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年磨一剑,口碑票房双逆转,电影《封神》究竟神在哪?

 沐阳说 2023-07-28 发布于四川

电影《封神》上映第5天,口碑和票房双双逆转,大有逆袭飙升之势,在很多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

毕竟在上映之前,很多人都对这部早早打出“中国史诗”旗号,号称对标《指环王》的《封神》嗤之以鼻,尽管演员表众星云集,但“封神”这个老IP能玩出多大花样,没有人能想到,这部《封神》真的能霸榜封神。

但真正看完之后,观众们又有了同样的评价:诶,还不错哦。

于是,《封神》的评分一路涨,票房也跟着涨。

回过头来看,了解过《封神》的筹备、拍摄、制作和呈现,方可知《封神》究竟神在哪里?

1、九年磨一剑,庞大的工业体系

几年前,《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导演郭帆曾特意去参观《封神三部曲》片场,参观过后,他感慨和《封神》的“工厂”相比,《流浪地球》只能算是一个小作坊产品。

那是一个位于青岛海边,占地500亩,最多可容纳近3000人的“大型工厂”,甚至还建起一座食堂,供全片场人员吃饭。

当然,郭帆口中的“工厂”并不仅仅是指片场的规模,而是一部电影的“工业流程体系”。

这一点上,《封神》的导演乌尔善是有野心的,拍摄期间,电影片场所有人员都能够按时上下班。

不紧不慢,稳扎稳打,从一开始,《封神》就注定是一个反复打磨的精品。

确实如此,《封神》的前期筹备,是一个庞大的基建工程,然后,才是一个文艺项目。

2018年3月,青岛东方影都一处临海空地上,一个工业园区的奠基仪式结束之后,当地人议论纷纷,以为要建起一座国际工厂,却没曾想,那里只是要拍一部电影。

基建启动5个月后,《封神》才举行开机仪式,将创作达5年的剧本推向拍摄阶段。

在《封神》的拍摄期间,工作人员先后超过8000余人,用时一年半,需要各部门,各人员高度配合,在片场,所有的一切都能有序稳定的进行,不怪乎郭帆参观之后大为惊叹。

为了寻找一批全身心跟组两年的年轻演员,全球有十余个选角团队提前花一年时间物色,导演乌尔善查看15000多份资料,面试1400余人,最终选中30多个,花费半年时间为他们进行表演和马术培训,最终才有了电影中体格健硕,身材运城的“质子男团”。

在《封神》的片场,即便在拍摄前后,都是安静有序的,演员动作组和威亚等各个部门提前演练排练,高难度工作和场景,甚至可以提前训练好几个月。

而道具和场景,更是拿捏到了极致。为了还原古时的壮美自然风景,选景组的足迹踏遍壮美河山,片中的树林还有墨脱原始森林的影子,黄河悬崖是壶口瀑布的扩大版,西岐麦田是天山北麓的高地丘陵麦田,冀州雪原则来自北疆阿尔泰山。为了重现殷商文化历史,道具组反复参观博物馆和古遗址,经年累月反复雕琢才出现了片中各种道具,最为宏观的龙德殿更是花费7个半月,请木雕大师花3个月预制木雕而成。

如此这般,可以比肩好莱坞“片厂制”的工业体系,是乌尔善不慌不忙呈现《封神》的最大底气。

2、重构故事线,巧妙的剧情改编

《封神》这个老IP,是国人的集体印记,无数影视剧更是泛滥,它太过庞大散乱,每一个人物拧出来,都能成为一部戏,比如近些年大火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和《封神榜:杨戬》,但要想从整体来呈现,并不容易。

