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唐诗辨惑
2023-07-28 | 阅:  转:  |  分享 
  
唐诗辨惑

唐诗辨惑之一:

杜诗中的“笋根稚子”

笋根稚子,第一次如今还有印象的接触这个词,是在《唐诗鉴赏辞典》中的杜甫《漫兴九首》之七:“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列位看官请注意,不是“稚子”。第二次见于《容美纪游》,内容是“竹鼬即笋根稚子以谷粉蒸食甚美然不恒得”。古文无标点符号,注者将其断句为“竹鼬即笋根,稚子以谷粉蒸食,甚美,然不恒得。”注释为“即,应为既。既者,食尽也。‘竹鼬即笋根’实指‘竹鼬食笋根’,稚子,贵胄子弟。”觉得莫名其妙,因为辞书注“既”字是:“既,食尽。指日全食或月全食。”于是查了相关资料。稚子:“⑴幼子;小孩。⑵指胄子;贵族后代。⑶笋的别名。”竹鼬:“即竹鼠。属严形鼠科、竹鼠属。以竹的地下茎根和地面笋、嫩竹为食,因而得名。”仅此,仍然不能解决疑问。

先说杜诗的“笋根雉(稚)子”。大约从明清时代就在传抄过程中出现了“雉”和“稚”两种版本,(《全唐诗》为“稚子”)也作了两种不同的解释。雉,指小野鸡伏在竹林笋根旁边,难为人见;稚,古人也把笋称为稚子,《食笋诗》“稚子脱锦绷,骈头玉香滑”就是例证。(锦绷即笋壳)似乎都没弄错。

再看其他专著中的解释。惠洪《冷斋夜话》:“老杜诗曰:‘竹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并母眠。’世不解‘稚子无人见’何等语。唐人《食笋》诗曰:‘稚子脱锦绷,骈头玉香滑。’则稚子为笋明矣。赞宁《杂志》曰:‘竹根有鼠,大如猫,其色类竹,名竹豚,亦名稚子。’予问韩子苍,子苍曰:‘笋名稚子,老杜之意也,不用《食笋》诗亦可。’”吴垌《五总志》:“老杜诗云:竹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唐人《食笋》云:稚子脱锦绷,骈头玉香滑。则稚子为笋矣。惠洪初不知此,乃于《冷斋夜话》引赞宁《杂记》谓竹根有鼠,大如猫,其色类竹,名曰竹豚,亦名稚子,盖牵合也,便以为证,陋哉。闽中多此物,予在永福屡得食之,土人所贵重。但名曰竹豚,谓性嗜竹,初不与竹色相类,故当以唐为证。

唐诗辨惑之二: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之“宿”

刘长卿(?- 约789),唐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起为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复被诬贬睦州司马,官至随州刺史。诗多写仕途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风格简淡,《骚坛秘语》载其“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长于五言,号“五言长城”。他的五绝《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选中国全日制学校教材,可称代表作。其诗曰:“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四库全书·全唐诗·刘随州集卷一》第一首即是。

关于此诗,《唐诗鉴赏辞典》载有陈邦炎先生的赏析,网络上亦有诸多解释。大体都说“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在解释内容与诗题不相符合时,便提出此乃“反客为主,出奇制胜的艺术构思”。对这首诗的词句释义和意境理解,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诗人旅途遇雪,行走不便,于是到芙蓉山主人家避雪,可主人却不在家。“日暮苍山远”是诗人等待主人的心情所在,展现的是时间关系。诗人可能已经等了很长时间,暮色将近与雪花飞舞,使眼前苍茫的群山似乎变得越来越远;“天寒白屋贫”是诗人对主人家的观察所在。“白屋”指以白茅覆盖之屋,抑或白雪覆盖。李翀《日闻录》:“白屋者,庶人屋也。”这里的“贫”,乃设施简陋财物匮乏不足之意;“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所表现的是诗人激动与快慰的心情。听到犬吠,诗人立即出门观看,风雪中有个模糊的身影越来越近,大黄狗停止吠声,亲昵地摇起尾巴,主人终于回家了。

