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可悲,哪怕钟南山亲致唁函,娱乐圈的八卦还是淹没了她的死讯……

 临江崖 2023-07-28 发布于山西

传播学家尼尔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们的政治、新闻、体育、教育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结果是我们成为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7月1日,在铺天盖地的明星八卦中,一则值得我们关注的讣告被大众所忽视。

她是我国首例艾滋病患者的发现人。

她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研究艾滋病的实验室。

她制定了艾滋病诊治国家标准。

她是医生,是教授,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奋斗了整整67年的战士。

她是我国感染病学专家——王爱霞。

01

如今的我们在面对艾滋病病人,已经不再恐慌,也不会再谈“艾”色变。

这是因为我们已经对艾滋病有了客观正确的认识,了解了艾滋病的传播手段,也有了一定的治疗方法。

但是在40多年前,我国对于艾滋病的认知几乎仍是空白。

1985年6月4日,北京协和医院外宾医疗科,来了一位阿根廷病人。

只见此人面色涨红,并且会时不时地咳嗽几声,看起来十分痛苦。

经医生询问得知,这位病人当时正在中国旅行,就在他从西安返回北京时,突感身体不适,于是前来医院就医。

医生在了解病情后,初步诊断病人是患了急性肺炎,并进行消炎抗菌处理。

但奇怪的是,病人在就诊当天下午,体温突然上升,并伴随着呼吸困难、胸骨及周围疼痛。

情况危急,医院迅速将患者从门诊科转入呼吸科,开始了进一步的治疗,但遗憾的是,病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6月5日,病人体温再次上升,且意识模糊。医生立即对病人进行抢救,但最终,病人还是因呼吸循环衰竭,于6月6日死亡。

病人从入院到死亡的时间过于短暂,引起了当时王爱霞的注意。

在翻阅患者的病史时,王爱霞发现此人在美国定居15年,有同性恋史,并有“卡氏肺囊虫病”。

1981年,美国疾控中心的一份报告指出,当时五名美国男性正在患有“卡氏肺囊虫病”的第二年,被确诊为“艾滋病”。

同性恋史,曾患有“卡氏肺囊虫病”,王爱霞捕捉到了关键信息,认为这个人有可能是艾滋病患者。

王爱霞为了证实自己的推断,明知病毒有着致命传染性,还是挺身而出,进行血清检测。

她从患者留下的血液样本中,分离出血清标本,并亲自检测,结果血清样本中的HIV病毒抗体数值高达59.3,大大超出病毒标准值5。

同时,王爱霞根据患者的信息,想方设法联系到了患者的私人医生。

“他在去年就确诊为艾滋病,合并卡式肺孢子虫病。”医生的话证实了王爱霞的猜测:

艾滋病已经来到了中国。

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如果不加重视,我国将会出现更多的艾滋病患者。

为了进一步查明艾滋病的发病过程,王爱霞与同事们达成一致意见,那就是:一定要进行尸检。

为此,医院在阿根廷大使馆的帮助下,与患者的伴侣取得了联系,并获取了伴侣的同意。

这次尸检,总共获得病理切片99张,为我国研究艾滋病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与医学依据。

尽管对艾滋病有了更加进一步的了解,但是王爱霞的担忧还是应验了。

02

2001年,根据国家卫生部门公布的报告显示,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成为了艾滋病重灾区。

当时全县十三个乡,其中八个乡的村民都不同程度地感染了艾滋病,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文楼村,三十多个感染的人群中就有二十多个是文楼村的村民。

1995年前,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我国为了减小感染几率,开始严格控制血液制品进口。同年,王爱霞参与制定的艾滋病诊治的国家标准开始实行。

但随着医院对于血浆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官方的采血机构已经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在巨额利润的驱使下,不少企业开始私自设立采血点。

为了获得更多利益,也为了逃避监管,不少私企把目光转向了偏远地区的贫困农村,而文楼村正是他们设立的采血点之一。

他们打着有偿献血的旗号,宣称每献一次血就能得到五十块。这对于当时陷于贫困的村民来说,是“天大的好事”。

正当村民们沉浸于靠献血致富的美梦时,现实却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起初是一个年轻小伙子突然死去,慢慢地越来越多的村民生病去世,整个村庄被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令人不敢靠近。

但是王爱霞得知此事后却没感到害怕,不顾一切前往文楼村调查。

经过不断地走访调查,王爱霞才得知,文楼村村民感染艾滋病是因为贫穷。

村民靠献血生存,但私人采血点的条件极其简陋,注射器相互混用,也不进行消毒,村民在献血的过程中被感染,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传染给家人,然后又通过母婴传播传染给了孩子。

得知这些后,王爱霞立马开展了有关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宣传,并举办医务人员培训班,进一步加快对村民的救治。

同时,她还告诉村民只要坚持吃药,病情就能得到有效控制,给了陷入绝望的村民活下去的希望。

同年,王爱霞在协和感染内科成立艾滋病诊治中心。

开创了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免疫重建及中和诊治的独特方案,使我国艾滋病致死率大幅度下降。

如今的文楼村已经和普通村子没什么区别,村民们都住上了宽敞舒适的大瓦房,开上了小车,过上了简单而又幸福的日子。

二十年过去,我们仍要铭记以王爱霞为代表的一众医护人员,没有当时他们的默默付出,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03

回顾王爱霞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她将自己的人生完全奉献给了医学事业。

1956年,她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毕业,进入北京协和医院工作。

经过数十年的学习后,她积攒了众多经验,成为同期医生中的佼佼者。

1980年,她前往澳大利亚留学,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留学归来后,王爱霞的工作逐渐变得忙碌起来,她既是协和医疗委员会主任,又是内科传染组组长、《中国抗感染和化疗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副主编。

同一时期,外国艾滋病患者出现于国内,她开始投身于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中。

截至2017年9月,她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参与主编了《内科疑难病症百例》《现代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现代内科学》等专著,为医学界做出了众多贡献。

她一生致力于艾滋病相关的工作,她的防艾事迹感人至深,是大医仁医、大医精诚的典范。

“走到患者身边去,把病人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还要重。”

这是王爱霞教育学生时经常说的一句话。

提起王爱霞老师,学生们又敬佩、又害怕。

她对待学生要求十分严格,让学生苦不堪言。

但也正是她的严厉鞭策,让学生们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他们在面对日后的就诊能够得心应手。

如今中国医学科学院艾滋病中心副主任李太生,就是王爱霞曾经的得意门生。

上个世纪末,李太生跟随王爱霞投身于艾滋病的研究中。

从第一个艾滋病专科护士、第一个艾滋病专科硕士开始,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艾滋病研究团队。

在参与者的不懈努力下,21世纪初,李太生领头的艾滋病研究团队取得了众多成果。

王爱霞教授是众多医生中的杰出代表。她的一生是践行“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的一生。

斯人已去,音容犹在。

王爱霞教授虽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她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她的精神将不断激励我们继续前行。

深切缅怀尊敬的王爱霞教授。

✎作者:婉笙。每晚九点半,我在这里等你,将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梳理成恬淡与浪漫。公众号:顾清临(ID:Gu-QingLi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