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船,有口子在哪都可渡河,为何古代偏把渡口当做兵家必争之地?

 haior 2023-07-27 发布于重庆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诗人陆游以激愤的心情,表达了对抗金的壮志豪情。

其中遥想当年在瓜洲渡大败金兵,一举收复大散关的盛况,真是战报传来,振奋了万千宋代儿女的心。

不难看出,古代渡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有船,有口子在哪都可渡河,为何古代偏把渡口当做兵家必争之地?

许多赫赫有名的战役,也都是围绕渡口打响的。

这就不禁让许多人产生困惑:江河湖海那般宽阔,又不可能每一处都有敌方派人把守,只要有船,寻一个口子不就可以渡河了吗?情况真有这么容易吗?

有船,有口子在哪都可渡河,为何古代偏把渡口当做兵家必争之地?

一、人类摆脱不了大自然的制约

古代军事家们并非专挑难题来突破,他们也知道在渡口过河,会有很大概率引来敌方的围追堵截,或许一场大战就此展开......

——若是随便选择一处地方的话,必然能更加隐蔽。但各方因素权衡考量下来,渡口几乎是性价比最高的唯一答案。

首先人类跟大自然的关系,从来都不是“凌驾”与“征服”......

有船,有口子在哪都可渡河,为何古代偏把渡口当做兵家必争之地?

就拿渡口来说,前后关系得先捋清,并不是有人群聚集的地方,繁衍生息一段时间后,才修建出渡口。

而是大家迁徙过程中,发现这块地方河流的深浅正合适,岸边也宽阔平坦,从而顺势而为修了渡口,逐渐以此为圆心,发展出繁茂的生活圈。

就好比考古发现的人类早期遗址,基本是围绕两河流域所产生聚集区。

——有淡水,且周边地势平坦,是相当关键的两大因素。

因而,渡口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实则是其他地方并不可以随心所欲的渡河,莽撞行事的话,既有耗时、耗力的影响,也会遭遇许多难以预料的危机。

首先,假设渡河这一方有充足的船只,不能随处选地方渡河的首要原因为——并非任何位置都方便过船与下船。

有船,有口子在哪都可渡河,为何古代偏把渡口当做兵家必争之地?

从当下旅游跟纪录片中,对于江河的印象,常给人们留下非常宽阔平静,两岸也平坦通达的印象,好似船只一靠岸,就能立刻转移。

但现实中的河流,贯穿全国走向十分莫测,有些被山峰交叠,使得河水崎岖狭窄,足以支撑运输兵士、物资及战马的大号船,要么就是过不去,要么则数辆齐发很容易拥堵......

大战一触即发的渡河,那都是千钧一发争分夺秒的,若陷入前方的船下不来,后方的过不去,真能把人急死。

或者就是江河的深浅不好预估,岸边的水位也十分高,就算士兵擅长水性,靠岸可以游一段,但物资粮草跟战马却不行。

再则江河的水流速度也得在考虑范围内,若水势过于湍急,船只则很难停泊,总不能毫无目的地往前走,直到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再靠岸,毕竟不是游山玩水,分秒必争很重要。

有船,有口子在哪都可渡河,为何古代偏把渡口当做兵家必争之地?

并且,还得保证渡河这一段的水下没有暗礁及积沙,不然顿时就全军覆没。

相比之下,大自然远比敌人要危险......

人类的实力在自然力量面前,显得不堪一击,跟敌军且能拉开架势堂堂正正的打一场,可一个水浪拍来、或者暗礁击沉了船只,瞬间所有物资跟战马都荡然无存。

退一步说,找到了适合停泊的口子,可附近地势是否平坦辽阔,也在考虑范围内。

——几万,乃至更多的大军得有地方落脚和转移,武器、帐篷、战马、粮草及医药等也需要有处安放。

有船,有口子在哪都可渡河,为何古代偏把渡口当做兵家必争之地?
有船,有口子在哪都可渡河,为何古代偏把渡口当做兵家必争之地?

二、渡口是关键命脉与信息渠道之一

古代的渡口,也是关键运输跟补给路线。

它通常会跟城池、寨堡等防御工事相连,已修缮好相对较宽的道路,以便于平时搬卸货物,正好就能应对大军跟装备的渡河。

即使遭到敌人伏击,宽阔地势,也能支持在极快的时间里,就组建成阵容,迅速投入战斗。

若顺利拿下这一局的话,则可以掌握运输补给线,反向掐断对方的后勤供给,并安排斥候、哨兵在附近巡视,第一时间掌握周边消息。

由于科技水平的局限,古代战争明面上看,是需要士兵的勇猛善战、战马的健壮、体力好。

可其实信息与后勤物资补给更为重要。

有船,有口子在哪都可渡河,为何古代偏把渡口当做兵家必争之地?

通常大军迁移,顶多随身携带数月的粮草及药物,这还是顺风顺水的情况下,若遇上不敌对方紧急转移的情况,那为了轻装简行,物资会携带的更为紧张。

——一旦渡口被对方掌握,粮草运输不过来,分分钟军心就会大乱,敌方就能趁机将其一举歼灭。

好比当年刘邦围攻项羽,二人鸿沟议和后,项羽本打算率军返回彭城,刘邦则觉机不可失,带人围追,顿时项羽方就跑得很狼狈,粮草逐渐短缺,被围在了垓下,英雄末路之际,项羽自刎于乌江边。

这里其实就能看出一个很现实情况,前面所说己方有充足的船只可以渡河,基本都是理论上的纸上谈兵。

真正的抢渡局面下,几乎不可能有适合运输大量士兵跟装备的船只,因为陆地上没法携带,总不能还用板车把船拉着......

