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刀郎:王者归来

 中人364 2023-07-27 发布于湖北

您的支持是我的最大动力,感谢!

几天不见,聊聊刀郎。

也许有不少人差点要忘记刀郎这个名字了,谁也没想到他沉寂多年出手就是王炸。

一首《罗刹海市》,热度仿佛是十几年前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发布的时候,像当年一样迅猛、一样炸裂。

只不过,这次刀郎玩了一把更大的。

新专辑歌词和曲调,都不再是以往的风格。说实话,门槛有些高了,调子很难跟唱,歌词晦涩难懂。

事实证明,刀郎不是只懂“下里巴人”,他玩起“阳春白雪”来,很多人难以望其项背。

对歌迷来说,这是一个王者归来。

我们那个小山村还在用VCD、DVD播放光碟的时候,刀郎是非常受欢迎的,因为他的歌词好懂、曲也好懂。

大家都不知道啥叫乐理,更不会什么唱歌的技巧,只是听了几遍就知道怎么唱,拿起话筒也能跟着吼几嗓子。

刀郎是个俗人,他所写所唱的,是俗人的歌曲,用最通俗易懂的音乐向大众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用他自己的话说:“通俗、民俗、风俗,这是我的三俗。”

这种“俗”,让刀郎在极短的时间内拥趸无数。

当年一首《2002年的第一场雪》火爆大街小巷,270万张的唱片销量更是力压周杰伦的《七里香》,有人说这个数字几乎终结了华语乐坛最后的黄金时代。

销量榜上,他是王者。歌迷的心中,他也是王者。

然而这样的刀郎现象却让一部分很难受,他们自诩为音乐正宗,却没有像刀郎这样受到追捧,他们认为这是刀郎的错、是歌迷的错。

他们把“雅”归为艺术,对“俗”进行排挤。

有人说:“他(刀郎)不具备审美观点。”

有人说:“刀郎的成功全是拜媒体所赐……无论专业、创作实力,还是作品本身,他的歌都很普通……大家这样去捧他,实在让人感到悲哀。”

有人说:“我自己也纳闷,可能我不怎么去商场,常去的咖啡馆、酒店里也不放这个。”

有人说:“他有音乐吗?你认为他那是音乐吗?”

还有人把刀郎的成功归结为“士大夫阶层”的失败。

自认正宗的音乐人,一面无比渴望受到大众的追捧,一面又在蔑视大众的审美情趣,自始至终都不愿底下高傲的头颅。

某音乐人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可是让老百姓津津乐道的音乐我写了就不高兴。我宁可孤独地仰着头,也不要俯视。”

喝咖啡喝出来的优越感,瞧不起吃大蒜的普通人,却还幻想着人们放弃吃大蒜,去给他们的咖啡买单。

这是多么矫情,多么卑劣。

然而面对非议,刀郎没有反驳,没有回击,只是轻飘飘一句“我的确不适合舞台”,悄悄淡出人们的视线。

这些年,我们听多了各种充满傲慢与偏见的讨论,唯一没有听到的就是刀郎的声音。

他始终不理睬外界杂音,只专注自己的音乐。

也许是大众对刀郎遭受的非议感到不忿,对他有朝一日发声回击始终抱有期待,所以《罗刹海市》甫一流传,大家都说刀郎在针对某些人,借新歌以浇心中块垒。

我倒是认为,别小瞧了刀郎。

他已经52岁了,这么多年过去,他都没有跟那些人一般见识,又何必在知天命的年纪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泄私愤?

用一句俗话来说,被狗咬了一口,总不能反咬狗一口吧?

事实上,《罗刹海市》取材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描绘的是一个“花面逢迎,世情如鬼”的社会。

如同当年蒲松龄的立意,隐喻是有的,内涵是有的,讽刺也是有的,但应当不是针对哪几个人。

十年磨一剑,剑锋所指是这黑白颠倒、魑魅魍魉横行的世道。

不过,刀郎的新歌引起网友们跑到某些人评论区里面打卡,我倒是举双手赞成的。

一位伟大人物曾经说过:“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是啊,早该问问这些人“你算老几”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