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木心的塔中之塔:成都读者沙龙第29期(童年随之而去)

 塔中之塔 2023-07-27 发布于四川

木心说

现在讲《童年随之而去》。

我纪实?很多是虚的。全是想象的吗?都有根据的。写写虚的,写实了;写写实的,弄虚了——你们画画的几位,实的有本领,虚的不行。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的预言,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碗,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那时,那浮氽的碗,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这种东西,和鲁迅的《朝花夕拾》,是至情至性。艺术不是比赛,不要比谁第一名第二名。各种艺术的关系是“掩映”,自我也可以“掩映”。

——《木心谈木心:<文学回忆录>补遗》

1

1999年,台湾旭侑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木心作品集——《同情中断录》,此书共收录木心十篇散文,皆为悼文。原书木心有序云:

'我曾见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以示我希望有所'完成’的个人和时代的出现,这是一个额外的残剩心愿,挥之不去……

而我们这期要讨论的《童年随之而去》,最早就出自此书。2006年,广西师大出版社再版的时候把这篇放在了《哥伦比亚的倒影》里。很多读者会把此篇当小说来看,也有视做木心传记的,当然,还有导演把它当成电影剧本来读。

(微电影《童年随之而去》)

于是,有了上面这部微电影——《童年随之而去》。木心在《文学回忆录》补遗里,详细讲解了这篇文章的写法,其中提到过这样的两处细节:

一   蒙太奇:“那日子就在眼前。”反叙,说“疏头”难关挨过去了,不必写“那一天”,直接写那件事。

二   电影镜头一转:“回家啰!”但立刻进入“脚伕们挑的挑……”,不必多写回家的兴奋了……“回望”睡狮庵,说明还在怀疑。

此处的“蒙太奇”与“电影镜头一转”明显在文字叙述上融合了电影的拍摄技法。青年导演卢漉捕捉到这些敏感信息,再加入自己的再创造,让读者得以在影像世界里感受到先生那如梦似真的童年。

豆瓣里有这样一篇影评吸引了我——《随之而去的又何止是童年》:

“(导演)为什么想到去改编木心的作品呢?一个对很多人来说还是生僻,甚至在艺术圈内,还存在争议的艺术家的作品。如果没有那种灌注到生命里的人性考察,先后,被木心先生,和这个导演捕捉到了,我想无论如何我们都是会惊异于这部改编作品的发生的吧。而这种对于人性和生命的考察是什么呢?

对于人性和生命的考察是什么?没有人可以确定无疑的回答出来,但它可以促使我们每个人去思索,这也许就是它的意义所在。感谢木心和卢漉,是这样的文字和影像使得我们重新思考人生中的重要命题。

对于自己的文字,木心曾说过:“我常常连虚构的方法也是虚构的。”读者可以在他的笔下看到不同于任何以往的文字、文体。这也如木心对鲁迅的评价一样:

在我的心目中,鲁迅先生是一位卓越的“文体家”。 文学家,不一定是文体家,而读鲁迅文,未竟两行,即可认定'此鲁老夫子之作也’。 ”这是在评鲁迅,也是在评自己,读木心的文字,未竟两行,即可认定'此乃木心先生之作也’。

木心对读者的吸引,不妨引用台湾作家杨照的评价来作为一种参照:

木心是中文世界的文学奇才,他的文字表达方式几乎找不到师承来源,横空降临,从八零年代开始惊艳两岸。他写的诗不像诗,散文不像散文,小说不像小说,反而因为“不像”而更让读者流连,反复怀想这样文字背后藏着什么样的灵魂,并好奇我们应该与这样的灵魂发生怎样的关系。

2

话题拉远了,回到这期读者沙龙,这还要从读者素心(上图)说起,因为上上期的红楼梦机缘,才有了这期的暄和雅居之聚,作为主人,她拿出了上好的金骏眉,配上陈皮,茶香四溢。

我作为北方人,喜爱江南,唯不喜冬日里的室温,不开空调,高不了室外几度。午后我们一进入茶室,暖风扑面而至,主人早早就开了空调等我们,全身防御顷刻卸掉,冬日里有这样一处暖居,顿觉如回到家中一般。

影片中,小孙璞自言:不满十岁,我已知寺、庙、院、殿、观、宫、庵的分别。”

木心评到:“知道'寺’、'庙’、'庵’……显书香门第。”这时雨佳(上图)接过了话头,雨佳在学校里是一名历史老师,她在三年前就读到《童年随之而去》,那会没有特别强烈的感受,如今一个人再读来,热泪盈眶。

