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木心的塔中之塔:成都读者沙龙第十四期

 塔中之塔 2023-07-27 发布于四川
木心说

当时在一次宴会中,某女文人上来寒暄,而后道:“木心,你在欧洲走了好多国家才到美国的吗?”对曰:“是呀,像梦游一样。”——我从上海到纽约,什么地方也没有去过。

又一次在时报主编特邀的座谈会上,有一大胡子的中年绅士移位过来与我通款:“我拜读过大作《恒河·莲花·姐妹》,佩服佩服,那真是深刻、恳切,观察精到呵。”他是联合国驻印度的外交官员,所以对我这篇散文特别留意,他又问:“木心先生在印度住了很久吧?”我答:“也没多久,浮光掠影浅薄得很,请多多指教。”他又感慨道:“我们坐办公室的人只与资讯数据打交道,比不得你们文学家既理性又感性,才能写得如此鞭辟入里,真是好文章,深入人心呵。”——我急等有人来打断我们的交谈,因为我的脚从未踏上过印度。

——木心《鱼丽之宴·迟迟告白》

读者沙龙做到十四期,敲定每期的分享主题都是一件头疼的事情,倒不是没得讲,反倒是可讲的太多,无从下手。光是《文学回忆录》,先生就讲了五年,回忆录早晚都要讲的,于是就有了这期的“文学回忆录”之“日本文学”。

之所以选择以日本文学开始,还是缘于去年的日本之行,整个行程,我反复翻看《文学回忆录》里有关日本文学的两讲,说是日本文学,倒不如说是日本文化。京都与奈良,两座古城,所到之处,惊叹于先生文字的精妙,所描写的日本文化与我所见所感如此贴合。


如果之前对先生的生平不甚了解,真会如上面的那位女文人与驻印度的外交官一样,误认为先生在那里生活了很多年,要不怎么会写出这么鞭辟入里的文字:

日本文化来自中国唐家废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误解——误解得好!才有如此独特的日本风格出现。

中国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真是触目皆然。世界上再没有两国文化如此交织。

01


本期提供场地合作的是一家名叫“宅匠”的家具设计品牌公司,提到“匠”字,会让人联想到日本人的“匠人”精神。先生说:“他们有武士道精神,无论复仇,侵略,建设,都一鼓作气。中国没有这股气。

转而说道:东方黄种人,日本是个异数,唯日本不没落,还强大如此。看日本产品,是先进发达,没话说,但日本人我总是看不起。


日本人身上有很多我们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充满了矛盾。

二战中,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大大出乎美军意料;战争末期,即便大势已去,日军仍旧殊死抵抗,拒绝投降,致美军伤亡惨重;日军进行侵略战争的同时,军队中实施臭名昭著的慰安妇制度……出于种种好奇心,美国于战后开始研究日本,以及日本人的性格,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可以说道尽了日本人性格中的各种矛盾性:
好战而祥和,黩武而好美,傲慢而尚礼,呆板而善变,驯服而倔强,忠贞而叛逆,勇敢而懦弱,保守而喜新。


住在日本的居所里,恬淡,舒适;榻榻米,纸灯笼,庭院花木,别致而有情趣;食品精致,有味道,处处讲究。如此惬意,还有什么美中不足的呢?先生一语道破:

在日本人的居所里待着,思想会停顿的,太恬淡、娴雅。酒、茶、饭,有情趣——这种环境,没有思想,有,也深不下去。日本本国一个思想家也没有,都是从中国拿去和欧洲来的思想。但日本总让我好奇,凡日本的东西,去看一眼。我称之为浮面效果。日本如浮萍,没根没底的。也非常狡猾,头头是道,没有下文。


02

现场大家进行了讨论,其实,如果抛开那段侵略历史,很多人对日本都抱有一定的好感。这在一定程度上缘于其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最近《千与千寻》和《龙猫》又被搬上了大银幕。