有船,有口子在哪都可渡河,为何古代偏把渡口当做兵家必争之地?

而渡口是修建有桥的,从桥上渡河的效率远比拿船运要快得多。

十万大军算上配套设施,最多几个时辰就过去了,哪怕敌军早有准备,破釜沉舟地把桥给炸了,成熟的渡口都会停泊很多货船,正好就能借来渡河。

而换成其他地方,不仅船不好找,江河更不好过,仅剩一个下下策:临时搭建一个浮桥。

那动静可就太大了,没个数日是很难搭起来的,这边乒乒乓乓的搞基建,敌方早接到消息打过来了。

再则,渡口除了能控制运输线,还可以掌握消息。

具体敌军驻扎在何处,得需要派兵去打探,渡口四通八达,能及时传达对方的意向动态,从而布置下一步的应对战略。

有船,有口子在哪都可渡河,为何古代偏把渡口当做兵家必争之地?

并且陆运跟水运比起来,也有许多优势。

首先,陆运道路复杂,容易被敌方设卡伏击,物资粮草有被缴获的风险,派大量士兵随行看护,则成本较高。

而水运能将周边情况一览无遗,只要抢占渡口,渡河过程中基本不会受到过多的干扰。各方优势跟不可替代的价值搭配下来,渡口就成为历代的兵家必争之地。

有船,有口子在哪都可渡河,为何古代偏把渡口当做兵家必争之地?

三、历史上渡口闻名的大战役

其实,历史上许多大战皆据此打响,使得不少渡口闻名遐迩。

——如孟津古渡群,大致位于今天的河南孟津,其为黄河中下游交界处的关键枢纽要地。

黄河自潼关到三门峡都险峻又湍急,基本难以渡河,唯有孟津一带的这59公里河道宽且水流缓,自来就是运输跟开战必争的宝地,还留下“孟津一渡”的典故。

有船,有口子在哪都可渡河,为何古代偏把渡口当做兵家必争之地?

典故出处来自武王九年,周武王举行誓师仪式,八百诸侯及部落首领纷纷从各地赶来,渡河处都是孟津古渡群,静静坐落在黄河上的渡口。

见证了那段风云岁月,当一切尘埃落定时,它又将故事封藏,静待成为下次战争的暴风眼。

而风陵渡,这个诗意又梦幻的名字,也有其难以匹敌的地理价值,所处河东、河南及关中要道,素来有“鸡鸣一声听三省”的说法。

在黄帝时期,他跟蚩尤列兵作战于涿鹿之野,呼云排雾,上演过颇具神话色彩的惊奇传说。

春秋时,晋惠公因突逢大旱向秦穆公借粮,载着上万秦粟的船只,正是从渭河一路经风陵渡,才顺利抵达晋国,使无数百姓免于饥荒。

有船,有口子在哪都可渡河,为何古代偏把渡口当做兵家必争之地?

秦汉的都城为长安,风陵渡因地理关键成为京城的门户,汉高祖更直接就将风陵渡列为官渡,至此千年更迭。

总之,风陵渡无时无刻不发挥着重要作用,乃至民国时期,河南及山西的船帮还在风陵渡争夺经营权,动静闹得相当大,一度惊动了当时的山西省建设厅。

新中国成立后,风陵渡每日还在支撑着渡船的运输作用,名气过于响亮。

金庸大师写小说时,都将风陵渡当成素材,成为郭襄初见杨过,一见倾心的钟情所在,给许多书迷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得大家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常把这古老的风陵渡当作此生必去。

再有开头提到的瓜洲渡,《金史海陵王纪》中记载,金兵南侵时常会师大军在这里渡河,而南宋兵士则奋死相抗,并且不光有金戈铁马,瓜洲渡还见证过凄美的爱情故事。

有船,有口子在哪都可渡河,为何古代偏把渡口当做兵家必争之地?

明朝万历年间的杜十娘,误认为李甲是值得托付终身的良人,满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行船至瓜洲渡时,残酷无情的真相揭盖,杜十娘悲愤之下怒沉百宝箱。

围绕古渡口展开的故事不计可数,既有争斗不息的战争,也有依依惜别的唯美动人,更有痴情女子对薄情朗的还击。

总结

以上可见,在历史的长河中,渡口一直有着弥足重要的价值。

兵家之所以将其视作必争之地,而不是哪里都能渡河,首先船只不好找,行军时不能随身携带,非渡口也没有适合大批量运输的船。

再则能搭建渡口的地方,无论从水流深浅及速度、两岸地势因素及水底情况等各种层面考量,皆是天选之地,早已修建好桥梁等设施,可以高效过河。

并且掌握运输线及消息来源,从而决定战局的成败。

哪怕遭遇敌方突袭,开阔的岸边也可极快反击,不至于因狭窄每次只能上岸三五人,使得战争压根没法打,就像送人头一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