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4《收获》| 电影课:《教父》的镜头构思(徐皓峰)

 永声树 2023-07-27 发布于四川

图片

2023-4《收获》

图片

导演徐皓峰

专栏:电影课

《教父》的镜头构思

徐皓峰

图片

电影《教父》(1972)海报

《教父》是我们一代学电影的心头痛。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电影厂改制,找业外资金投电影,成了大势所趋。思索资方别的电影看不进去,起码看黑帮片吧,所以常拿《教父》举例。
质疑你剧本的情节进展慢,可说《教父》开场的婚礼超过三十分钟;质疑人物关系复杂观众记不住,可说《教父》有台词的角色超过三十位;质疑剧本高潮戏不够激烈,可说《教父》的高潮戏没大场面,只是在小房间、冷僻街面零星杀了几人——
资方感叹:“每一位导演心中都有一部《教父》,你们说的都不一样。”听到这话,就别谈了,在你之前已有同行来过,说得比你好。
很久后才发现,资方们并不喜欢《教父》,觉得太像中国电影。《教父》用的新现实主义手法,也是我们第三代、第四代导演所践行的,截取谢晋导演的《芙蓉镇》、吴贻弓导演的《巴山夜雨》片段,剪进《教父》中,毫无违和感,都是来自《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和《罗马十一时》,前者尝试以纪实性取代戏剧性,后者尝试在纪实性里糅进戏剧性。
学电影的人,觉得《泰坦尼克号》《侏罗纪公园》看似酷炫,实则简单,高科技做的画面先进,镜头构思上落后;新现实主义难度才大,得边拍边发明,一定会处于“前无古人”的境地。没法说出口,资方会觉得你轻狂,说:“等你拍过大海和恐龙,再来找我吧。
究竟向资方举什么例子,才能认可你的剧本?答案是,与其找片例,不如找明星。
《教父》没用,辜负了青年。
拍《教父》时,导演三十三岁,他还是青年,处处见基本功——没钱时,如何用镜头技巧弥补场景的不足。两年后拍《教父2》,投资翻倍,也便抛弃了这些技巧。

分析一:强造型剪辑、平行调度、过肩运动

图片

镜头1——A点

影片开头,镜头从殡仪馆老板的脸向后拉开,直拉到前景出现教父的背影,此时在观众感受里,是一个封闭的空间。所谓封闭,就是信息固定,观众看到的前后两人便是全部信息。

图片

镜头1——B点

不料画右一条胳膊入画,递给殡仪馆老板一杯水,封闭的空间变成开放的空间,画面内的信息不是全部信息了。屋子里还有谁?不知道,一切变得莫测,毕竟写的是黑帮,要有不安全感。

图片

镜头1——C点

看得出是青年导演的作品,还处于对画面高度敏感的阶段,受不了桌面夹角的生硬,要放张白纸掩盖,但放一张白纸,不太自然,于是又在白纸下垫了张小纸。
此阶段,就是会如此较真。有的导演两个小时不开拍,一直生闷气。全组吓坏了,找组里老人问出了什么事,导演终于发泄:“我能拍吗?全场二百多人,没一个人发现墙上的镜框挂高了。”
老人:“他们不对!我这就喊他们降下来,您看降几厘米,三厘米够吗?”
导演:“三厘米又多了,二点二厘米。”
视觉过敏,是导演必经阶段,有人五六年能过去,有人七八年。科波拉算快的,不过两年,《教父2》中已不再有这类垫白纸的作为。

图片

镜头1——D点

殡仪馆老板从后景走到前景,也变为背影,和教父背影构成强造型。一旦构成强造型,接下来的镜头,也得是强造型的,否则视觉上会突兀。

图片  

镜头2

结果下一个镜头,画面感如此弱,只是让白兰度露了下脸。不像是导演科波拉所为,处于过敏阶段的他,这么剪接,会觉得上个镜头白拍了。
应是资方要求,说你上个镜头啰嗦,我忍了,让你追求艺术;下个镜头你得听我的,让白兰度早点亮相。
电影学子们会讨论教父亮相的最佳方式。如觉得这样就挺好,那你便不适合学电影。
有种种修改法,最简洁的,是删除这个镜头。

图片

镜头3

     第一个镜头后,可以直接接这个镜头。第一个镜头的最终画面,是教父和殡仪馆老板剪影的强造型,不是应该强造型接强造型,才和谐吗?

