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纸上得来终觉浅

 传扬国学 2023-07-27 发布于广东

作者:钟永圣博士    朗读者刘巍


《道德经》第41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不管是听来的,还是从书上看来的,如果自己不能躬身施行,不是真的有得。


唐朝时候,白居易在杭州做太守(职务相当于今天的市委书记兼市长),遇到一位鸟窠和尚。为什么叫鸟窠和尚呢?就是老人家在树上搭个小篷子,像鸟窝一样,就住在树上。这种潇洒、自在和清净使大家很敬佩他,以为是有道高僧。白居易就向老人家请教什么是佛陀教育,怎么提高修养。鸟窠和尚就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听了大概眼泪都快笑出来了,说这些话三岁小孩都会说。为什么三岁小孩都会说呢?唐朝那时经过唐太宗李世民的弘扬和提倡,文化上有百家共兴共荣的大气象,在朝廷的国学院开始改立孔子为至圣(原来供奉周公),延揽天下学有所得或学有专长的儒家学者,鼓励并奖励学者讲学,繁荣兴盛景象前所未有;大力弘扬佛陀教育,支持玄奘法师到天竺国留学取经,玄奘法师的译经场多达600多人,几乎集中了举国文化精英的一时之选;各家各派名师辈出,星汉灿烂。所以,白居易作为诗文造诣名扬天下的大学者兼政绩口碑良好的地方长官,当时请教鸟窠法师的问题,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杭州市委书记请教一位老党员“什么是最高的修养?”然后老党员回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白居易会对鸟窠和尚的回答不以为然。

可是老和尚说:“三岁小孩虽能说,八十老翁做不到啊”,白居易听后觉得很有道理,能不能做到是关键。

雷锋的精神表述为文字,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5000年文化道德历史中司空见惯、平淡无奇,但是他勤而行之的实践,把他推上了“知行合一”的行列,能做到“克己复礼”、“舍己为人”并不容易。

图片

中国文化史上,唐宋以后就是“论道者多,行道者少”的局面,如果大家都是知行合一的人,明代的王阳明再标榜知行合一不是笑话吗?知行分离必然导致文运、国运等运势逐渐衰颓乃至于衰亡。

学一门学问,就践行一门学问,是真学者的行为;

学一部经典,就落实一部经典的主张,是志士的行为;

一句话有可取之处,就践行到底,是贤人的行为;

认识一个字就行一个字,就是圣人境界。

例如认识了“道”字,就要行道,不行没有道;

认识了“德”字,就要做德,不做没有德。

认识了“人”字,就要做人,何谓“人”?一撇一捺,分别代表“真”与“正”,人行正真才是人。虚假和邪佞,就失了人道。

图片

图片

把经典的真义和教化的伦理用自己的心念和身体在现实生活中行出来,这样的人才是“文化人”。嘴上说得头头是道,没有一点落实,是文而不化,是人经分离,不是合格的文化人。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