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黍米

 奇奇中医堂 2023-07-28 发布于北京

  

  

  


(奇奇中医堂整理)


【本经原文】

味甘,温,无毒。主益气补中,多热,令人烦。丹黍米,味苦,微温,无毒。主咳逆,霍乱,止泄,除热,止烦渴。

【释名】《吴普》曰:黍,神农甘无毒,七月取,阴干,益中补气。(《御览》)

案《说文》云:黍、禾属而粘者,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孔子曰:黍可为酒,禾入水也。《广雅》云:粢黍稻,其采谓之禾。齐氏要术引记胜之书曰:黍,忌丑,又曰黍,长于已,壮于酉,生于戍,老于亥,死于丑,恶于丙午,忌于丑寅卯,按黍,即糜之种也。

黍米,[shǔ mǐ],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黍的种子。一年生栽培草本,秆粗壮,直立,高40-120厘米。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南、西南以及华东等地山区都有栽培。具有益气补中,除烦止渴,解毒之功效。用于烦渴,泻痢,吐逆,咳嗽,胃痛,小儿鹅口疮,疮痈,烫伤。

黍米,别名:稷米、粢米、穄米、糜子米。

【产地】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南、西南以及华东等地山区都有栽培。

【性味】味甘,性微温,无毒。

【归经】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效】益气补中,除烦止渴,解毒。具有补中益气、滋阴补肾、健脾活血、安神助眠、促进消化、止泻、乌发、滋补强身、促进新陈代谢之功效。

【主治】用于烦渴,泻痢,吐逆,咳嗽,胃痛,小儿鹅口疮,疮痈,烫伤。

【相关论述】

1.《别录》:“丹黍米,主咳逆,霍乱,止泻,除烦,止烦渴。”

2.陶弘景:黍,荆、郢州及江北皆种此。其苗如芦,而异于粟,粒亦大。今人又呼称粟为黍,非也。北人作黍饭,方药酿黍米酒,则皆用秫黍也。丹黍米即赤黍米也,亦出北间,江东时有种而非土所宜。

3.《纲目》: 黍乃稷之粘者,亦有赤。

【相关配伍】

1、治干霍乱:黍米二合(水淘净)。水研澄取白汁,呷尽即瘥。(《圣济总录》)

2、治小儿鹅口,不能饮乳:黍米汁涂之。(《千金要方》)

3、治汤或所灼未成疮者:黍米、女曲等分。各熬令黑如炭,捣末,以鸡子白和涂之。(《肘后方》)

4、现代应用:预防褥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90g;煮粥或淘取泔汁。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不宜多食。《名医别录》记载:久食季米使人多湿热,心烦。

【炮制】

一、采集加工:秋季采收,碾去壳用。

二、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应放置在低温、干燥、阴凉、通风处储存或干燥的密封罐子、坛子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