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解真实的官渡之战(2):袁绍很厉害,但终究预防不了所有意外

 老易说史 2023-07-28 发布于湖南

在强弱对决的过程之中,很多朋友喜欢高谈阔论地去分析各种选择,甚至将之上升到智慧的高度。但其实在强弱的生死对决面前,弱者一般是没有太多选择的,他们最好的选择就是忍住和等待,等到强者露出破绽、犯下错误。

前面说了,袁绍通过正面猛攻、高空打击、地道推进、近臣刺杀、招降后方、刘备捣乱、西线迂回、抄绝粮道等一套让人眼花缭乱的组合拳,一度把曹操揍得怀疑人生,从不轻言放弃的曹老板表示有点扛不住了,想回到许昌关起门过日子。最后是荀彧、贾诩等一干心腹力谏曹老板必须做一个坚挺小王子,曹操才重新收拾旧心情,面对新局面的。

其实像荀彧、贾诩这样的谋臣是很难得的,倒不是说他们给曹老板打气的那些话说得有多么富有哲理,而是他们永远都能给老板正面赋能,让老板永远都能斗志昂扬地去面对前面的一切风风雨雨。当老板其实并不容易,尤其是创业未成的老板,很孤独也很疲惫的,因为他是必须站在最前面去拼杀的,最终必须是他去扛下所有的。而像荀彧那样的天选打工人,但凡他们像沮授那些人一样不纯洁一点,他们完全可以边走边看,根本没有必要和任何一个老板、公司风雨同舟。曹老板倒了,给袁老板打工不也是一样的吗?所以,像荀彧这样的员工,真是怎么夸赞不为过的。

而且,荀彧在帮曹操定下心来死挺着的同时,还在积极帮助曹老板,尽可能地为之提供助力、解决后顾之忧。他命令负责后勤补给的任峻采取十路纵队为一部的大规模运粮队编制,甚至派出了总预备队的禁卫军去护送粮草,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

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复陈以营卫之,贼不敢近

活着才有机会,但是有饭吃才能活着。

曹操在煎熬中等待着,等待着对面的袁大哥能大意地给他留出一点反击的空间。皇天不负有心人,曹操终于在各种绞尽脑汁之后发现了机会。此时袁绍的数千辆运粮车就要到达官渡军营,参谋长荀攸对曹操说:袁绍的运粮车这一半天的就到!护送军粮的韩猛很骁勇但却轻敌,赶紧去劫粮!

结合之前的介绍来看,仗打到这个份上,其实双方几乎都是在打明牌了,各自对对方的动作都了如指掌了。这才是真正的高手过招,我可以输给实力,但绝对不会输给信息和决策。

曹操一听,便慎重其事地问荀攸该派谁去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荀攸推荐了徐晃。曹操从之。于是,便派徐晃和史涣去攻击韩猛。徐晃是黄巾军降将,史涣是曹操的老乡,这都是曹操信得过的嫡系将领。关键时刻,卖命的活一定要交给自己人去干。这一点很重要,永远不要高估普通下属在生死利益之前的忠诚,这就是人性。

徐晃和史涣最终不负众望成功将袁绍的军粮给烧毁了,为曹操保留了战斗到最后的希望和勇气。

但是,我们要记住,这次曹军成功截击袁军粮草的行动只是一次关键的转折和铺垫,而不是真正的胜负手,因为袁绍即便被烧毁了粮草,但手里还是掌握了绝对优势,人家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曹操又熬了一个月,终于到了要崩溃的边缘了。因为真的快没粮了,士卒们在高强度的压力下也已经到了强弩之末。

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

这种情况下,是极容易发生兵变的,工资没保障就算了,连工作餐都供应不上了,下面的人还会死心塌地地给你卖命吗?无可奈何之下,曹操只能主动站出来画饼充饥,他对运粮的士兵们说:再给我十五天,十五天之内必破袁绍,到时候不需要再辛苦大伙了!

