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土地革命战争经典战例-黄洋界保卫战3

 兰州家长 2023-07-28 发布于甘肃

此外,红军还动员山下的乡亲们上山,布成疑兵阵。战斗时,或在铁桶里燃放鞭炮,冒充红军大部队;或在山林里高声呐喊助阵,以壮声势。朱挺颖把这一项任务交给毛泽东的新婚妻子贺子珍和朱德的新婚妻子伍若兰负责。

具体作战部署是:以一个连守卫哨口两侧主要工事,阻击敌人;一个排守卫哨口北侧的工事,防御来犯之敌;山顶瞭望哨布置两个排,作为预备队,掩护前面两个工事。同时,赤卫队、暴动队隐蔽在各个山头,协助配合红军作战。并派出红军小分队和赤卫队,下山至敌人侧后进行佯动袭扰。

一切准备妥当,红军严阵以待,只等敌人来犯。

30日清晨,大雾刚刚散尽,敌人便沿着陡峭的山路,成鱼贯式散兵线战斗队形,在小炮和机枪强大的火力掩护下,一个挨一个地往上爬。

子弹在红军战士头上呼啸,炮弹在阵地前后炸起团团烟尘。何团长命令部队不要理会,沉着应战,把敌人放近了再打,保证枪响人倒,弹不虚发。

由于山路狭窄,左盘右绕,敌人也无法进行火力准备,只能一个接一个地挨着往上爬。虽然敌人数十倍于红军,在兵力上占了绝对优势,可是他们投入战斗的只是一个营,其他的大部队在山下等候。

爬山的敌人首先尝到了竹钉阵的苦头。那些竹钉大都埋藏在草丛之中,进攻的敌人只顾往山上看,观察红军阵地的情况,结果稍不留神就会被竹钉扎伤,不时传出惨叫声。

敌人好不容易越过了竹钉阵,到达了山口,在机枪的掩护下,呐喊着往山上冲。50米、40米、30米……敌人越来越近了。猛听朱团长一声令下:“打!”

红军的机枪、步枪一齐开火,冲在前面的敌军呼啦啦倒了一片,死的死,伤的伤,哭爹喊娘地叫起来。走在后面的吓得魂飞魄散,转身就逃。队伍顿时乱作一团,你拥我挤,加之山路狭窄,敌军慌不择路,赶忙朝小路两旁逃命,却正好踩上那一排排被杂草盖着的竹钉,有的刺上了脚跟,有的刺穿了脚板,疼痛难忍,狼嚎鬼叫。

这时,隐蔽在周围各个山头上的赤卫队、暴动队也用单响枪、鸟铳、土制手榴弹向敌人发起攻击。

猛然间,山坡上、林丛中,漫山遍野响起了密集的机枪声、激昂的军号声和冲锋的呐喊声。原来是贺子珍和伍若兰组织的疑兵大队,在油桶里点燃了鞭炮,哒、哒、哒……如同一挺挺机关枪怒射的声响,吓得敌人左躲右窜;隐蔽在各个山头上的妇女会、儿童团、暴动队等众多群众,乘机摇旗吹号,“杀呀!”“冲啊!”巨大的怒吼声在山谷中久久回荡,震耳欲聋,似有千军万马在丛林中作战一般。

这下果真把敌人吓破了胆,一个个丢枪卸甲,连滚带爬地逃下山去。

待明白是虚惊一场后,敌人又气哼哼地冲上山来。“冲啊!先冲上去的有赏啊!后退不前的军法从事……”敌军官在后面挥动着手枪,连威胁带利诱地强逼着士兵再次发起进攻。

可是敌人刚一露头,便又遭到红军的迎头痛击,屁滚尿流地缩回山下“老巢”。

就这样,敌人一连发起数次冲锋,除了留下一具具尸体,就是给红军送上武器弹药。但敌军毕竟是正规军,很快就发现了红军阵地的薄弱点,加之敌我兵力悬殊,火力严重不足。红军的好几个阵地先后被敌军占领。

面对蜂拥而上的凶煞敌人,英勇的红军指战员和赤卫队员们,举起棍棒、竹竿和石头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

敌人发现红军的弹药快用光了,更加猖狂起来,后面督战的军官大喊着:“赤匪的子弹已经打光了,弟兄们,不要怕,快往上冲啊!”

下午4时许,敌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又一次向黄洋界哨口发起猛攻。

就在危急关头,几位红军战士把山下茨坪机械厂刚刚修理好的一门迫击炮抬上了山。由于敌人从黄洋界进攻,封锁了山口,红军战士是从别的小路绕道上山的。

迫击炮很快就架在瞭望哨上。可是这门炮只有三发炮弹,大家刚刚松弛的心又揪了起来。

朱团长果断下令:“炮弹太少了,不能打登山的敌人,瞄准敌人的指挥所射击。”

随着“轰、轰”的几声巨响,炮弹准确命中了敌指挥所,把指挥所炸了个人仰马翻。

顿时,敌军失去了指挥中心,惊恐万状,不知所措。被炸得晕头转向的敌指挥官误以为毛泽东、朱德已率红军主力回到井冈山,急忙命令部队向后撤退,连夜仓皇逃回湖南老巢去了。

第二天,赣军王均部正准备经宁冈茅坪进攻黄洋界,刚走到半路,突然听到湘军已经败退的消息,立即掉转头退回永新了。

就这样,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在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凭借黄洋界的天险,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毛泽东闻讯,欣喜之余,做《西江月·井冈山》一首以示纪念: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