至于“芙蓉山”究竟在何处,有人按《中文大辞典》所注,在山东临沂县南,似乎不确。根据诗人转官地点,只能在湖北至江浙一线。亦有人按《中文大辞典》所注,把苍山定在山东临沂县东,而诗中的“苍山”是不能训释为山名的。



唐诗辨惑之三: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岁仗剑出峡抑或送友人出蜀至荆门(山)所作。俞陛云在《诗境浅说》评道:“此诗首二句,言送客之地。中二联,写荆门空阔之景。惟收句见送别本意。图穷匕首见,一语到题。昔人诗文,每有此格。次联气象壮阔,楚蜀山脉,至荆州始断。大江自万山中来,至此千里平原,江流初纵,故山随野尽,在荆门最切。四句虽江行皆见之景,而壮健与上句相埒。后顾则群山渐远,前望则一片混茫也。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以‘海楼’喻云之奇特。惟江天高旷,故所见如此,若在院宇中观云月,无此状也。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江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

俞陛云的评语颇为详尽,但“以‘天镜’喻月之光明,以‘海楼’喻云之奇特”之说未免牵强。天镜不喻光明,今人多将诗中“天镜”作月影解,应该没有争议。如果“海楼”可喻奇特,那一定是“海市蜃楼”了,《唐诗鉴赏辞典》也是将“海楼”释作“海市蜃楼”的。看来,古人今人大都将“海楼”释作“海市蜃楼”,那么,到底是不是呢?先看看辞书对“海楼”的解释,再看看古诗赋中含“海楼”的句子是否有海市蜃楼的含义。

《中文大辞典》释“海楼”:“临海之楼屋也。” 例句有三:⒈李白《明堂赋》:“夸(一本作“跨”,一本作“蔑”)蓬壶之海楼,吞岱宗之日观。王昌龄南越归人梦海楼,广陵新月海亭秋。

再看其他古诗中的“海楼”。陈子升《宿城西与麦盛际远梦断山驿,冷烟生海楼。送澹西堂之海幢兼寄阿首座二首黄俊升大士招同雪槱和尚放舟海珠寺分赋

李白乘舟顺流而下,势如奔马,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存在生成与看到海市蜃楼的条件,以比体论之,也与海市蜃楼关系不大。船过荆门,江面开阔,云气与江边楼房连缀在一起,构成眼前景物:“云生结海楼”是也。



唐诗辨惑之四:

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此诗前六句写景状物,了登上谢脁楼所见到的景色。尾联点明怀念谢脁之旨,与首联呼应,从登临到怀古,抒发了对先贤的追之情。全诗语言清新,格调淡雅,意境旷远。



(一)首联“山晚”。《全唐诗·卷一八0》载为“山晓”(非影印件),《唐诗鉴赏辞典》载为“山晚”。晚,最接近白天的解释是“日暮”,“黄昏”;晓,第一解释是“明亮”,“特指天明”。从诗中明朗的景象看,本人倾向“山晓”。

(二)颔联“两水夹明镜”。两水是指宛溪和句溪,明镜肯定是用来形容水面清澈平静如镜的,但“夹”字有疑问。一说“夹”即“绕”:“宛溪在宣城东北与句溪相会,绕城合流,所以说‘夹’”。此解不通,因为“夹”没有“绕”的涵容;一说“夹”字语讹:“夹者,两者之间也。两水之间应是陆洲,何来明镜一说?‘夹’字用在此处甚讹。”此解亦似不准确,大诗人李白怎么就一定会言语有误呢?本人以为这里有三解:a、拉开空间。登楼北望,左有青弋江,右有水阳江,满足“夹”字“在两旁”之义;前有南漪湖(距城40里),后有宛陵湖(古鳄鱼湖,在城区) ,取一个即满足“明镜”之喻义。b、句宛二溪在敬亭山东麓注入敬亭潭,此潭可以明镜喻之。c、古辞书注“夹”字有一项为“兼也”,兼字有“并”“同”之义,那么,句意谓两水并(同)为明镜,似可。但是,按严格的对仗要求,彩虹是对双桥而言,明镜也要一定是比喻两水的,所以a解不确切。还因为古辞书过于简略,c解需求助。

(三)人烟寒橘柚

此诗在网络中多有解读,余不详述。

献花(0)
+1
(本文系青岩小筑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