  全景,等于强造型。

拍低成本影片,没时间揣摩构图、打磨光效时,摄影师急得快哭了,导演要劝他:“没事,我们还有全景!”

图片

镜头4

  或者第一个镜头后接这个镜头,第一个镜头结尾,殡仪馆老板说完一句话后走开,站到办公桌前,教父以这个画面亮相。

  这个构图叫“画面内重新构图”,俗一点叫“场记板镜头”。当现场来不及做出强造型,大家一筹莫展,导演夺过场记板,遮住一半镜头,说:“这不就行了吗?”

  十分拉风,可获爱戴。

  遮住一半画面,也是强造型,殡仪馆老板的身体等于场记板。

  有的摄影师偏爱“场记板镜头”,有钱置景、有周期打光的情况下,仍然在镜头前做各种遮挡,容易和导演发生矛盾。导演认为多此一举,深为厌恶,称为“老鼠洞”,为何非要透过什么才能看到演员,不能直接拍演员?

  摄影师会斥责导演的空间感不好,该回炉,重学电影。

  经验是,“老鼠洞”是应急法,全片不宜过多,否则观众累眼,将心理变态,走出影院后想偷点什么。

图片

镜头5——A点

  这是美术、戏剧、电影共同的技巧,前景人物做出跟后景人物相同的动作,观众心里,会将前景人物的运动量算在后景人物身上。

  教父被殡仪馆老板激怒,起身一转,前景的黑帮军师汤姆同时转了个圈,教父的起身便得到了加强。加强的运动量,令观众在看不到教父脸的情况下,感觉教父怒了。

图片

镜头5——B点

教父向画右走去,前景的汤姆同时向画右走,单纯为画面服务,令后景教父走的几步,对殡仪馆老板产生压力。
有的演员会说,这样的戏演不了,我内心是空的。要求导演给他找个内心依据,导演见沟通不了,随口编理由:你见教父向殡仪馆老板走去,知道教父要说严厉的话了,你提前绕到殡仪馆老板背后,以防殡仪馆老板万一反驳,你掏出木棍将其打晕。
汤姆虽是军师,但他也曾像《古惑仔》里的山鸡一样,是酒吧看场子出身,一晚上总要打晕几个。想到山鸡,演员心里踏实,称赞人物有了独特的前史,答应走这几步——这是极致情况。大部分演员,你对他讲镜头原理,都会感兴趣,称赞:“学到了,这才是演电影呀。”
这个技巧,美术构图上叫“同型人物”,戏剧舞台上叫“平行调度”,电影片场上叫“雨刷走位”——汽车前窗上的两个雨刷,做出一样的动作。哈哈,很口语,电影术语大多不像专业词汇,为了副导演好喊话。
“走个雨刷。”
演员和摄影师就懂了。
还有个词,形容摄影机运动,左右走了个来回,叫“雨刷镜头”,这个以后再讲。电影术语为现场操作,越少越好,揪住个词便猛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镜头6——A点、B点、C点、D点

此镜头,是电影独有技法。电影才会出现的视觉现象,称为“过肩运动”。生活里,一个人从另一人的左侧走到他右侧,人的反应是麻痹的。舞台上,也没有表现力,因为舞台宽广,需要更复杂的调度。

  独在电影上,一人过了一人肩,是巨大的视觉冲击力。这是摄影机随着演员走位造成的,还有情况是演员原地不动,通过摄影机运动,造成过肩效果,冲击力更大,为动作戏标配。

  教父如此一走,视觉上已压倒殡仪馆老板,观众听不懂台词,先入为主,也知殡仪馆老板将向他屈服。

(图文整理:张景涵)

(选读完,以下略,全文刊载于2023-4《收获》)

分析二:敢于穿帮、敢于夹生戏剧表演

分析三:寻找夹角、破坏五官

分析四:新现实主义用光

分析五:长对话里加色块、加造型

《收获》微店

图片

图片

《收获》微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