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州故事:晚清“陈郡七子”小考|杜宇

 tcfzhf的图书馆 2023-07-27 发布于陕西

     清同光年间,淮宁郝韶景、贾堃增,太康李睿、刘郇膏,项城王洗桂、窦书成、张安雅,合称“陈郡七子”,其中项城占三人。

     王诜桂,字丹君,项城人。晚清秀才。
     诜桂幼聪明,博通群书,留心经济,不屑仕途。为文汪洋浩瀚,洋洋洒洒数千言,卓然自成一家。做诗沉雄悲壮,有杜牧遗风。所交皆当时名士,同邑张安雅,窦画村等,谈诗论文,相得甚欢。与同郡郝蓉塘、贾柳塘、李又哲相知相通。邑孝廉夏瑞麟极推重之,视为高才。因兵荒马乱,携家迁往阳夏(太康)、鹿邑,又转徒荥阳、成臬等地。每到一处总为当地谋战守城,并且总能获胜,太康县令祝爽亭上书当道,随启用平贼,名声大噪,皆待为上客,中丞张子青欲任以职,诜桂不屑利禄,当面婉拒。
     诜桂平生著述颇多,但太多散失。其孙拱宸多方搜集,仅得数篇。

     张安雅(1824——1892)字宴如,号凌湖,项城人。20岁以陈郡第一考中秀才,才名声闻一方,“陈郡七子”之一。张安雅读书开封,课余常游古咏台,登禅院浮屠,远眺黄河,胸怀豁然。归家,其母高梅阁(号荆布老人,女诗人)授以理学《宗传》,督教甚严,闭门不出,精读儒家经典,穷想力索,每有心得,随笔记下,遇有疑难,多与表兄高钦中、高钊中切磋,直到澄清为止。有时与母亲谈古论今,以为乐事。至于功名利禄,视若浮云。常曰:“天伦之乐,虽给以三公的官秩,也不与换之。”
     母亲去世,张安雅绝意仕途,十余年没进过城市,一心纂集母亲遗著《形短集》、《训子语》,并刻印问世。邑人袁保恒督办西征粮台,邀其入军,得以与友人罗健侯屈膝畅谈,以道义相砥励。不久,袁保恒奉诏回京,张安雅便独游太华、崤函,触景题诗,曰《游秦集》。归豫,在扶沟义塾教书,自拟讲义,题曰《唾余碎同》,朋友见了,都称异篇。晚年,张安雅嗜习《考亭文集》、《杜陵诗抄》尤好临摩颜董草书,多为善书者所叹尝。著有《得所轩诗文集》。

     窦书成(1799--1882)字西田,号画林,项城窦寨人。清道光十七年(1837)丁酉科拔贡。
     书成少禀异,读书过目成诵。十五岁时,受到陈郡学使钱辰田赏识,奇其文,誇其”卓荤不群“,拔郡庠第一,大康刘松岩第二。七年后,刘松岩成进士,但书成却困于棘闹,钱公叹曰“如此奇文竟不能一第乎!”年二十六,列道光已西萃科。后得重病,不能劳心,绝意进取。
     书成养病期间,广交朋友,淮宁府郝蓉塘、贾柳塘,太康县李又哲,本邑王丹君,张菱湖皆其诤友,并以诗文相砥励,与丹君、菱湖交往更密,说“丹君为今之狂人,菱湖为今之矜者。”自谓“人读书苦其忘,吾读书苦其不忘,壮岁积劳,不能观书而又不能忘书,惟任其悠游养身。”家居设馆,问业弟子满坐,又不能以病辞之。每日辛劳,多所成就。清光绪八年卒,享年83岁。著有《乐素轩诗稿》藏于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