在很多人的固有逻辑上,姜子牙是主角,但在原著中,他第十五回才下山,很多影视剧习惯以姜子牙当作主角,但乌尔善的《封神》却选择姬发做主角。

众所周知,原著中,姬发并非故事核心,只有在结尾武王伐纣的篇幅中才成为核心人物。

电影让他做主角,很大胆。

于是,《封神》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质子。

所谓质子,即商王遣天下八百诸侯进献入朝歌的儿子,诸侯如有谋逆,质子首先问斩,是近臣,也是拿捏各地诸侯的棋子。

西伯侯姬昌之子姬发,就是其中之一。

这位未来注定成为周武王的年轻人,也是《封神》的主角,以一个少年英雄成长的线索重新组织封神的故事,这种大胆的重构,是《封神》能走入观众内心的关键。

电影为姬发设置了丰富的成长曲线,从身份认同危机到到精神弑父,再到自我觉醒,到最后精神和肉体的双双回归,从少年成长转变到最朴实也最真挚的亲情,每一环都能引起共鸣。

即便是魔幻题材的电影,也不缺乏对家庭和伦理的审视,神魔的外壳里,依然有传统价值观的内核。

所以《封神》并未将姜子牙作为主角,不得不说,这样的改编是巧妙而高明的。

3、真正的史诗,对人的直白探讨

《封神》最早号称要打造“中国史诗”的,很多人当作笑话,毕竟“史诗”这个词,本来就很“魔幻”,再放在一个魔幻电影上,那真是魔中魔,幻中幻。

什么样子的电影,能被称之为史诗,真正被认可的,大多来自西方,比如《星球大战》,比如《斯巴达》,比如《指环王》。

而《封神》,足够”史诗“的魔幻背景已经有了,那么电影本身,够“史诗”吗?

再分析之前,我们把“史诗”拆开,即“史”和“诗”,可以看作是”史诗“电影的两个必要的特质。

所谓“史”,不管是真实的历史,还是架空的时代,都要有足够的细节丰度,让人相信背景世界的真实性。

而“诗”,可以是多方面的,来自于深刻的、崇高的精神探讨,诸如善恶的对抗,英雄的成长等等,是一种能上升到某种价值维度的美学体验。

但《封神》似乎做到了,或许并不完美,但它具备”史诗“的特质。

前面说到,大量的前期工作,让电影的细节做到了足够可信,不管是一墙一瓦,还是一杯一盏,都让一个真实的殷商时代,重现荧幕,跃然眼前。

单这一点,其实很多电影都能做到。

但难得的是,《封神》对于“诗性”的拿捏,电影脱离了神魔大战的主线,而将视角重新聚焦到“人”的身上,不管是对人本身,还是对人性的刻画,都入木三分。

九尾狐为了获得人形,修炼千年却被封印,被唤醒后附身妲己成为美艳不可方物的世间尤物,也成为了权力和欲望的凝聚,她的美是凌驾一切的,但在《封神》中,却不仅限于此。

电影中还不惜把镜头给到了赤身的殷寿和质子等人,肌肉与力量,武力和权力,在不同人的身体上得到直观展现。

在此基础上,通过几场“父子对峙”,又将人性直白的铺开,商寿借兄长之手弑父,阴险毒辣,一个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的魔王跃然眼前;纣王夜宴,四对诸侯父子,四位质子和父亲的不同抉择,拉满宿命式的悲剧感;后面纣王疑心亲子弑父,又将传统的君臣父子矛盾血淋淋剖开。

在一部魔幻题材的神话电影里,不惜让妲己、哪吒、杨戬等神魔变成“工具人”,不耽溺于神魔斗法,而采用这样的主线设计,让“人”回归到中心,着力于“人”的刻画,这并不容易。

事实证明,这是明智的,也是《封神》贴近“史诗”的神之一手。

当然,任何一部电影都是毁誉参半的,对《封神》的诟病大都集中在由新人演员娜然饰演的妲己身上,认为他妆容时而寡淡时而过猛,少了狐妖的妖媚。

但笔者看来,这个狐妖却更灵动,雪地之上她出来人世满是好奇惊恐,学着人样站起身子,后面讨好般的舔舐,再后来为了自保的呲牙低吼,她是妖,但她也是一只狐狸。

总的说来,《封神》是一部诚意之作,是中国影视工业化的一次全新尝试,也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探讨,没有降智魔改,在新的语境下,不失为一次新的进步。

三部曲已经全部拍摄完成,能否比肩《指环王》成为“中国史诗”,还尚未可知,但说起来,《指环王》已经是好莱坞上个世纪末的荣光了,而这个全新的时代,本土的《封神》必然值得期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