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与人相比,就差一个状态——读书札记(4)

 新用户19085124 2023-07-27 发布于江苏

无论是讲座,还是到职业学校去,我有一个习惯:注意观察师生的精神面貌。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是这个人生命状态的外在反映。如果师生的生命状态是安宁的、从容的、阳光的,那么,我基本上可以判定,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比较先进的,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如果听讲座的教师的生命状态是积极的、眼中有光的、聚精会神的,那么,我基本上可以断定,这一支教师队伍是优秀的、充满活力的、具有创造力的。

相反的情况也不鲜见。有时,我会在一所学校里发现,学生没有欢声笑语,教师们面无表情,学校领导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讲座开始前,我也常常发现,来到会场的教师们有的心不在焉,有的尽量挑选靠后靠偏的位子,教师和教师之间形同路人……

我不知道用这样的标准来判断一所学校、一个教师团体有没有科学依据,但几乎屡试不爽。

读朱永新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似乎找到了“科学依据”。朱永新在书中说:“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状态。有了状态就有了方法,有了状态就想做事,就有可能成功。什么是良好的精神状态?这个问题难于有精确的回答。但我认为,一个能适应正常的生活节奏、具有上进心与责任感的人,最容易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这就对了!只有想做事、肯做事、做成事的人才会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因此,一所学校要抓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激发教师的生命活力,也即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呈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来。在这个方面下功夫,工作就抓到了点子上。

(唐山丰润中专的教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教师良好的精神状态从哪里来?靠说教、靠管理、靠奖惩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积我几十年职业学校工作之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良性的机制。良性的机制应该具有几个特点:

1.学校领导相信教师、依靠教师、重视培养教师。要树立“教师第一”的理念。个中道理,正如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

2.要让那些想做事、肯做事、做成事的老师“被看见”“被欣赏”“被激励”。

3.要建立退出机制,让少数不想做事、不肯做事的老师离开教书育人的岗位。

4.不要怕教师出名,哪怕这些教师将很多精力花在外出讲座、帮助其他单位搞研发等,也应予以支持和鼓励。因为出了名的教师无论走到哪里,表明身份时,依然是某某学校的教师。这是给学校免费打广告,是学校可遇不可求的宝贵资源。

5.要不惜代价地培养教师,无论学校经费怎么倾斜都不过分。

有了上面这样的机制,我相信,多数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都会被激发出来。教师群体的精神状态变好了,学校想办不好都难。

(与朱延华院长合影)

一个人精神状态的好与差,固然与单位、家庭乃至社会有很大关系,但说到底,还是教师个人的内因最为重要。我经常讲,从来就没有什么神仙皇帝,也没有什么救世主,教师要创造自己的职业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正如朱永新在书中所说:“死人和活人就差一口气,活人和活人就差一个状态,有状态就有激情,有激情就有行动,有行动就有收获。实际上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也是状态造成的。”

朱永新说得很到位了,我似乎无需狗尾续貂了。

脉动饮料的广告语写得不错:找回状态,脉动回来!——送给读到这篇文章的你!

2023726日,727日修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