操见运者,抚之曰: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

是不是很熟悉的画面?曹操是不是和我们很多普通人一样,在某一个节点上,被逼入没有退路的死角?15天,15天之内我一定会给大家一个交代,其实这种交代大多数情况下就是提前做好了宣布破产的准备。但是,曹操有更好的选择吗?不预支这15天的希望,他现在就得宣布破产了。

这就是“人生实苦”的本质,因为大多数人在生活和现实面前,都是苍白无力、挣扎煎熬的。

反观袁绍,即便他的军粮被曹操烧毁过一次,但他依然可以从容不迫地组织第二次输血。人家输光了桌面上的筹码,但是拿出银行卡取出存款,可以很悠闲地跟你继续玩。

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馀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

袁绍这次运粮因为后来成为了整个官渡之战的胜负转折点而广为人知,它的存粮点便在乌巢。

当淳于琼等人把粮草运至乌巢时,袁绍收到属下两条建议:一是已经被袁绍彻底打入不信任名单的沮授提出来的“增派蒋奇领军去乌巢守护粮草”;一是许攸提出的“轻骑奔袭许昌”。

这两个建议袁绍都没有采纳,这是袁绍广为诟病的地方。但有一说一,袁绍不采纳这两个建议是有客观原因的。你沮授在整个官渡之战前后,一直和袁绍对着干,袁绍怎么敢或者会采纳你的意见?若是听了你的意见,以你那副德性,不又得上蹿下跳了?你说的固然没错,加强对粮草的保护没坏处,但并不是说淳于琼那一万人就守不住粮草。至于许攸的意见,则纯属于多此一举了,曹操已经快撑不住了,远袭许昌有什么意义呢?待尘埃落定之后,再堂而皇之去接收一切不更香吗?

然而,就在老天即将宣判曹操死刑的时候,袁绍的内部又开始作妖了。许攸家里有人犯法,被留守大本营的审配抓了,许攸大怒投奔了曹操。

会攸家犯法,审配收系之,攸怒,遂奔操

这事是啥性质?相当于一个公司的两个领导干部内讧,结果吃亏了那一个不是找老板主持公道,而是直接偷偷跑到敌对公司去了。公司让我不满意,我就要毁了这个公司,我就要让老板遗臭万年。

曹操听说许攸来投,给乐的呦,光着脚跑出来迎接。他为啥这么高兴?结合他之前给出的“十五天之内破敌”的承诺,许攸或许是他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了。

许攸见到曹操之后,开门见山地问曹操还有多少军粮。曹操毕竟也是一个老板,不想在新员工面前表现得太尴尬,于是满嘴跑火车地回答说,至少还支撑一年。

许攸也是个聪明人,知道曹操不跟他说实话,就是对他还有戒心,于是又逼了曹操一下:“老板,您再想想,要不要跟我说实话?”曹操尴尬地真诚了一点,说实际上只有半年得军粮了。许攸很“鄙视”地看着曹操,你咋还这么喜欢开玩笑呢?曹操抱着只要自己不觉得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的态度,再次回答说只有一个月得军粮了。忍无可忍的许攸直接把窗户纸给捅破了,您就使劲吹吧,您压根就没有粮食了,都快活不下去了,还不老实。

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

被击中软肋的曹操很受伤,为啥我的痛点,袁大哥的人都这么清楚呢?袁大哥在我身边安插了多少间谍呢?

许攸看着垂头丧气的曹操,开始给曹操进行价值输出了,我这次来投奔你就是来救你的,而不是为了打击和取笑你的。我告诉你一个消息,现在不光你缺粮,袁大头那边的存粮也不多了,顶多只能支持三天了。可是,他新到了一批粮食,现在存放在乌巢,如果你能想办法把他那批粮食给烧了,他也就彻底变成纸老虎了。

袁氏辎重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若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

这里解释一下,大家老说曹操多么多么牛逼,袁绍多么多么无能,可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你看袁绍对于曹操内部的情况了如指掌,而曹操却要依赖叛逃的许攸才能掌握袁军的核心情报,到底是谁更厉害一点?

曹操对于许攸的投靠以及献计,其实内心里多少是有点吃不准的,因为万一许攸是诈降,那就是来挖坑埋自己的。曹操的属下大部分也有这方面的疑虑,唯独荀攸和贾诩敏锐地意识到了,不管这消息是真是假,曹操除了铤而走险外,没有别的选择了。