很多人的青少年岁月,就是看着日本动漫度过的,《机器猫》、《聪明的一休》、《灌篮高手》、《恐龙特级克塞号》、《蜡笔小新》、《火影忍者》、《海贼王》……太多了。


除了文化,对我们影响较大的还有日本的科技,无论是像索尼、东芝这样的电子品牌,还是像丰田、本田这样的汽车公司,都长久的影响着整个世界的潮流动向。先生对此现象有过对比:

他们的文化艺术和科技成就,是不相称的。不出大画家,不过是国门内称大。但是先在国内捧大,聪明的。日本非常会用中国文化,很快拿过去,立刻变成他们自己的。


这就是鲁迅先生早年所倡导的“拿来主义”,日本人很擅于学习,他们一直在学习中国,慢慢的由学生变成了老师,老师还浑然不觉。对此先生说道:

日本的文化、艺术、生活,都是中国模式。中国自唐以后,宋、元、明、清,照理可向日本取回馈,但一点影子也没有。中国人向来骨子里是藐视日本人,曰:小日本、矮东洋、鬼子、倭奴。其实是吃亏的,早就该向日本文化要求回馈。


现在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好转,日本的科技和文化,我们也都在接收,学习,开始形成自己的东西。但话说回来,那段侵略历史实在过于沉重,无论如何,这也仅是历史的记忆,生活仍会继续。

鲁迅先生在《题三义塔》中写道:“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中日两国,两国人民,但愿如此,期待如此。


03


木心说

日本的好处是没有成见,善于模仿,不动声色地模仿,技巧拿到后,知道了,再改一改,就成为自己的了。

比如和服。始于汉服,宽袍大袖,但古汉服袖太长,今不合穿,日本人则还是宽袍大袖,截去过大之袖。今和服成世界性时装,而汉家衣冠早已死亡。

比如喝茶。中国讲究茶具,环境士大夫化。可是士大夫没有了,茶则沦为茶馆,卖茶叶蛋。日本却规规矩矩、恭恭敬敬弄成茶道,其实是将茶弄成形上,成为一种礼,对茶这种最有性灵的饮料,保持尊敬,尊敬茶,其实就是尊敬自己。


庭院布置,日本独步。其他如空手道、食品、灯笼、纺织品、漆器、竹木器……日本都保持自己的面目,看似轻轻易易,都有用心。

中国眼下的所谓民族风格,咬牙切齿,不伦不类。

——木心《文学回忆录·中世纪日本文学》


上面这些话,是先生在一九九零年九月二十日所讲,转眼三十年过去了,中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走在街上,时常会碰到身穿汉服的男孩和女孩,从欣赏的角度看,确是好事,先生说汉家衣冠早已死亡,经过后人的还魂,也许还有复活的可能。

读者沙龙结束后,我们去一位读者的茶室喝茶,茶道起源于中国,传到日本后发扬光大,皇家有皇家的茶道,凡人有凡人的茶道;俗有俗的茶道,禅有禅的茶道,道家有道家的茶道,不一而足。一句话,品赏茶的美感之道,各行其道,取决于各自的审美观。

所谓茶道,就是饮茶的美学之道。如今,在这巴蜀之地,遍地茶馆,这也算是饮茶的凡人之道。

最后在这里,感谢此次场地提供方——宅匠,上面这位是宅匠的成都负责人candy,她在得知我们的木心读者沙龙后,便邀请我们在她们的工作室举办一场,知道这期要讲《文学回忆录》之《日本文学》,为此,她提前买来《文学回忆录》阅读,这份诚意实属难得,期待有更多的读者能与先生的文字结缘。

持续了一周多的秋老虎,真的是虎虎生威。昨夜的成都,终于迎来了入秋后的第一场雨,丝丝凉意入室,我想,下期的读者沙龙,大家可以在凉爽的秋风中继续品读《十九世纪日本文学》。

鹤无粮

2019年8月19日·成都

征稿启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