雨佳老师除了带给我们丰富的知识与独到的见解,还给现场的读者带来了蓉城的银杏叶,既然是“童年随之而去”,也许可以寄一片落叶,写上二三文字,一起怀想我们已逝的童年。

读者灵松(上图中),来自四川音乐学院,学习的是绘画,大四的时候开始接触到先生的文字,仿佛眼前又开了一扇门,开始再一次认识自己。

这也是很多读者接触先生文字后的感受,他不是单纯的教你认知外在世界,更多的是让你懂得如何看清自己。

读者潘琼(上图),那个从旅行途中在航空杂志上了解到我们的读者,这次带来了单反相机,也加入到我们读书会的义务工作人员当中。从她第一次参加读者沙龙以来,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前两天还发来读《文学回忆录》的感想:

“好多时候是看不懂的,但却不生气,不沮丧,更不会干脆把书搁置不理。”作为在校的大学生,她不喜欢身边很多同学的生活模式,过于单调,也苦于找不到更好的方式,她喜欢读书会的氛围,喜欢和这些真正喜爱阅读、喜爱木心的读者在一起讨论。

读者Chatlee(上图左)(原谅我没有拍到你的特写),作为第一次来到读书会现场,发言不多,自称读木心的小白。结束后互加好友,看她的朋友圈,记下了这样一段话:

“《初识木心》:今天才知道这么一位殿堂级的人物—木心先生。尽管先生已经和我们不在一个世界,但通过今天的读者沙龙才了解到,当下的木心,在许多人那儿是作为大师级来对待的。这些年漫无目的地荒废自己的生命,越发像个孤陋寡闻的傻子,每天碎片杂乱的接受着各种渠道的文字信息,看似每天保持着阅读的习惯,但好多都是过目即忘,并未印入大脑,更未曾真正思考过如何阅读,及如何选择阅读的内容!今日有幸识得先生,回来第一件事便是下单买书,将先生的作品列入必读目录中!就从《文学回忆录》开始吧,作为认识和了解木心的起点……”

读者长汐(上图),早早的来到现场,一个人静静的看书,活动开始后帮忙为大家倒茶水。进入讨论环节,她深情的说起自己的感悟:

“少年的那只碗从手滑落时,就想到了侄儿已在昨日满18岁了,在大家讨论用力去珍惜的东西时,突然发觉原来自己的童年,侄儿的童年,越是想珍惜,却越没有什么真正好的办法去珍惜,时间如白驹过隙,童年虽是美好,更该珍惜当下。”

3

“……这种事儿以后多着呢。”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的预言,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碗,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木心《童年随之而去》

这是《童年随之而去》的最后一段,有必要再引用一次。桀悉说,木心的文字很多都是这样,全篇的描写只为了最后那几个字,几句话。就像《杰克逊高地》这首诗一样,前面一行行风景的渲染,只为托出最后那一句:“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下面所录皆为桀悉对这篇文章的总结感悟:

 木心先生失去的珍贵的物,有他早期的绘画和文学作品,还有先生的家园。失去的人有他的父亲,小姐姐,母亲,大姐,还有恩师林风眠……


此我想到了自己,竟然没有过这种体验。即使有,也没有达到过先生这么深的程度。过往生活的太随意太不用心,值得珍惜的,没在意,不值得的,又乱用情,伤了别人也伤了自己。

木心先生在《哥伦比亚的倒影》里说,当富兰克林说'我决不反对把从前的生活从头再过一遍’时,我惊觉自己难于说得如此爽朗(往事之中大有不堪回首者)。


我是很难说出口的,往事太不堪回首,全由命运的偶然和我的错误构成,就这么荡荡悠悠过了二十多年。直到奶奶去世,才让我开始思考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要用我的命来守护的'碗’究竟是什么?就像木心先生守护艺术一样,先生失去的东西使他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艺术是他唯一能守住的最美的'碗’。

当一个人不再懵懂,渐渐明白对自己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物和人的时候,也就是他告别童年,真正长大的时候。

木心在评点《童年随之而去》最后那一段时说:“这种东西,和鲁迅的《朝花夕拾》,是至情至性。

这也是桀悉的文字能打动我的原因,我相信,人的存在不只是去明白世间的道理,而是要能活出一种“至情至性”的人生,如果不能,就先读先生这样“至情至性”的文字吧。

其实快乐总是小的 紧的 一闪一闪的

鹤无粮
2019年12月11日·成都


三十期预告


读者沙龙

木心读者沙龙二十期回顾:留得好记忆  便是永恒

成都读者沙龙第21期(锦城公园)

成都读者沙龙第22期(川师大社区)

成都读者沙龙第23期(木心与鲁迅)

成都读者沙龙第24期(素履之往)

成都读者沙龙第25期(俳句纷纷)

成都读者沙龙第26期(宇宙无人文)

成都读者沙龙第27期(木心谈红楼梦)

成都读者沙龙第28期(木心谈红楼梦二)


推荐关注
步姿读木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