众皆疑。唯攸与贾诩劝太祖

在荀攸和贾诩的指破和支持下,曹操也很快想明白了,再不拼一下,啥机会都没有了。即便这次前面是个坑,也无非是早死早超生罢了,跟他丫的拼了,老子亲自带队去火烧乌巢。还是那句老话,弱者很多时候是没有啥选择的余地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业务员为了拿到订单,即便知道面前这杯酒可能会让自己倒下,依然要义无反顾地喝了它,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需要着重解释一下的是,曹操为什么要亲自带队去偷袭乌巢呢?他为什么不派别人去呢?万一真是个坑,他也不至于自己陷进去呀!这就是曹操超越常人的领导力的体现。因为这是生死关头,要么天堂要么地狱,你作为老大避无可避,还考虑个毛坑不坑的?如果是别人带队掉坑里了,你曹操还能独善其身吗?还有活路吗?紧要关头,你作为老板就是要冲在前面,既彰显了你的决心,也最大程度保证了你的队伍的斗志以及突发情况下的临危决断。你特么派下属去,他们一看情况不对就赶紧撤退了,你咋弄?

下定决心之后,曹操令曹洪和荀攸守营,自带五千精锐冒充袁军直奔乌巢而去。这五千精锐是曹操亲卫部队,算是曹操最后的王牌部队了,曹操最后梭哈的意图非常明显,常规的玩法,我根本就玩不赢你袁绍,但是我敢赌,我要用我的最强点跟你拼一次命。

一路上,曹军全用袁军旗帜,衔枚绑马口,每人都抱着干草,冒充乌巢协防部队往乌巢赶。待到曹军顺利赶到乌巢时,迅速在乌巢外围放起了大火,袁军营中开始惊乱。

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

接下来又是与我们常规认知相违背的真相来了,人家淳于琼并没有慌乱,更没有如演义中所说的喝得酩酊大醉,而是及时地、紧紧地守住了大营。

乌巢辎重较多,但核心的物资都在大营内,淳于琼紧闭营门,曹操在外面纵火,其实压根对袁军伤害不大。

时间转瞬即逝,很快就天亮了。这个时候,淳于琼终于看清了曹军的兵力就那么几千人,还是老板曹操亲自带队,这家伙要是能成功干它一票,那岂不是赚大发了?于是,下令开门杀敌。

明至,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陈门外

但是早已豁出去了的曹军根本不好打,个个跟不要命了似的,所以淳于琼很快又想退回了营中。可曹操好不容易缠上了你,怎么会轻易让你跑了呢?曹军疯了似的咬住了袁军。

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

乌巢这边搞出了这么大的动静,袁绍也自然很快就接到了消息,于是赶紧召开应急会议。袁绍手下又给出了两个方案,部将张郃力主发兵救援乌巢,而谋士郭图却认为要围魏救赵,乘此时发兵去进攻曹军大营。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上述两个意见都是可行的,确保乌巢不失,曹操就再无翻身之日了。错位打击,趁机拿下曹营,也是速战速决的一种途径,你曹操即便攻下乌巢,但丢了大本营,也翻不出什么大浪来了。老成持重的袁绍于是派高览、张郃率领重兵攻击曹营,并派轻骑救援乌巢。

但就是袁绍这次看似天衣无缝的决策,为袁绍官渡之战的失败埋下了引线,为啥?就是前面所提到的“生死存亡时刻,老板不要过多指望员工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给你卖命”的问题!你的粮草基地乌巢已经起火了,也很可能会失守,一旦乌巢失守,你也就陷入了断粮的绝境了,你应该像曹操一样,亲自带队去拔钉子。狭路相逢勇者胜,拼刺刀的时候,你得带头顶上去,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证你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与此同时,正在与淳于琼肉搏的曹操收到袁军的援军即将抵达战场的消息,面对下属请求分兵阻击的意见,毫不犹豫地否决了。生死关头,分兵有用吗?只有抓紧时间收拾了淳于琼才有活路。等敌人的援军到了我背后再跟我说,现在全都给打起精神猛攻。

绍遣骑救琼,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

这就是老板亲自带队的好处,不然像这种紧急的突发情况,谁会替你下这种“不成功便成仁”的死命令?谁又能帮你瞬间激发出队伍全员满级斗志和决心?只有老板可以,老板都不要命了,我特么再敷衍都没脸活着了。

在曹老板身先士卒的不要命的带动下,曹军终于击败了淳于琼军,乐进怒斩淳于琼,拿下了乌巢!

