到2017年底,浓厚而强烈的兴趣终于撺掇着我向木心靠近。从到书店里买书阅读,一本接着一本,再到如今参加线下读书会,与更多读者一起交流先生。走近木心,对过去、现在甚至将来的我来说,一直都是进行时。

这一次已经是我第四次参加读书会。同以往讨论作品不同,这一期更多的是主办之一鹤先生主讲。讲什么呢?讲整个木心,讲他不饶岁月的颠沛半生,讲他有所牺牲的艺术世界。

我在之前对先生的生平只有大概的时间线的了解。少年积淀颇多,中年坎坷多舛,老年沉淀升华。而今天,通过了解了一些穿插在他这一生各个节点的细节小事以及他除了文学以外的艺术世界,我又走近他了,一步一步地,内心虔诚而情绪热烈。

先生少年的启蒙与积淀,与他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读书氛围息息相关。但我最敬佩的,还是先生的母亲。我想起《童年随之而去》中,还是小孩的他在用惯的盌掉进湍急水流无法复得时,他的母亲对他的安慰劝说,我竟觉得淡漠却又温暖。

淡漠是对世事无常,而温暖是对自己的孩子。或许那时的木心不能完全理解什么是“以后还多着的'这种事’”,但是就像他在后段说的,一生中的确太多这种人和事都如此随之而去了。

我总想,木心先生之后经历那些时会有想到母亲这些话吗?会觉得这样的引导有影响自己吗?我希望有的,因为在我看到他写下的这篇文章时,我已经被触动了。

而先生的中年遭遇,是我最觉痛心不忍最不想触碰的一段。因为我会想如果没有那一段惨痛经历,他是不是就能照着自己希望的那样生活,活得光明自由,艺术一生。

但,先生有俳句“论精致,命运最精致”,如果没有那场浩劫,先生不会流亡到美国,不会迫不得已以画谋生,不会认识坚持让他执笔的陈英德,不会遇见后来如此推崇他的陈丹青......也许我们这些读者也不会这样认识他。

命运真是精致如此,虽没办法说一生是命运安排的,但当我们回首的时候,一定会禁不住感叹命运的强大,它让人生里的每一个看似偶然的小细节都变得理所当然,多一分少一点,就都不一样了。

我便忽然觉得,虽然两年前才认识到先生,认识到拥有这样一生的先生,已经很是值得。先生自己也不是抱怨过去一蹶不振的人,他是光阴改变的一切中的那个例外,他是不饶岁月的人,他是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从苦痛的深渊里爬出后,他依旧双目澄澈,眼里有光明。这是我敬仰爱慕的先生。

作为读者,我总会从先生的很多文字里找到值得体味的问题,思考往复,最终又从他的经历他的文字中得到答案。他说“文学是一字一字的救出自己”,我想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文学都是一种救赎,作者在书写时与自己和解,读者在阅读中追寻自己的内心。

见字如晤,自我玩乐,这是我在木心先生的文学上找寻到的,最舒适惬意的相处之道。

在这期的读书会上,我还拜访了先生的另外两个世界,绘画与音乐。我自惭在这些两方面能表达的太少,但是在先生身上,或许是因为诗画乐总有些相通的地方,我在他的一些画作里和现仅有的那一段音乐里,都能找到他朦胧的身影。

他说自己是一个人身上存在了三个人,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作家,还有一个是画家,后来画家和作家合谋把这个音乐家杀了。如今有幸能听到经整理后的先生的音乐,我已觉得如此幸运。固有遗憾,但已值得。

越走近木心,我越感受到木心的艺术感,这个艺术是广泛的,无论文学、哲学、绘画、音乐。我从文学这个边缘走入他的艺术世界,一直向里探去,向他走去。

认识木心,是我一直在做的事。对此,我十分幸运地在今年遇见了主办读书会的鹤无粮和岚灵,以及谈笑往来的各位读者。因为有了木心,我们大家聚在一起,因为有了大家,我们更爱木心。甚至我不可预知的未来,也正在因为我认识了木心而潜移默化。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对木心来说,现在这个时代,开始知道他愿意了解他的人越来越多,但他的艺术价值远远没有被更多人意识到。不过没关系,一切,时间在见证。

毕竟人生不过百年,而在历史长河中,大多数人的百年不过一小朵拍岸浪花。目光放远,方能在长河中见到真正的惊涛。(完)

一碗苓


征稿启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