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哀殇,山河悲恸! 5月22日13点07分,澎湃新闻传来一则沉痛的消息: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明明上午还在辟谣…… 可仅仅几个小时之后,噩耗再一次传来。 恍惚间,才惊觉: 那个梦想在水稻地上乘凉的袁隆平爷爷,是真的离开了…… 太阳依旧高挂,水稻还在生长,只是,从今以后的稻田里,再也看不到那个忙碌的身影了。 此刻,让我们以怀念,来敬献。 惟愿先生千古,永垂不朽!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1930年的9月7日, 袁家迎来了第二个孩子。 当时父母还没有想好名字,便在姓名一栏随手填下了三个字:袁小孩,乳名二毛。 这个孩子就是袁隆平。 ![]() 母亲华静怀抱1岁的袁隆平,旁边是哥哥隆津 战火纷飞的年代,幼年的袁隆平经常目睹人类的疾病、疼痛、饥饿和死亡…… 有一次,母亲华静带着袁隆平和哥哥袁隆津去参拜供奉着炎帝雕像的“神农洞”。 出来后母亲郑重地和二人说道: “我们吃的粮食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我们穿的衣服,是用黄土地上收获的棉花织成的布做的。我们住的房子,是用黄土烧成的砖盖起来的…… 总之,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所以说,土地是生命之源,” 一番话,在袁隆平内心留下了深深的震撼,也让他对脚下的这片土地燃起了浓浓的信仰。 年幼的他,从那时起就在心里立了一个稚嫩的愿望—— 不希望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再有饥饿。 到了1949年,年仅19岁的袁隆平,选择告别家乡,也告别了父母。 只身前往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现西南大学),学习相关农学的知识。 那一刻,他的内心只有一个想法: “这人世间倘若没有庄稼味, 而是充斥着铁血味、硝烟味,该是多么可怕!” ![]() 青年袁隆平 谁也没想到,当时一个小小的梦想,会成就日后14亿人的盛世繁华! 作家王耳朵曾说: “袁隆平把自己比喻成一颗种子,如今,这颗种子选择回到孕育了他的土地。” 是啊,袁老把一生的时间,都交给了脚下的这片土地。 实在称得上一句:国士无双!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在杂交水稻出现之前,你知道世界是什么样子吗? 全世界有超过8亿饥饿人口,全球平均每天有2万多人不幸饿死,其中近一半是儿童。 那时候,温饱也是中国最头疼的难题。 人们吃不饱肚子,只能吃糠皮、草根和树叶,有的地方人饿得实在受不了,就吃不能消化的“观音土”。 许多人患上营养不良的水肿病,有的人土吃多了,不久会“腹堕而死”…… 直到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在我国推行。 那个时候,有关杂交水稻的争议不断涌现,有人质疑、有人嘲讽,但袁老一头扎进土地里,就像年轻时一样,用行动来回应滔天争议。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 截至2018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程谷6000多亿公斤。 尤其海水稻试种、推广成功后,按照每亩盐碱地产200-300公斤计算,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约2亿中国人! 面对曾经那个问题:“我们还会为吃饭发愁吗?” 袁老坚定地说了一句:“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说完,89岁的袁隆平长呼一口气,如释重负。 袁老一生曾有两个梦想。 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覆盖全球梦”。 他不仅解决了我们国家的温饱问题,更希望将中国技术推广给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世界性质的粮食问题。 于是,袁隆平的团队大方开办国际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了10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员。 “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能绊倒一个国家。” 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耕耘,换来了全国乃至世界几十亿人免于饥饿。 望着他黝黑的皮肤,我们看到了“奇迹”: 原来真的有人可以凡人之力,来比肩神明! 当代神农,当之无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80多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 这句话是袁老对自己的评价。 有一年盛夏酷暑,年轻人都在空调房里避暑,88岁的袁老却背着所有人,悄悄下田了。 只有亲自到田里看稻穗的生长情况,他才能放心。不论刮风下雨,这个习惯从来没有间断。 身边曾有人劝他:“您年纪这么大了,而且已经取得了如此高的成绩,种田这种小事就让助手忙就好了。” 但袁老一定要亲力亲为: “只要身体允许,就要去田里看一看。” “不从事杂交水稻,我的生活就没有意义了。” 当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稻亩产破1500公斤时,年逾90的袁老激动得用英文脱口而出: “excited,more than excited……” 老骥伏枥,拓荒不止,救国救民,大爱无言。 就在11天前,袁老还为祖国献上了一份大礼:“超优千号”超级杂交稻在三亚验收,平均亩产高达1004.83公斤! ![]() 5月9日,三亚水稻国家公园“超优千号”测产 记得袁老说过一句话: “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有些人似乎永远不知疲倦,忙忙碌碌的一生,却不是为了自己。 如此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永远铭记! 如今,袁老走了。 悲痛之余,我们更应该扛起袁老终生的梦想。 以责任立心,为民族立命。 让稻香依旧遍布华夏大地,让希望照亮世界每个角落。 如此,才不负袁老的一生所付。 愿这盛世,始终如您所愿。 袁老,一路走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