拿下乌巢的曹操还并没有确保能顺利摘取官渡之战的胜利果实,因为还有前面提到的曹营也正在遭受攻击,如果曹营被攻下,曹操相当于和袁绍互断一臂,谁也捞不着好。

可是,袁绍的队伍由于不是袁绍亲自带队,根本就打不出曹操队伍那种视死如归的效果。高览、张郃在曹营前久攻不下,听说乌巢失守之后,便临阵倒戈了。

郃等闻琼破,遂来降;

张郃带队归降的时候,曹洪拿不准主意,他也有点怀疑是诈降,于是便请教荀攸。荀攸是个明白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张郃因计谋不被采用而大怒投降,有啥可怀疑了,咱们应该热烈欢迎他们!

郃之来,洪疑不敢受,攸谓洪曰:郃计不用,怒而来,君何疑?乃受之

关于张郃投降一事,其实究其根源还是在袁绍内部的党争上,不管他是因为郭图陷害他还是因为他的意见没被袁绍采纳而临阵倒戈的,在本质上都是属于“和同事闹不愉快了,逮到机会便要坑老板”的职业修养问题。

但是,像张郃这样的情况有没有办法避免或者遏制呢?其实还是有的!办法就是老板亲自出面去主持大局。你一个部门经理,不给你独立主持工作的机会,你还能说把一个团队带走就带走?你的魅力有这么大吗?号召力有这么强吗?所以,现在大家看出了袁绍没有亲自来攻打曹营的伤害了吧。

所以,如果我们是老板或者管理者,真的不要过于指望员工和下属的觉悟能和自己一样,他们的行为逻辑在潜意识里一定是朝着对自己有利方向去思考的。公司发展得好,老板和领导对我比较器重,我就会觉得浑身都是劲。公司大势已去或者老板、领导不怎么待见我,我立马变墙头草了,给谁打工不是打工?我找个待遇好的公司、合得来的老板有错吗?

袁绍集团账面是真的兵多将广、谋士如云,但结果呢?一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全特么变成背后捅刀子、拖后腿的人了。沮授、田丰、许攸、张郃等等,莫不如此。

张郃投降,相当于正式宣布袁绍官渡之战失败了。曹操归队后,看到张郃已经归降,当场给待遇,将其封为偏将军,并称赞他是如韩信归汉。安抚好张郃等人后,曹操便整理部队对袁绍展开了大反攻。接连失利的袁绍大军已经没那股精气神了,一击即溃。最后,袁绍只带走儿子袁谭及800多轻骑,其余全给曹操留下来了。

大获全胜的曹操,以“伪降”之名,把袁军8万多降卒全部给坑杀了。

余众伪降,曹操尽坑之,前后所杀八万人

史书再替曹老板漂白了一次。这8万多人实际上是曹操不得不杀的,因为没粮食根本养不活,但又不能放了,你一放,这帮人要么跑回河北去,过几个月又来打你,要么在你的地盘上为非作歹,把你的民生生态搞得鸡飞狗跳。但你曹老板杀人也总得有个理由呀,所以,定性“伪降”最合适。

时近一年的官渡会战,以袁绍的彻底失败告终。

这场举世皆知的大会战,其实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一场精彩绝伦博弈对决,是名副其实的顶级高手过招,而并不是大家印象之中的“袁绍在瞎胡闹”。袁绍失败的原因,咱们之后会专门、详细地进行分析和总结,在这里咱们就先简单地说几点直观感受。

袁绍这一辈子给人最大的感觉、最客观的印象其实不应该是无能,无能的人是不可能取得他那么大的成就的。而且从整个官渡之战的前前后后,人家真的是表现得相当出彩了,咱们不能因为他最终失败了,就随意给他泼脏水。

袁绍真正的败因其实是在于他缺少了一点点运气,也缺少了一股子狠劲。这位做局高手一生无数次功败垂成,要么被人截胡了,要么被人反水了,要么被对方阴差阳错地击中了软肋……真的就是运气和性格所导致的。比如,官渡之战失败后,其实袁绍回到河北去重整旗鼓,再卷土重来跟曹操干一仗,也未必就一定干不过曹操,但遗憾的是,曹操、刘备等人都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吃败仗,唯独他袁绍不行,因为他没机会了,他在官渡之战后,还没来得及收拾局面、稳住阵脚,就一命呜呼了。

历史之所以会给人一种历历在目的感觉,关键是我们能做到古今对标,我们要能从历史之中找到现实的影子,或者从现实之中找到历史的影子。官渡之战讲完了,但是关于袁绍的讨论和理解不应该就此结束,我们下一篇文章继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